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彦娜
摘要:以资源基础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能力理论为基础,在“资源-集聚-能力”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农业资源禀赋通过产业集聚的中介作用及知识和信息共享的调节作用对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对桂林农业产业集聚区的样本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结果表明,资源禀赋的存在促进了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进而间接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知识和信息共享能力正向调节产业集聚与农业集群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即知识和信息共享度越高,农业产业要素资源聚合、创新能力越强,有助于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资源禀赋;农业产业集聚;集群竞争力;知识和信息共享;结构方程模型(SEM)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20-0333-05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食物之源、生存之本。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大多处于碎片化状态,自然环境、劳动力、传统文化等分散优质资源难以产生规模优势,产业要素禀赋的集聚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选择。首先,资源要素集聚能缓解农村要素紧缺和降低农村资源闲置的问题,通过资源集聚的方式激活要素活力,创造出其应有的价值。其次,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可以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农业产业要素资源通过专业化市场网络集成形成农业产业集聚现象,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共享发展所需知识和信息,共同参与产品价值的再创造过程,进而使得各主体在竞争与合作中获取竞争优势,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本研究理论来源于资源基础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能力理论,并参考了Penrose提出的“资源-能力-成长”的理论框架。关于资源观理论,Penrose是最早提出企业资源观的学者之一,他指出企业不仅承担行政管理职能,企业更重要的角色是作为众多资源的集合体,即企业是资源与能力结合的产物。Wernerfelt从战略角度研究并发展了Penrose思想,正式提出“资源基础理论”概念,他认为企业资源主要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1]。Barney从可持续竞争角度将企业资源划分为物力、人力和组织3类资本资源,并指出决定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资源本身并不存在创造价值的能力,须要对不同资源进行整合、协调,而完成整合与协调的手段就是能力[2]。还有学者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探讨,Rantamkilahtinen研究了多元化农场中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价值实现对农场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多元化农场中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的限制利用不利于农场绩效的提升[3]。王艳荣等研究了资源禀赋、产业环境、竞合互动对农业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认为资源禀赋的存在可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增强产业要素互动水平,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提升农业产业竞争能力[4]。农业产业集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以农户或农业相关企业为中心,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形成连接农户、企业、机构和市场等利益相关主体的空间集聚体系。宋燕平等指出,农业产业集聚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动态转化的过程[5]。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促进其产业局部集聚状态形成并体现一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农业资源禀赋。资源禀赋的存在对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具有关键作用,而农业是具有很强的自然资源依赖属性的产业,其自然环境以及相关资源要素无疑是决定产业集聚形成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保障其持久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产业集聚的中高级阶段,集聚区凭借产业关联要素之间的聚合、紧密连接,逐渐形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環节一体化的专业网络体系,通过区域内完善的生产组织模式、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以及有效的政策支撑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Munnich通过运用知识集聚模型探究了生产、技术及市场等资源整合对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农业产业从初级到中高级的集聚过程,最终使得集聚区内各相关利益主体在持续的竞合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共同创造产品价值,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迈克尔·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难以对竞争力起源进行全面阐释,对此他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某一产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凸显优势地位和其资源的禀赋情况以及产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张超指出,产业竞争力是其产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以及经营效率等方面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7]。陈红儿等则认为,能够在不同领域内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即为产业竞争力[8]。李渝萍从产业集群视角研究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等资产要素是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物质基础,产业集群的运行模式是企业间动态网络关系[9]。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只有具备充分运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以及有效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换言之,产业集群竞争力是由宏观区域环境、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微观个体企业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梳理,鉴于资源禀赋、产业集聚、知识和信息共享对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作用,本研究拟探讨基于资源禀赋存在条件下农业产业要素集聚对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并探究知识和信息共享在这一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从现有文献来看,将资源禀赋、产业集聚、知识和信息共享与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整合在同一理论框架下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实证分析资源禀赋、产业集聚对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机理,探索知识和信息共享的调节作用,以期为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及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理论框架构建
