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激 袁媛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演进的见证。它们对激活传统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既促进了历史街区重焕光彩,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
Abstra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re the carrier of urb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tness to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ctiv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mproving urban functions, improving urban taste, enhancing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nurturing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Under the premise of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not only promotes the glory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but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reative economy.
關键词:钦州;文化创意;历史文化街区
Key words: Qinzhou;cultural creativity;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5-0004-03
0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又称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建筑、空间格局和遗存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初是我国台湾地区在2001年提出的,随后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
文化作为街区灵魂,转化和利用是对其最大的尊重,满足现代功能的内容构建和空间规划,不仅是项目定位的直观诠释,也是街区进驻者流量支持、内容赋能的重要载体,街区与进驻者共生互哺从而实现双赢,进而传导至街区价值的逐步提升,为参与各方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1 钦州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
钦州,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迄今得名已有1400余年。钦州不但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延伸之地,其斑驳的过往就写在一条条老街、一座座骑楼的青苔上。“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主要特征是屋前出廊,底层架空形成一个开敞的廊下空间。
钦州的中山路始建于1934年,是个有岭南情调、骑楼特殊的临江宝地。这里的骑楼保存较为完整,曾经是钦州最繁华的商业街,时任钦县的县长章萃伦鉴于城内“商业日盛、商家日强”,对城区进行规划和整治,将钦江边狭窄的街道进行加宽和拓直,形成一条长500余米、宽8米的大道,命名为中山路。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钦州城内较大的商行、烟庄大都集中在这里。至今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翻修,原汁原味地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印记,现在的中山路主要售卖古玩、古藏、中药材、古手艺等产品。与中山路南端相连的老街始建于清代,名为“占鳌巷”,取“独占鳌头”之意。中山路、占鳌巷承载着钦州的历史和未来,更蕴藏着钦州最古老的人文景观。骑楼街区整体格局及风貌保存比较好,但也面临老化、超年限、结构受损等问题,需要进行维护甚至重建。
钦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钦州市2014年编制《钦州市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将中山路、占鳌巷、白沙街、板桂街等街区初步规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在2018年公开的《钦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保护,条例规定中山路骑楼街、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研究,对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有很高的价值。2018年12月29日,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
2 钦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要素分析
“人文积累”是历史文化老街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发展动力,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则是“人文积累”的核心要素。对钦州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地理、文化景观进行深入挖掘,是研究钦州老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钦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要素主要有:
2.1 历史文化
钦州古称安州,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在宋朝时期就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与通道。从先秦、明清到当代,不少文化名人先后到访钦州,唐代文人姜公辅、宋代钦州知州陶弼、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明代进士董廷钦、清代文人冯明昌、当代画家齐白石等人都在钦州老街留下了活动的遗迹,为钦州老街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2.2 建筑文化
钦州老街在时间的长轴上跨度较大,天涯亭和五湖亭建于宋朝、广州会馆和东坡书院建于清乾隆年间、天主教堂则建于民国时期。这些单体建筑反映了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除了这些建筑形式多样的的单体建筑外,钦州老街还有历史气息浓厚、景观协调的街巷。如保存完好的中山路、占鳌巷骑楼建筑群,屋顶建筑元素丰富,有极强的艺术价值。
2.3 民俗文化
许多文化都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戏曲文化也不例外。钦州民众历来爱唱山歌,壮族乡村盛行“歌圩”。师公舞、采茶舞、烟墩大鼓及八音演奏等文化娱乐活动在钦州各地广泛流传。钦州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源自江西,约在1780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已成为独具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钦州采茶戏音乐方面属于联曲体,语言使用通俗易懂的本地方言——白话演唱,表演诙谐风趣、歌舞性强,保留着很浓厚的市井气息。相比于京剧,钦州的采茶戏更接地气。
2.4 饮食文化
钦州饮食以桂东南菜系为主,除了各种鲜美的海产品外,还有当地少数民族别具特色的民族风味,两种不同的饮食风格经过不断的融合,最终形成了钦州特有的饮食文化。钦州有名的“四海产”为大蚝、石斑鱼、青蟹、对虾,钦州的名菜以钦州大蚝、蚝油柚皮鸡、蚝油香油香麻鸡、炒螺肉等最受欢迎;钦州民间小吃猪脚粉、老鸭汤、糯米球、酿豆腐等也是远近闻名,它们都充分体现了当地饮食文化中兼容并包的特点。
3 钦州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
