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高曝光度后,往往也深陷版权纠纷之中。网络文学作品因首发于网络,文本阅读易得性强等,其著作权被侵犯的风险更大。本文在梳理“锦绣未央案”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当下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现状与困境,并尝试探寻未来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将如何突围困局。
关键词:网络文学;锦绣未央案;著作权保护
一、引言
网络文学是IP改编的重要来源之一,IP改编作为一项多方共赢的活动,对于影视剧一方来说,影视公司、演员等会获得颇高的曝光度;对网络文学网站、网络文学作者来讲,是其文字作品在线下出版、网络传播的二次宣传的大好时机。但同时,对于一些带有“原罪”的网络文学作品而言,影视化改编也有可能令其抄袭、融梗等见不得光的方面暴露出来
《锦绣未央》就是如此,该剧在2016年11月11日正式上星、网播,《锦绣未央》原著抄袭案才被公众知晓。事实上,《锦绣未央》原著《庶女有毒》抄袭案发生已早,被抄袭作者、志愿者、援助者从2013年开始筹备维权事宜,至2019年5月8日,为期两年的《锦绣未央》侵权案首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宣判。本文在回顾“锦绣未央抄袭案”的基础上,分析当下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并试提出改善著作权保护的措施。
二、“锦绣未央抄袭案”概述
2019年5月8日上午,“锦绣未央抄袭案首案”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朝阳法院依法认定《锦绣未央》小说中116处语句及2处情节与《身历六帝宠不衰》构成相同或实质性相似。被告周某(《锦绣未央》作者秦某)侵犯沈某某(作者追月逐花)《身历六帝宠不衰》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成立,判令周某立即停止对小说《锦绣未央》的复制、发行及网络传播,赔偿经济损失12万元及合理支出1.65万元,共计13.65万元;当当公司立即停止对小说《锦绣未央》的销售。
《锦绣未央》原名《庶女有毒》,是周某所著的网络小说,涉及抄袭219部网络小说。“锦绣未央抄袭案”从前期筹备到首案宣判历时近6年,前后共有12位作者组团进行维权,包括“新武侠四大宗师”之一的温瑞安。因11位作者诉《锦绣未央》抄袭案工程量巨大、涉及大量内容比对,法院依法将审理期延长6个月,另有11案等待宣判。
“锦绣未央抄袭案”是我国著作权史上首例抄袭案的联合起诉,在网络文學作品“侵权容易维权难”的背景下,这一侵犯著作权案具有一定鉴戒意义。
三、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现状
(一)易得性增加被“抄袭”风险
网络文学作品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生产、发表与传播,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一来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轻易被检索、阅读到,这种易得性使得网文作品存在可“接触”的可能,或会成为其他网文抄袭、剽窃的前提条件;二来盗版内容绕过付费模式就能阅读、摘取作品内容,加剧作品被剽窃的风险。
此外,写作软件的存在给抄袭者带来了极大便利。这种利用机器程序的写作软件以上网的文字作品为数据库,搜索者通过输入关键词即能自动生成语句,如输入“女子”即可生成“腰间束一条白绫长穗绦,上系一块羊脂白玉,外罩软烟罗轻纱”的字句。同时,写作软件的获取渠道并不困难,淘宝网有售且售价从10元至2800元不等。一些高阶版写作软件还能自动抓取人名、生成描写性语段等。这种软件写作的作品将他人作品中的情节进行“高仿”串联,是一种新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二)侵权行为隐蔽且难以判定
基于网络文学作品的易得性和数据抓取的快捷性,网文作品的抄袭极具隐蔽性。一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侵权隐蔽。除语句、情节的抄袭,“融梗”也是侵权行为的一种,而“融梗”的隐蔽性更强。网文作品创作中,抄袭者通过打散、重组、人物重构等方式来汇合多部作品,即便以法律手段进行判定,也非常困难。二是作品传播过程中的侵权也具隐蔽性,这主要是盗版泛滥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从PC端阅读向移动端倾斜,盗版通过APP阅读下载、搜索引擎转码、浏览器聚合三种模式在移动端传播,目前又出现了利用自媒体、小程序等进行导流,跳转到盗版内容的链接上的形式。这些侵权行为不易被发现,因此难以被打击。
(三)侵权事件易发但维权行动少