1.1 理论假设
1.1.1 资源禀赋与农业产业集聚
资源禀赋又称要素禀赋,指某一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自然条件、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知识资源或技术资源)。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区域性,每一区域适合生产以本地存量丰富的要素为原料的产品,而不适合生产本地存量稀少的要素为原料的产品。于树江等指出,企业决策的优选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禀赋、资金、人力资源以及技术水平,拥有多种资源禀赋是企业持久发展的源动力[10]。而关于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比较权威的界定是Porter的定义,他认为产业集聚是一组地理上靠近、业务上联系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同服务于某一产业领域,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共性和互补性而形成一种网络互动关系,并产生强劲、持久竞争力的现象[11]。韦光指出,农业产业集聚是指基于特定农业自然禀赋及人文环境的农业生产区域内,以特色农产品生产、流通等农业活动为中心,使得与产业联系密切的加工企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相关主体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12]。王缉慈认为,产业集聚的特征为地理上邻近、产业间关联程度以及产业间竞争关系[13]。贺灿飞等研究指出,产业集聚现象形成的源头是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带来的报酬递增,报酬递增的经济是由集聚产业形成的网络聚合效应创造的[14]。可见,农业产业集聚能有效整合区域内优质自然资源以及相关生产服务配套设施,形成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空间上表现为高度集聚的生产区域,发展成具有竞争价值的农业经济群落。所以,本研究将农业产业集聚的特征表示为产业地理上的邻近、产业间关联程度以及产业间竞争关系,而形成农业产业集聚的资源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当地传统文化,并针对资源禀赋对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提出假设H1:区域资源禀赋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具有正向的作用关系。
1.1.2 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的基础是产业内包括企业、资源、设施以及技术等各种资产要素,这些资产要素以动态网络关系运行。产业集群须要具备整合与协调产业内外部资源与环境的能力,进而才能提升集群整体竞争优势。而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则取决于宏观层面的区域资源禀赋以及微观的单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共同作用。宋玉兰等借助SCP(结构-行为-绩效)理论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指出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是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合作需求是内在驱动力,规模经济是市场决定力量[15]。可见,农业资源禀赋的存在有助于形成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进而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目前,一些学者以定性描述的方法研究农业产业竞争力,指出农业产业要素集聚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其中,张宏升基于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奶业集聚案例的分析,指出产业集聚可有效提升企业生产能力、经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最终形成集群企业竞争优势[16];王保利等从绿色农业视角探究了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7];刘君指出,农业产业集聚可产生成本、效率等多方面优势,其集聚效应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8]。由上述分析可知,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集群竞争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增强。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本研究将农业集群竞争力的特征表示为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经营水平、规模优势,并提出假设:H2,区域资源禀赋对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具有正向的作用关系;H3,农业产业集聚对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正向的作用关系。
农业产业在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方面具备多类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目前,农业产业各资源环节都处于独自经营的状态,农业生产规模存在明显的不经济性。而产业集聚作为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方式,通过产业集聚有效整合农业生产所需资源、流程以及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其集聚效应也有助于改善要素资源组合形式,创新产品利用价值,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企业成长,助力乡村振兴。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产业集聚对资源禀赋与产业集群竞争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资源禀赋通过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正向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
1.1.3 知识和信息共享、产业集聚与农业集群竞争力
农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农业产业要素集聚来实现,而产业要素集聚效应还与知识和信息共享度有关,知识和信息共享度越高,就越容易激发产业要素资源活性,促进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使得产业集群获得持续性竞争能力。
