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景锋 杨金花(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9)
目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需求日益剧增,愈发重视健康、休闲的理念,追求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闲余活动充实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现代生活方式要求工作与享乐达到有机平衡。绿道产品是城市功能实现、社区优化、居住质量提升等的重要因素,且打破了传统“块状”绿化休憩地的空间结构,对国家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绿道产品具有多样性,在生态环境、经济市场和社会功能方面贡献和效能不同,已成为现阶段人们对未来开放性空间需求的热点。
生态体育是体育文化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新概念领域,也是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内容。生态体育涵盖了诸多体育形式,如大众体育、职业体育、竞技体育等,拥有广泛的推广应用范围,以绿色生态位核心原则理念,实现社会、自然、人三者的有机统一。生态体育对群众个体而言,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对体育文化而言,遵循了重要的不伤害及尊重原则;对社会和公共组织而言,是体育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结果。
首先,加强公众生态主观意识。就认识论的根源分析,人类对健康的危机意识本质上是大部分人类缺乏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的全新观念和先进知识。为实现体育生态化的融合,必须要重视宣传、科普生态意识,设立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积极倡导生态价值与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理念,为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推动社区生态化工程建设。政府机构强化自身职能行为,以生态体育理念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城市与社区有机生态建设的发展纲要,落实公共生态建设,最终推动社区走向生态化。有关部门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打造生态环境与休闲运动为一体的场所,体育化区域覆盖社区、街道、小区等社会公共系统,形成城市绿色户外运动空间网络,有助于推动全面娱乐、运动、休闲的社会化和网络化。
绿道属于一种开放类空间,多倚靠自然线路与人工廊道而建,使用价值主要在于拓宽城市休闲娱乐空间,增加公共空间利用效率,为城市绿化建设和公共体育活动配套设施提供了新渠道。绿道体育产品则是绿道这一概念下的延伸产物,主要通过整合可利用的绿道资源,使其转化为能供客户利用的体育产品,且兼具服务价值与消费价值。
其一,绿道健身体育类产品。这类产品的主要用途是康复训练、预防疾病和健美体态,增强身体免疫力。这类实践具有简单易操作、轻缓低强度的特点,如健走、慢跑、太极拳、健身体操练习等,以徒手或简易器械辅佐完成。
其二,绿道娱乐休闲类产品。这类实践以玩、缓解压力、调节性休息为目的,获得户外积极性休息,同时也能有效使人伸展活动躯体,松弛神经,缓解日常高压工作造成的身心疲惫和情绪负重。
其三,绿道竞技性体育产品。这类体育实践行为是为求达到提高机体竞技能力,实现运动成绩突破为目标,主要表现为绿道体育赛事的形式,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四,绿道体育旅游类产品。绿道体育旅游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生态体育旅游的形式,借助绿道资源和设施为平台,开展跨地区形式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提供户外探险、户外体验过程。
首先,有利于资源损耗降低。一方面,统筹城市、乡村的景观资源,将自然、人文、社会等分散的园林景点有机关联,对空闲、散置的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有效地实现了城市活动空间的开发利用,削减了政府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支出。另一方面,充分规划利用了绿道所在社区路段的社会体育资源,利用绿道环线现有的附属体育设施,有利于减少体育组织、指导的培训成本和建设成本。
其次,广泛传播低碳环保理念。低碳休闲的生活理念需要全社会的凝聚力量和行动支持,必须要将低碳思维覆盖到社会生活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真正的低碳化与生态化的新型发展和品质生活。根据原有地形地貌环境建造,就地取材建设展开绿道活动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激发群众开启低碳绿色生活的自觉性,并且起到广泛的低碳运动理念传播作用。
最后,促进优化低碳技术水平。低碳技术是指以低碳经济概念为指导对产品技术进行升级研究、创新开发,从技术层面实现有效的节能减排。体育经营者必须重视低碳节能的理念,采用创新的低碳科技,减少环境污染排放。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绿道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体育活动与碳补偿、碳交易等新型模式有机融合,提升产品的精准针对性。经营者在开发绿道体育产品时不断升级技术和创新优化,有力地提升低碳技术的发展。
