摘 要:文章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阐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力培育应该遵循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育德和育心一体化、课内和课外一体化等原则,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路径, 构建适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话语环境,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教学,提升理论教学时代感等,全面落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培育。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交融;马克思主义理论;亲和性;培育
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遵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一般规律,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贴近高校学生实际,引发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共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生灵魂深处,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品味。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力培育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力培育不少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教师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从学生实际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发,全面落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力培育。
(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原则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力培育既要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持,有离不开实践支撑。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原则,培育亲和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只有讲这些向学生讲清楚了,讲透彻了,才能让基本理论深入学生心灵,才能引发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思想共鸣,才能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亲和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基于当前中国所处的特殊时期,中华民族正面临着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事业也进入发展关键期。但是不少学生思想还停留在“小我”境地,过于关注自我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基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视角,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不断跨入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成就自我,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中,避免陷入西方思想潮流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亲和力。
(二)育德和育心一体化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存在显著的区别,它不仅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需要抵达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遵循育德和育心一体化的原则。“高校马克思卞义理论教学必须要尊重思想道德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比学生的才智更重要,只有确保学生思想品德过硬,才能发挥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因此,立德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不少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缺乏必要的文化自信,盲目崇外现象严重。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致力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用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和厚重的文明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信心,从而将这种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价值支撑点,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育人,使之与大学生的心理对接,在育德和育心一体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筑起思想道德和心灵的“承重墙”,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性。
(三)课内和课外一体化原则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亲和性形成的重要支点”。目前,在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外在环境、教育载体等相应发生了巨变,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着新的教育生态,这就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实现课内和课外的一体化。
首先,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要基于生活实践,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利用鲜活的素材从话语上保持与学生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热情,提高亲和力;
其次,积极拓展课外空间。教师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寻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路径,深入、常态化开展系列化活动,将校园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释多样化、丰富的生活现象,成为主动建构者。
二、中西方文化交融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培育路径
高校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培育,既要尊重中西方文化交融时代背景和话语环境,又要基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寻求多样化培育路径。
(一)构建适宜的话语环境
中西方文化交融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培育要构建适宜的话语环境。高校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倡导积极的校园文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并且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校园化,从理论神坛走进学生校园生活,从而形成与学生相一致、与时代相一致的话语环境,引发学生情感、思想等共鸣,从而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强化学生校园情怀、家园情怀等。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师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除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外,还要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坚定文化立场、政治立场等。教师要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时代潮流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主动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时代的融合点,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因为出现政治立场上的不正确,就无法正确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无从谈起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亲和性和针对性。”
(三)强化理论的实践教学
目前,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育者教育思想陈旧,过于偏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教学,单调、空洞的说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空谈”,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这就需要教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教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鲜活的案例引導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实践、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实践,切合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等,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真正受到触动,从而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亲和性。
(四)提升理论教学时代感
中西方文化融合背景下,一些西方敌对分子为了植入西方文化、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存在有意的丑化和扭曲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停留在旧时代。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的时代感,引导学生结合时代,主动对接时代,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提高学生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感受力、辨别力和判断力等,始终保持文化理性、政治理性和情感理性等,并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交互力等,用鲜活的案例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三、结语
总之,在中西文化交融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着新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理念,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亲和性,引发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学生的方法论,指导学生实践吗,使学生以积极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于东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90-92.
[2] 梅景辉.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代性语境及其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0(03):23-25.
[3] 李强.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4):12-13.
[4] 石国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州大学学报,2012(09):67-68.
作者简介:冯启玲(1990- ),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