农业产业知识和信息主要的来源渠道包括生产经验累积、产业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网络资源、政府机构的宣传与培训以及其他文本資料信息等。已有研究显示,农业产业相互学习与知识共享产生的效用要远大于其他信息渠道。一方面,农业企业间的相互交流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有助于激发集群内企业的创造动力,由此带来企业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19];庄晋财指出,农业产业集群关系得以维系的根源在于战略合作、资本渗透、人际互动以及企业信誉等[20]。另一方面,知识和信息共享有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由于知识也属于一类重要资源,它能够增强已有资源要素的活力。通过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有效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提升集群内企业经营绩效,对集群内外企业发展都起到促进强化的作用。秦岭从农民合作组织的视角探究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农村合作组织与集群内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联合进行知识和信息共创共享,不断探索多层面、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户生产经营效率,逐渐构建农产品集群式发展格局[21]。综上所述,农业产业集群内外部知识和信息共享度越高,产业集聚的资源要素活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间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激发企业创造动力,增强整体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促进产业集聚的知识和信息共享主要包括技术设施、伙伴信任、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和人员流动,并提出假设H5:知识和信息共享正向调节产业集聚与农业集群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即知识和信息共享度越高,越有利于相关利益主体通过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在竞争与合作中获取竞争优势,共同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1.2 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
根据上述理论假设,本研究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探究资源禀赋、产业集聚、知识和信息共享对农业集群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以及这4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图1)。该理论框架的整体逻辑:资源禀赋的存在促进了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并进一步提升农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知识和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集群内利益主体间共创共享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持久发展。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量表开发
本研究量表的开发基于对各潜变量概念的界定以及农村调查的特殊性设计出相对口语化的问卷,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确定各潜变量可观测变量,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测量题项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其余依次类推。为控制本研究其他因素的影响,选取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和职业3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桂林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集聚区为样本案例,通过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形式对农业集聚区内的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职员(包括管理者、技术工人等)、农业组织合作者以及政府机构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根据不同集聚区的规模以及发展状况,各集聚区内按不同比例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填写。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24份,收回260份,有效问卷210份,问卷有效率为64.8%,研究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
3 假设检验与实证结果
3.1 信度和效度检验
运用SPSS 22.0软件分析得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α系数,结果见表3。各变量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各变量信度良好;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8,说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由表4可知,各变量间相关系数都小于0.5,表明各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低,且资源禀赋、农业产业集聚、知识和信息共享、农业集群竞争力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平方根均大于其他相关系数,说明各变量的区分效度良好。采用AMOS 24.0软件对模型的拟合参数进行检验,显示拟合优度指标:χ2/df=1.906、比较适配指数(CFI)=0.956、非规准适配指数(TLI)=0.945、规准适配指数(NFI)=0.912和渐近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66,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可进一步进行中介调节效应检验。
3.2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
以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为控制变量,对农业产业要素集聚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主要采用温忠麟等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5)[22]。(1)检验系数c(Y=cX+e1)。由模型M4可知,农业资源禀赋在0.001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农业集群竞争力(β=0.554,P<0.001),假设H2得验证。(2)依次检验系数a和b(M=aX+e2和Y=c′X+bM+e3)。由模型M2和M5可知,资源禀赋与农业产业集聚在0.001水平显著正相关(β=0.673,P<0.001),农业产业集聚在0.001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农业集群竞争力(β=0.518,P<0.001),假设H1和H3得验证。(3)检验系数c′。由模型M6可知,在模型M4的基础上加入农业产业集聚的中介变量后,资源禀赋依然在0.01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农业集群竞争力(β=0.294,P<0.01),只是显著性水平降低,系数值变小(0.294<0.554),表明农业产业集聚在农业资源禀赋与农业集群竞争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用,则可初步验证假设H4。为进一步严格地验证中介效应,本研究运用Mplus 7.0软件进行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的Bootstrap法检验,重复抽样 2 000 次,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为0.327(P<0.05),且95%的置信区间为[0.153,0)∪(0,0.421],说明农业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4得到进一步支持。
3.3 调节效应检验
对知识和信息共享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采用乘积指标配对法获取调节效应交互项,即指标负荷的“高配高,低配低”原则,且为避免交互项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须要先对自变量与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变换(检验结果见表6)。由模型M7可知,资源禀赋(β=0.275,P<0.001)、农业产业集聚(β=0.304,P<0.001)、知识和信息共享(β=0.230,P<0.01)都显著影响农业集群竞争力,且模型M8中农业产业集聚与知识和信息共享的交互項系数显著正相关(β=0.162,P<0.05),说明知识和信息共享对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集群竞争力之间的调节作用关系得到验证,即假设H5得到验证。
4 结论与启示
