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燕
摘 要:英语知识涵盖面较为广泛,英语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英语交流。因此,围绕初中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运用策略展开探讨,阐述了交际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可行性运用策略。以期为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
英语是初中教育中较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始终兴趣不高,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定抵抗心理,导致英语表达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运用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
交际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主要教学目的则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能力逐步提高。交际教学法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和锻炼,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时间用于听说练习。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将掌握的英语知识运用于实际,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沟通。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交际教学法,教师能够将系统的英语教学大纲,逐渐进行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逐步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完成英语教学目标。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可行性运用策略
1.深入理解教材,创设交际情境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初中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将英语学习认为是单纯背诵英语单词和语法,通过知识记忆提升英语成绩,进而在中考中获得良好成绩。大部分学生均未认识到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在实际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均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灌输式讲解,课堂氛围沉闷,缺少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地位。将交际教学法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能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交际情境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练习。例如在学习“By bus”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创设乘坐公交车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司机、乘客以及老奶奶,在老奶奶上车时,司机询问“Can someone make room for grandma?”其中一名由学生扮演的乘客说:“I can make a seat for grandma.”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逐步提升了英语交际能力。
2.强化师生互动,锻炼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阅读和写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应用交际教学法能够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英语表达的机会。例如,教师在教学“Animal”相关内容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多种动物图片,为学生开展抢答游戏,学生在抢到后需要用英语标准读出动物名称。教师在多媒体中播放“老虎”图片时,学生抢答“tiger”,“大象”“elephant”。同时,教师可为学生准备根据特征猜动物游戏,教师在说“黑白配、吃竹子”时,学生纷纷用英语回答“panda”,这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英语介绍“panda”。学生在激烈的抢答游戏中学习了知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3.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能力均不同,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开展分层次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英语课堂中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锻炼英语交际能力。在实际运用交际学习法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交际任务设置,对于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设置相对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逐步提升整体英语交际能力;对于英语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教师可在任务中适当添加难度,让学生能够在交际能力锻炼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英语知识内容,提高英语知识学习能力。例如,“Will there be robots in our life in the future?”这项内容,对于英语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可小组内共同探讨即可;对于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可进行上台英语演讲,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際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应改变应试教育思想观念,将学生听说能力作为课堂重点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均能够适应课堂教学,提高初中生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建芳.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分析[J].才智,2018(6):129.
[2]孙霞,韦启卫.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6(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