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林
摘 要: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存在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元素。对于高中生来说,物理不但是他们必修的科目,更是他们深入了解,培养其综合素养的途径。因此,为了保证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理,学习物理,就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教学策略
对于高中生来说,虽然从初中就接触了物理,对物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真正培养物理思想,物理素养,深入地进行学习物理,高中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有些学生还没有走进物理世界,对物理的认识就是成绩的好坏,比较浅显,所以学习也没有兴趣,即使有了高成绩,也是应付考试,没有从心里真正对物理产生兴趣。显然,这对学生学习物理这样一门科学性、探索性的学科来说,不但缺少一定的创新、发现,更缺少一定的热情,在一定程度肯定会影响物理教学质量和发展。因此,笔者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就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与大家共勉: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创新教学
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它比较抽象、复杂、深奥,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甚至可以说是一些学生学习中的一道屏障,影响着他们的整体成绩。尤其是高中物理,它虽是物理知识比较基础的阶段,但是对于十几岁的高中生来说,它的抽象和多变,已经让学生认识到它与其他课程不同的难度和呈现方式。所以,高中物理老师要想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成绩,刷新教学面貌,就要不断学习,大胆借助新课改这趟动力车,制定教学目标,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制约,在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学习特点上,选用学生更加需要,且更适宜他们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适宜的教学环境,方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探索性,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记忆概念、公式,让学生深切感受物理知识的神奇、有趣,丰富物理知识和相关现象,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比如,在学习“磁场”这一节时,老师一定要在备课时,充分准备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学生选择适宜、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积累物理知识,学习物理精神,还要培养他们的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物理,学好物理,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把生活物理引进课堂——促进理解
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同时也用于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的理解,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生活引进课堂,结合生活知识进行直观、生动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比如,磨菜刀时一边磨一边要不断地加上几滴水,其原因就是石头与菜刀摩擦产生热量,让刀的内能在无形中增加,使其温度升高,因为刀口硬度变小而导致断裂现象,就需要不断加水,减小刀的内能,降低或者保持温度等等。这些生活的物理知识和现象,都是课本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物理,既能消除学生与抽象的物理知识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导入或者课前基础调查的作用,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科学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拓宽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性、娱乐性被广泛地开发了出来。尤其是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刷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讲解式的教学,使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气氛活跃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式方法也更加多样了。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现代媒体对一些知识的呈现,他们的学习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也有了创造性的提高。因此,高中物理老师要认识到现代媒体的教学作用,在设计教学时,大胆、科学地运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以现代媒体视频、图片、文字、声音于一体的呈现方式,创新教学,剖析物理知识的难点、疑点,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记忆。比如,在“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节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仅凭口头讲解,无论如何是说不清楚相对论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生也无法清晰地观察到量子化现象,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我们人类生活以及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但通过现代媒体的多媒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宇宙奥秘》的纪录片,不但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了解地理在宇宙中的渺小等,还能促进学生对《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每一节内容的学习,促进教学,拓宽学生视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学习和践行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教学理念也好,要求也好,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根本、为主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兴趣,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学习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獻:
[1]刘恒.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探讨[J].化工管理,2017(36).
[2]谈立民.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的实效性[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6,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