网文作品一般要求每日至少更新2000字,稳定更新是留住读者的一种方式,为此网络文学作者通常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作者以“博采众长”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作品并不在少数,故网络文学作品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例如,匪我思存称《如懿传》抄袭等,也仅是网络文学侵权的冰山一角。
网络文学作品的侵权事件数量庞大,但其作者通常不会选择维权,而是选择“哑巴吃黄连”。首先是因为抄袭的行为隐蔽性极强,而抄袭者会做适当的调整、糅合、改动,被抄袭内容不能被明显地辨别;其次是诉诸法律手段往往会历经漫长的审理过程,准备证据及其他会消耗作者大量时间、精力、资金。
四、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
(一)维权外部环境:相关法律认定“抄袭”标准不明确
为适应数字化趋势,我国在2015年、2016年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保护著作权的条例法规,如《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等。但在实际著作权侵权案中,原告若想证明对方侵犯其著作权,首先应证明自己的作品受著作权保护,即区分思想与表达、作品不在公有领域、被告非合理使用、有限表达、作品具有独创性等。这些问题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并无明确规定,司法裁定尺度不同,都会影响案件最终的结果。
鉴于此,在网络文学作品侵权案中,具体的“抄袭”认定仍有一定难度。“思想表达二分法”是著作权法最基本原则之一,虽然“具体到一定程度的情节能构成表达”,但是具体到何种程度能够构成表达并无明确标准。例如,具体“量”的认定,千字引用多少百分比算作合理使用,引用超过多少算作抄袭等。同时,认定何处是表达与认定实质性相似不可分割,相关法律法规的模糊使得侵权认定增加不确定性,《锦绣未央》抄袭案中,比对证据涉及抄袭118处情节,而法院仅认定“二月出生、寄养乡下”2处情节构成实质性相似。
(二)维权主体:作者维权角色缺位
在网文作品侵权事例中,作品可能存在被抄袭的事实,但其作者不主动进行维权,除维权成本过高外,还有作者主观上的原因。
一是作者维权意识不强,版权知识缺乏。网文作者大多是兼职,使得作者对网文内容平台的授权合同谈判不够谨慎,缺乏专业人士的建议,造成纠纷风险。二是作者对维权缺乏信心。正像《桃花债》作者大风刮过所说:“写文这么多年,抄过我文的文章,估计能组个文学网站。抄完了卖版权拍影视的,也不止这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面对网文抄袭频发、自身维权艰难、抄袭认定困难而抄袭容易,经IP改编后又名利双收的窘境,网文作者在维权一事上会选择退缩。被侵权者不维权,侵权者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加上密集的社会曝光度,就总会有人选择突破法律底线,这些原因均助长了网文侵权之风。
(三)著作权客体:作品被“抄袭”与维权成本严重失衡
由于网文作品文本易得,还有类似“外挂”似的写作软件为加持,对抄袭者而言,抄袭成本低廉。但是对于著作权遭到侵害的作者来讲,维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维权成本高昂。
以《锦绣未央》抄袭案为例,证据收集从2013年开始,最开始由少量作者联合志愿者进行证据整理、联系被侵权作者和诉讼前后的业内人士,诉讼才得以进行。截至《锦绣未央》案首案宣判历时6年,提交法院的纸质证据高达1.5米。《锦绣未央》抄袭案中所映射的问题也是网络文学作品被侵权后隐含的风险。
(四)其他阻碍因素: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置之不理”
《锦绣未央》最初涉嫌抄袭,潇湘书院曾在2013年8月25日发布公告称《锦绣未央》“存在借鉴行为,但不存在抄袭”,并要求举报的3名作者道歉。同年8月,《锦绣未央》卖出影视版权。电视剧《锦绣未央》2016年播出后,原著《锦绣未央》的抄袭嫌疑仍悬而未决。
《锦绣未央》后续的IP改编进程间接表明被抄袭作品的维权障碍,即便小说主线、情节、语句均涉嫌抄袭,但是总体上并不能影响其影视化乃至其他形态的改编。经改编,抄袭的作者、网文网站、影视公司等各方获得的利好远高于被诉讼的代价,据网友估算,《锦绣未央》抄袭案首案的赔偿款仅相当与被告周某10集电视剧的收益所得。因此,网文改编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促使网络文学平台有意偏袒、影视公司忽视作品原创性、视频播放平台视而不见的集体“失声”,搁置原作的抄袭嫌疑,加剧对被侵权作品的侵害。
五、防治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侵害的建议
(一)法律法规:明晰使用程度的标准
