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志平
随着新时期三农建设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农业”也开始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从而使得农产品电商物流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农产品电商物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物流行业提供了重大商业机遇与技术支持。近年来,电商行业催生了市场对物流的需求,带来了物流运作模式的革新,进一步推进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如今,“互联网+”对农产品物流的推动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第一,农产品供应链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改善了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实现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通畅性、高效性。农业企业及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辅助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而针对市场需求情况培育更具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农产品渠道商及终端消费者则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获取农产品供应信息,并通过平台交易、物流配送、物流信息跟踪等以保证商品及资金的安全性;第二,促进农产品配送运输的高效性。在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中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保证农产品运输配送各环节的实时性监控,能够为技术使用者提供最优的运输路径及配送方式,尽可能保证农产品运输的速度与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变革。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拓展农产品物流链及销售渠道,使农产品借助农村电商、行业电商以及跨境电商等平台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比,实现农产品的网络化生产、流通及消费,促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及品质效益。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并不愿意从事涉农相关工作,这就使得农产品物流行业整体人才缺口较大。在近年来互联网电商的快速发展下,许多小商贩、农户开始承担起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相关工作,而这些从业人员往往信息化素养较低,缺乏对互联网知识的了解,也并不具备物流规范化操作的技巧,难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现如今,我国农产品物流才刚刚起步,发展较晚,并未制定系统化、规范化的物流标准。这就使得不同地区农产品物流管理会存在地域性差异,或因地方保护主义设置区域性门槛,这样并不利于区域与区域之间农产品的可持续流通,对农产品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造成较大阻碍。
“互联网+”环境下对农产品物流的技术性要求更高,需要相关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冷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以实现物流各环节的有效管理及监控。然而,相比于高技术要求,我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水平较低,且当前农产品的流通主要依然是靠中小商贩及农户,其专业化水平极为有限,很多并未掌握现代物流应用技术、运销保险技术等,难以满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人才的支撑,对此,有关部门可以将农村地区新一代农民(包括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农村生产基地相关经营人员等)视为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人才培训工作的服务对象,对其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际操作技巧、网络营销技术、农产品物流配送、物流信息化等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其对农业电商及现代物流的掌握。此外,有关部门还应考虑与各地高职院校合作,专门针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进行定点培养,以提高对农产品物流领域人才的输送。
我国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农产品经营情况及市场状况,加强农产品物流标准研究与制定,加快物流设备及作业技术的更新,以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以及效率化。具体可以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框架,包括制定管理制度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标准、网络环境标准等,并建立相应的运作、监督部门来提升不同实施主体的协作效率,尽可能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降低物流运输途中损耗。
第一,以“云”服务平台为支撑,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共享。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互联网+”信息环境,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农产品信息平台,以打造新型农产品物流园区,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共享。第二,实现多种配送模式的共同作用,构建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
针对同城短途农产品物流配送,可以开创农村物流配送三公里服务,从源头扶持直供配送,以帮助小型商户或农民增加销售运输路径;针对跨区域农产品快速配送,可以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积极引入冷链物流运输技术,建立“网络销售+冷链配送+同城配送”的物流配送模式,并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例如真空包装、冷鲜冷藏包装、脱水处理等)来延长农业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