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莲,杨成前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 408435)
党参是我国常用的一种大宗中药材,也是一种传统补益中药,据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其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pilosula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tangshenOliv.的干燥根。性甘,味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等功效[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党参具有调节血糖、促进造血机能、抗缺氧、抗应激、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调节胃收缩、保护胃肠道黏膜及抗溃疡等多种药理作用[2-3]。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党参病害发生日益严重,已成为党参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威胁。党参常见的地下部病害有根腐病和紫纹羽病,地上部病害有锈病、白粉病、斑枯病、灰霉病和霜霉病等。本研究从病害症状、病原菌、种带真菌、病害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入手,对党参生产中常见病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党参病害的研究提供参考。
党参药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宁夏、吉林、贵州、四川、湖北、重庆等省[4]。有关党参病害的报道中,共发现7种常见病害。其中根腐病(Fusariumoxysporu)、锈病(PucciniacampanumoeaePat.)分布较广,但存在地域差异,根腐病南北方均有分布,而锈病均分布于南方。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主要分布于湖北和重庆,白粉病(Sphaerothecacodonopsis(Golov.)Z.Y.Zhao)主要分布于甘肃,斑枯病(SeptoriacodonopsidisZiling.)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重庆,灰霉病(SeptoriacodonopsidisZiling.)是2009年甘肃省发现的新病害,霜霉病(Peronosporasp.)仅在陕西有分布[5-17]。赵纯森等[7]经研究发现引起党参“慢性型”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尖镰孢菌(F.oxysporuSchl.),而引起党参“急性型”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柱孢菌(Cylindrocaponsp.)。随后,相关研究[5-6,9]相继报道了此病害,但病原为尖镰孢菌(F.oxysporuSchl.)。龙合正等[8]认为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党参根腐病是由镰刀菌、茎点霉菌、丝核菌、白绢菌等多种真菌和细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的。见表1。
表1 党参常见病害种类及分布
种子是多种病原物重要的越冬或越夏场所。病原物可以休眠体的方式混杂于种子之间,也可以休眠体附着于种子表面,还可以不同的形态潜伏于种子内。因此,种带病原物是引起许多病害的初侵染来源,也是将病害从病区传播到新区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党参种带病原物检测的研究很少,仅有苏宁宁等[18]于2012年报道了山西陵川和甘肃岷县党参种子带菌情况。研究发现,未经处理的党参种子外表面携带的真菌种类较种子内部多,主要为镰刀菌、链格孢菌、青霉、根霉、腐霉、毛霉等,而种子内部所带的真菌主要为镰孢菌属和曲霉属。有研究报道,镰刀菌属的尖镰孢菌正是引起党参根腐病的主要菌群。薛雯心等[19]经研究发现,用2%NaClO溶液处理20m in,可明显降低党参种子的带菌率。
症状是描述病害、命名病害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为了较准确地识别病害,现将党参常见病害的田间症状进行总结归纳,见表2。
表2 党参常见病害症状
续表2 党参常见病害症状
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为了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对党参常见病害的侵染循环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见表3。
表3 党参常见病害侵染循环特征
环境条件会对植物病害的流行产生很大影响。当气象、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寄主的抗病性时,会造成植物病害流行。高温多雨的季节,党参根腐病[5-9]在田间积水、藤蔓繁茂、湿度大的连作地块发病重,蔓延快;党参紫纹羽病[9-11]在土壤偏酸性(pH=4.7~6.5)、浅薄、保水保肥力差的地块易发生;党参白粉病[5,14]在植株密集、叶片交织、通风不良处发病严重;党参斑枯病[15]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严重;党参灰霉病[16]在低温、多雨、植株密集处发病较重;党参锈病[12-13]、霜霉病[17]在多雨、高湿条件下易发病。
6.1.1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 研究表明,移栽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时,适当增施化肥可降低党参根发病率,施用量为360 kg/hm2(N∶P2O5= 1∶1)时党参根病害率最低,为1.48%[20]。
6.1.2 轮作 有研究表明党参忌连作,前茬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玄参、大黄为好,且必须隔2~3年,可有效降低党参锈病的发病率[13]。也有研究报道前茬作物以禾本科且间隔4年以上可有效降低党参根腐病、紫纹羽病发病率[10-11,21]。龙合正等[8]报道党参与玉米、豆类间隔2年以上的轮作即可减少根腐病病原。其他轮作作物还包括薯类和油菜[22]。
6.1.3 改良土壤与清洁田园 由于党参紫纹羽病病菌好偏酸性土壤,在党参移栽前撒施100 kg/667 m2的生石灰可减轻该病害的发生与蔓延[10]。党参育苗或移栽前结合翻耕整地清除地块表面或周围的杂草和枯枝败叶;在党参生长期,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销毁;党参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植株残体,集中烧毁[11]。
6.1.4 无病优良种子种苗培育 生产上使用无病优良的种子种苗可有效地防止病害传播和减少初侵染接种体数量。有研究报道,采用吊蔓栽培方式结合22.2株/m2的密度可繁殖高产优质的党参种子[23]。经蔡子平等[24]研究证实,在甘肃渭源地区采用0.012 kg/m2播种量结合覆膜穴栽模式可培育综合指标优异的党参种苗。还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党参无菌苗[25-26]。
6.1.5 搭架绑蔓 及时搭架绑蔓,不仅利于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还可促进党参植株生长健壮,从而减轻党参锈病、斑枯病和灰霉病的发生[12,15-16]。
目前已认定的党参新品种中,对党参根腐病的抗性由大到小排列为渭党3号(DSN2004-06,辐射诱变育种)>渭党2号(98-01,系统选育)>渭党1号(92-02,系统选育)[27-29]。有研究者认为潞党参对锈病的抗性较好[9]。
目前生产上党参病害的防治还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主要用药方式有种子种苗处理、土壤消毒、生长期植株喷药和灌根。表4总结归纳了党参病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表4 党参常见病害化学防治方法
党参作为传统大宗中药材之一,长期以来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而病害方面的研究较少且薄弱,在党参生产实践中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党参病害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全国性的常见病害种类调查,包括同一产地不同品种及不同产地同一品种的病害种类调查。目前仅对甘肃南部的党参、重庆东部的川党参和贵州西北部的素花党参[4]进行了病害种类调查,结果发现重庆东部和贵州西北部党参产区的主要病害为锈病和根腐病[6,14],而甘肃南部党参产区的主要病害为白粉病和根腐病[5]。②病原鉴定时缺少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先进鉴定手段的支持。党参常见病害的报道中,只有党参壳针孢[15]结合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有关党参紫纹羽病和党参霜霉病的报道中,研究者对病原真菌只进行了语言描述,缺少真菌菌落和形态图片。③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研究缺乏。仅有甘肃省通过常规育种和诱变育种获得了3个抗根腐病的党参新品种,且仅在甘肃推广应用[27]。有报道称山西潞党参比川党参抗锈病强[9],但未见试验数据支撑。④对党参常见病害的防治尚未开展系统的研究,目前仅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研究报道,而相应的生态防治、利用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等的研究工作近乎空白。
鉴于此,应加强对党参病害的系统研究。①深入地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党参常见病害普查,摸清每种病害在不同品种、不同产区的分布危害情况;②传统形态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病原加以准确鉴定,开展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越夏、越冬场所以及转主寄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③收集不同品种、不同产区根腐病病株,比较各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差异;④借鉴其他药用植物如紫苏[30]、桔梗[31]、三七[32]等的优良品种选育技术,加快党参优良抗病品种选育;⑤积极对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系统研究,力争通过各种措施的综合应用将病害的危害水平保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的病害发生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