基于资源禀赋、农业产业集聚和集群竞争力理论,本研究探讨资源禀赋、农业产业集聚、知识和信息共享、农业集群竞争力4个因子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农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资源禀赋的存在促进了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进而间接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知识和信息共享能力正向调节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集群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知识和信息共享度越高,农业产业集聚效应越显著,从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上述基于资源禀赋环境下形成的产业要素集聚效应促进农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激活农业产业发展动力,具有以下几点启示:(1)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指导、协调与服务职能。首先,政府作为市场的宏观调控者,一方面须要协调好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集聚区内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还须为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根据地方差异制定适合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农业要素集聚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潜能。其次,积极组建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模式有效连接分散的农户与企业资源,凝聚农业要素资源价值,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进而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2)协调好农业集群的网络关系,提升集群信息化水平。一是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和平台生态圈的集群模式使得农户与企业间形成互惠共生关系,提升农户与企业间的信息互动活跃度,增强农业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二是协调农户、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以“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方式构建农业科技智慧园区,以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连接农业生产主体与农业科研机构,促进各方要素资源能力的转化,激发农业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共同促进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三是鼓励农业产业园区与高校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注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尤其是高校数字图书馆汇集了大量农业方面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与数字图书馆连接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借助图书馆最前沿的科研知识及信息资源,激活市场潜在要素活力,更能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持久发展。(3)强化农民知识技能的培训。一是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农业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监督管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要认真负责,将教育培训指标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要有计划地投入资金支持农业培训相关设施建设,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价值,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利用不同的形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通过采取高校合作、专家讲座或农业示范村等方式,促进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等项目实施,全面提升农户科技素质以及技术学习能力,满足农村劳动者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强烈需求。只有农民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3]Rantamkilahtinen L.The success of the diversified farm:resource-based view[J]. 2009,18(Suppl 1):134.
[4]王艳荣,刘业政. 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结构验证[J]. 中国农村经济,2011,322(10):77-85.
[5]宋燕平,王艳荣. 面向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09,27(7):1005-1010.
[6]Munnich L,Schrock G,Walzer N.Rural knowledge clusters:the challenge of rural economic prosperity[M].Humphrey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2.
[7]張 超.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J]. 宏观经济研究,2002(5):51-54.
[8]陈红儿,陈 刚.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2(1):100-105.
[9]李渝萍. 农业产业集群自构的演化机理及其政策效应[J]. 求索,2007(7):40-42.
[10]于树江,李艳双. 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4(4):120-122,119.
[11]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6(6):77-90.
[12]韦 光. 农业产业集群的识别及其动力因素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大桃集群产业为例[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13]王缉慈. 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贺灿飞,潘峰华. 外部集聚经济、外资溢出效应与制造业企业效率[J]. 产业经济研究,2005(3):8-15.
[15]宋玉兰,陈 彤.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J]. 新疆农业科学,2005,42(增刊1):205-208.
[16]张宏升. 我国农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J]. 价格月刊,2007(9):19-21.
[17]王保利,姚延婷.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以陕西省渭北绿色果品产业集群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588-593.
[18]刘 君.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2009(8):38-40.
[19]叶依广,纪漫云. 基于个案的区域农业集群成长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9(1):121-126.
[20]庄晋财. 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J]. 财经问题研究,2003,27(10):19-23.
[21]秦 岭.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5):94-99.
[22]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