网络文学領域在著作权侵权方面的界定仍存在盲区。对此,一是专业人士应针对网络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如网络载体、易得性制定相应的条文规定。二是总结网文作品侵权案例中的处理方法,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认定方法。三是应适当考虑增加抄袭惩罚的成本,加大惩罚砝码,抄袭者才能望而生畏,消减抄袭意愿。否则放任当下抄袭成本低而维权成本高的态势,不仅对被侵权人及其作品有失公平公正,也会影响网络文学创作的良好生态。
(二)外部监管:多方联合监督查处
首先,对于网络文学网站来讲,作品独创性应当纳入编辑考量的范围。目前网文作品看重“卖点”“爽点”,原创性考量少。对此,网文网站应建立审稿机制,加大人工审稿、多人审稿比例,将作品独创性作为重要标准。其次,对于改编投资方、影视公司来讲,选定作品前需要仔细审查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创性,避免购入带有“原罪”的网文作品。最后,无论是网文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监督还是作品侵权判定进程的认定,受众的力量不可忽视。读者在阅读时,发现抄袭应积极举报。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应将将读者的感受纳入实质性相似的考量因素中,参考读者在阅读相似情节产生的共鸣,辅助作品对实质性相似的认定。
(三)创作主体:自律与维权意识并重
作者作为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是作品产生的源头,如果想创作出优质原创的内容,作者的角色至为关键。在网络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自律”和“原创”应当是创作的红线,适当借鉴、少量使用不意味着可以“洗稿”“融梗”,文责自负,作者应爱惜自己的羽毛。
作品一旦被侵权,作者应勇于维权。一方面向侵权作品所在的网络文学网站举报备案,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渠道如媒体曝光等手段,整理收集证据,了解著作权的相关知识,适时求助于相关专业人士和法律,切忌鸵鸟心态。
(四)经验借鉴:司法保护与技术鉴别并行
在司法实践层面,网络文学作品的维权应适当借鉴其他著作权审理的相关案例,如琼瑶诉于正案首次使用“情节相似”判定是否抄袭,并且请了专业人士(汪某某)听取意见。在网文作品著作权侵权的案件中,也可适当引入“情节相似”的方法进行判定,提炼主题等抽象内容,整体比较情节衔接、逻辑层次,再运用情节推敲和比较法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在技术鉴别层面,可使用类似“论文查重”的方式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独创性审查,不仅简单地停留在“敏感词屏蔽”上。综合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字素材抓取比对,同时严格查处写作软件,用技术为作品原创护航。在技术鉴别基础上,引进足量人工检查来辨别情节抄袭的问题。
六、结语
据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占网民总体的53.2%。综合三年来CNNIC发布的报告,网络文学每半年的增长率保持在7.5%左右。这些数据均可看出网络文学发展快速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但是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侵权问题严重,影响网络文学的原创力与长远发展。在法律法规存在漏洞、作者维权消极等困境下,盗版问题也蚕食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生态,部分盗版内容提供者利用“避风港原则”和“技术中立原则”脱罪。对此,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侵权的防治有赖于法律、社会、行业、读者、从业者等多方协同努力,自律与他律并重,共同维护、共建网络文学发展的健康生态。
参考文献:
[1]李涛.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刑法保护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2]周子洋.IP改编热下的网络文学版权纠纷研究——以《锦绣未央》原著《庶女有毒》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7(6).
[3]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王志刚,华风霞.数字媒体版权案例评析[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谭婧怡(1994—),女,汉族,宁夏石嘴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