3.1 注重街区文化创意内涵的深度挖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创意旅游主题街区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内核即是其独特的文化创意,因此必须注重对街区文化创意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为促进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钦州历史文化街区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街区文化创意内涵,通过举行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活动、精心设计文化旅游线路、组织创意大赛等使游客更充分地体验街区魅力。由于街区特殊的历史及建筑风貌,近年来《耳光响亮》等影视剧选择在这里拍摄外景,为进一步推动街区的保护开发,应加大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大对本地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借助影视拍摄的广泛影响,进一步加大街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文化和宣传部门可多组织文化艺术家走进钦州历史文化老街采风,通过摄影、绘画等形式,艺术地再现老街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知晓并前往古香古色的钦州老街。
3.2 注重街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融合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元素,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则是文化街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该对街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准确、深入的挖掘,形成街区独特的文化内核。积极挖掘传统表演项目并在其中融入互动环节,比如鼓励游客与民间艺人一起制作坭兴陶、表演采茶戏,激发游客参与热情。
3.3 加快街区的文化品牌培育
文化品牌能显著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业态支撑点。街区文化品牌培育是时间的积累,需要运营方不断的通过内容、体验等予以强化,或通过城市名片的打造推广企业品牌,或通过开发模式的复制获取经济收益。同时历史文化街区还应成熟的商旅企业运用文化授权进行街区IP的开发,不仅利于街区品牌的形象化宣传,也可通过周边开发寻找内容变现的窗口。钦州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老街的原生文化与地域建筑文化作为树立文化品牌的核心理念,将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文化艺术相结合做为背景,融入独特的当地文化。
3.4 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意发展
进行民俗文化活动内容打造。活动内容的打造一定要与街区定位、调性及其文化资源强相关,不仅要体现对街区原生文化的传承,更要有其自身的独立思考和新元素的融合,形成专属记忆和独特的文化符号,积聚目标客群。
保护钦州历史文化街区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和绝技,将钦州特有的坭兴陶文化、疍家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引入企业作为环境载体,积极培养技艺传承人,通过产业商品化拓宽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包装、活动策划等方式,实现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目标。
3.5 文化遗产的激活
文化遗产作为街区的价值所在,也是项目的独特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好的予以利用,通过恢复传统老字号商铺,传承非遗文化资源开展相关民俗活动等打造街区内容的独特性及体验的深度性。
对街区内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再通过科学的评估,最后确定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保护等级。对适宜进行旅游开发的文化遗产,设计其开发分期、开发强度和开发措施,并从旅游策划的角度,合理设计出其旅游产品的转化方式,构建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商品谱系。(图1)
3.6 智慧街区搭建
除了以高科技为运营支撑的业态引入和常规的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型媒介的运用外,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和运用则能够提升管理效率、打造便捷的C端体验。联合支付宝、高德地图搭建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在顾客端提供查询、导航、内容推荐、语音导览、刷脸支付等功能,还可通过实时路况、顾客/行业洞察及智能预警等功能的提供为经营者提供决策辅助。
3.7 成功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是四川成都的一个历史文化区,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体现,其“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为我国古城街道形态的罕见之作。
2004年9月以來,成都市针对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建筑留存历史久远、危房多、环境差、安全隐患突出、对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作用不强的状况,对宽窄巷子进行保护性改造,并对其商业功能进行了整体性开发。宽窄巷子采取“策划为魂,保护为本,落架重修,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在建筑上保留了宽窄巷子传统四川民居融合外来文化形成的民居形态,将其打造成“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既保留了老成都的文化内涵,又融入了西方文化,实现中西合璧的同时又赋予老巷子新内涵。
成都市先后投入6.3亿余元,修复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艺术与文化底蕴兼具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有餐饮、酒吧、旅店、茶馆、零售、健身等多种业态。整体改造后的宽窄巷子于2008年6月14日正式开放,开街第一年,宽窄巷子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并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采取“三位一体”的的运营模式,即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和民众经营文化。文旅企业全面负责宽窄巷子项目的投资、招商、运营和管理。
成都原真文化是宽窄巷子的灵魂及核心吸引物。精美的门头、梧桐树、院落、茶馆等一幕幕老成都原真文化是构成宽窄巷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盖碗茶、三大炮、糖画、川剧在巷子里随处可见。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现在的宽窄巷子正集合茶馆、文创产品、演绎项目等,打造“降噪所”,让快节奏的都市“慢生活”在这里得到完美呈现。
2018年,宽窄巷子接待游客218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6万人。为了让游客在这里有更好的体验,成都启动宽窄巷子二期项目的打造,在宽窄旅游圈核心区西侧及南侧打造文化体验核心区和文化演艺区。目前,已经完成了支矶石、泡桐树、小通巷等街区。景区对街区业态也进行了升级调整,实现精品餐饮、文创零售、文化休闲、文化民宿占比分别为34%、37%、21%以及8%,利用院落,装入更多的可互动、可体验的产品文化产品,期望让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
4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局部缩影,是城市人民生活轨迹的记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非是杜绝商业化,而是努力实现文化与商业共赢,或许通过历史文化+故事打造+场景体验的运营方式,让其再次“活”起来,是对其最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山石,刘家明.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提升改造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J].人文地理,2013(01).
[2]吴晓颖,刘芳.钦州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縱览,2016(12).
[3]宋捷,周波.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初探——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