在规划设计前期,绿道的控制范围宽度必须要大于特定数值,绿道类型是控制区划定的标准。但在实际操作和建设中,控制范围与规划设计的理念宽度有一定差距。过度的资金投入会造成资源浪费。
绿道不能仅限于作为居民服务的基础公共设施,需要进一步深掘绿道的价值和意义。政府部门在规划绿道建设时,必须注重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游憩功能的发挥,尤其是游憩功能的实现。绿道作为一个开敞性绿色场地,有条件地融合城乡区域性民俗本土文化,打造成休闲娱乐文化一体的户外基地,促进特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开发绿道产品,不能以固化模式一味复制,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利用和渗透。现阶段,大部分绿道项目设计规划脱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尤其是在绿道铺设、景观打造等方面盲目跟风建设。路面材料使用单一化,道路数据设置并未结合实地条件和环境进行勘测和规划,存在模式化敷衍作业和重复性景观的现象。
绿道网络化格局的总体规划以数条主线为枝干,多条支线为延伸,空间布局重点设计安排“几核几心”的形式,绿道的整体性功效减弱。针对现有和在建的绿道项目,空间格局规划过分模式化,缺乏考量实际情况和现实意义。未能明确绿道建设产生的实际效益,群众居民了解尚浅态度模糊。绿道投入利用的比率可以根据观光者的数量、游憩时长、通勤时长等指标作为考量内容。绿道体育产品的建设关键在于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绿道沿线及周围环境的地理形势、人文风情等因素不全相同,所以,在城市绿道规划和设计时,各个绿道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一方面,在绿道体育产品开发时,需参考功能设计定位,融合所属路段的社区运动特点,以周边公共设施空间和配套服务为基础,除了传统的自行车骑行道和塑胶跑道项目建设外,还可进一步衔接绿道与社区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城市绿道规划要注重对地形地貌优势的利用,基于地理基础展现独特的环境风貌,完善相关绿道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如根据海拔较高的山地山脊开发攀爬、索桥类项目;利用滨河地貌创设水上滨水型项目等;针对大型湿地保护区、自然文化区周边及附近的公园和文化广场、主题社区等场地设施建设主题型体育产品,如民俗传统类体育项目和休闲美体操、街舞等;凭借丛林为主要环境的林地型体育产品,如定向运动、越野塞车和模拟射击战等户外活动,以此打造特色文化体育产品。
以“畅通、绿色、舒适、安全、节能、生态”作为城市绿道网络设计和布局的五大原则,围绕生活核心,绿道网与城市“慢道”交错结合成环。设计单位必须要以居民的体育需求为方向,在应用范围上综合考虑。其一,增加多功能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其二,充分发挥地貌优势,创建多类型的体育项目;其三,综合考虑不同年龄层和身体状况的使用需求,合理规划体育场所设施。在市中心区的体育绿道针对全年龄层群众应考虑轻量运动和休闲型;在近郊和环城的体育绿道应设置吸引中青年群体的极限刺激户外项目。与此同时,加大绿道沿线周边的进一步开发,设置休息区,或形成其他绿道体育活动的绿道副节点;全面提升绿道体育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注重安全性检测。
绿道体育产品要实现全民推广和参与,进一步强化健身服务,必须重视产品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因此,要通过对相应绿道资源的整合统筹,系统地开发绿道片区性功能服务。首先,以本地的自然条件为基准,着重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多元化文化体育活动;其次,以绿道体育活动线路为逻辑合理规划和布局,衔接各站点,形成不同功能和体验的特点体育产品,实现一条龙的多样化绿道体育项目更好地吸引群众;第三,以产品的属性、类型、效能等作为体育产品分类原则,科学组合产品,形成主体性集群,最大限度和效益为对应人群提供产品服务。
绿道体育产品是互相关联影响的,它的开发是系统性的工程建设,需以有效监管手段加以保障。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明确城市绿道规划思路,科学布局、设计绿道节点及其设施配置,且以政策措施落实对绿道体育的管理和推动发展。其次,协调和划分好各绿道区域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权责关系,多方资源整合利用,加强对各利益主体的引导和调控,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积极推动多元化社会集体的参与。第三,加强对绿道运营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绿道体育场地设施和相关服务的评价评估体系,明确体系内的各项标准细则,政府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并落实到位。第四,发展并壮大绿道体育服务人才队伍,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渠道,完成绿道体育的全民科普和推广。
综上所述,绿道体育产品开发和建设时,应结合区域环境优势和文化风情打造特色产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体育需求推出不同的体育项目,推进绿道体育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切实提升城市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实现城市绿道体育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