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俊明
吴兴宝
“我要给海安市老干部大学的党员们宣讲,得把稿子再改一改。”9 月18日,刚从南京捧回“第二届江苏省文明家庭”荣誉证书的吴兴宝,一下火车便来到自己的“大本营”——海安高新区凤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始“备课”。他的书桌上,摆满理论宣讲资料、农家书屋资料、走访选民资料,他说:“我这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点、廉政文化的宣传点、留守儿童的辅导点、老干部红枫志愿的服务点、服务选民的联络点。”
“以前到了冬天就是土豆、白菜和萝卜,如今,超市里蔬菜水果应有尽有,不想做饭的时候,只要动动手指点个外卖就行,很方便。”作为海安市老干部红枫志愿服务大队首批“理论宣讲员”,吴兴宝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今昔对比话巨变》为题,结合亲身经历为明道小学丹凤校区师生讲述生活的变化。
“没有演讲稿、没有大舞台,用的都是最朴实的语言,说的都是身边事。每次听他的宣讲课,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校长卢建生点赞说。
为使宣讲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吴兴宝事先查资料、搞调研,认真写稿、用心背稿,还准备PPT课件和视频。有时一篇稿子要改四五个小时。“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做好政策理论的‘翻译家’,满足群众有效需求。”这是吴兴宝对自己的“三好”要求。
“作为宣讲员,第一次被邀请去高新区韩庄村作理论宣讲时,从我家到韩庄村有20多里路,前一天下午四点半左右,在办事处开完会,我就骑着电动车去认了一下路。骑过去就花了近一个小时。”吴兴宝说,当知道要去韩庄村的时候,就觉得特别远,不过去了之后,就一直想多去走走,“那里的乡亲们离城区比较远,平时基本上听不到理论宣讲,我一定要把最新的理论、政策告诉他们。”
60 多个专题、10 万字的宣讲提纲、110余场次的义务宣讲、6000 多人次的听众,记录着吴兴宝宣讲路上的精彩足迹。多年来,从城区到乡村,从社区到学校、企业,只要有新理论、新热点,他会第一时间深入基层,主动宣传。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
2012 年5 月,吴兴宝、谢世萍夫妇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见学校四点半放学以后,很多留守儿童无人照管,存在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征得子女同意后,吴兴宝夫妇把年租金1 万余元、80 平方米的出租房收回来,改建成图书阅读室,投入3 万元新建2 间平房作为学习室、活动室、乒乓球室。女儿、女婿积极响应,拿出2 万元购买了桌椅、书橱等。
经过全家人共同努力,海安市高新区凤山村第一个“家庭文化室”落成。院外,天竺、黄杨、丹桂、芭蕉等树木四季常青,馨香扑面;室内,名人名言挂满墙壁,课桌凳椅整齐划一,数千册图书、20 多种报刊摆放有序。
“爷爷好,奶奶好!”每天下午4 点,低年级的孩子们陆续前来。“在登记本上端正地写下自己的名字以及到达时间和离开时间,填好后打开书本开始写作业……”夫妇俩提醒着孩子。
这些年来,夫妇俩累计义务帮扶教育100 多名留守儿童,先后当了60 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帮助20 多名问题孩子重回正道。他创建的凤山村“家庭文化室”于2015 年入选“海安县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品牌”之一,2016 年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校外教育辅导站。
“吴老师、谢老师,老有所为,不简单!没有他,辅导站办不到这么好。村里人都夸奖吴老夫妇是留守儿童的‘守护神’。”高新区凤山村党总支书记赵勇说。
“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对人民负责。”吴兴宝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要在任期内努力做到责无旁贷“通民心”、尽心尽力“显作为”。
吴兴宝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他发现,放学后很多留守家庭的孩子无人照管,便结合“大走访”活动,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代表履职监督的重要工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管理服务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收集记录,同时向海安市人大常委会高新区工作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建立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建议》。
“这次去省里领奖,我感到倍受教育、倍感振奋、倍增干劲。与那么多文明家庭相比,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吴兴宝说,“我和老伴这几年从事公益活动,更觉得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我们将尽我们所能,多做事、做好事,过有意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