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包含的文化内涵

2019-12-23 07:19王宁夏少华康柔柔刘茹梦贾思洁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词汇文化

王宁 夏少华 康柔柔 刘茹梦 贾思洁

基金项目:郑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建设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号:DCZ2018013。

摘  要: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河南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河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1]。本文主要探讨了“稗”、“田”、“褯子”、“贼星”、“喝茶”、“饥了”、“泔水帕儿”、“秦椒”等常见方言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希望可以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描述让大家更深一点的了解河南方言和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河南方言;词汇;文化

作者简介:王宁(1998.2-),女,汉,河南省淮滨县人,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庄素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3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密不可分,相互渗透。语言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产生,因此一种语言反映了它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每一种语言背后都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方言是一种语言的不同分支,在特定的区域内产生,更深程度地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物质生产状况和生活方式,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方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河南方言的使用人数不在少数。然而在今天,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使用河南话的频率已经逐渐减小。这样一来便造成了有些河南方言的衰退和消失。当我们放弃使用河南方言时,河南方言的词汇和语篇的减少是直观的,更严重的是,被我们一并抛弃的是它背后的文化。

而且,很多人知道有些河南方言的读音和意义,却不知道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目前许多学者对河南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研究都较为深入,主要研究成果有《河南方言“尖音”探源》、《中原官话知系字读唇齿音生母的形成与分布》、《商丘方言词汇研究》、《荥阳方言词汇研究》、《河南罗山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信阳方言的特殊的语法现象论略》、《济源方言形容词的级》等。但是对于河南方言与文化二者的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看到的相关研究成果有《河南话与中原文化》、《<歧路灯>文化词语考释》、《河南方言与中原文化保护传承》等少数作品[2]。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应。”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我们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河南的历史文化,就必须深入研究河南方言。而我们在河南方言与文化这一块内容上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的,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列举一些河南方言词汇来简单地介绍下这些词汇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以期大家在使用河南方言时,理解、保护和发扬它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这种文化去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更深入地了解河南的历史。

一、河南方言反映了地方的地理与自然环境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与表达,造就了不同的词汇。反之,词汇本身也包含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透析词汇也能探索到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

1.稗

稗,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里的害草。《说文·禾部》解释此字:“稗,禾别也。”段玉裁注:“谓禾类而别于禾也。”河南方言叫它“稗子”,但是知道“稗子”一词的河南人却不是很多。中国划分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也素有“南吃大米北吃面”的说法。河南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由于降水不足,河南境内只有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信阳市里的几个县城才能种植水稻。而稗子通常是长在水多的稻田里的,居住于北方的河南人便很少见到稗子,因此知道这个方言词汇的人便少了。“稗子”一词也就基本上只有一些信阳人了解。笔者的家乡信阳市淮滨县位于信阳东南方,又有淮河穿过此地,降水适中,水源丰富,再加上温度、土壤等各种条件适宜,每年夏季都会种植水稻。稗子以此对我们那里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透析稗子一词我们可以了解到河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

2.田

田的意义不难理解,就是普通话里田地的意思。人们把种植水稻的田地叫做秧田,稻田,而把种植小麦的田地叫麦地,其他种植玉米、红芋(红薯)、花生的旱地也叫做玉米地、红芋地、花生地[3]。这是因為田在某些地区特指水田,这一点在以往的书籍里也能找到佐证。林凤祥李开芳给南京的《报告北伐战况禀》中写道:“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粮料甚难。”田地在河南灵宝、焦作、许昌[4]、南阳、商丘、洛阳、驻马店等地均叫地,只有在信阳个别种植水稻的田地才叫田。当我们探索为什么信阳对田地的叫法和河南其他地方不一样,我们便可了解到信阳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河南方言反映了地方人们的日常生活

语言从生活中产生,语言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方言是在更小的生活群落中产生,则更具体、更集中地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一些文化词汇中,我们可以在了解到一个地方在饮食、交流习惯、日常用品上的地方特色,从而更详细深刻地了解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

*褯子

河南方言褯子指尿布。《玉篇》:“小儿衣也。”在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给小孩用的尿布都是各种不要的破烂衣服,或者自己做的灰包:取出土灶下燃烧过后的灰烬,把它缝在剪成长约80厘米宽约30厘米的长方形的尿布里。灰烬会把小孩拉尿在上面的赃物吸干,保持灰包的相对的“清洁干爽”,从而不会破坏到小孩的皮肤。这种灰包褯子虽然不太卫生,却是以前每个有小孩的家庭必备的生活物品。从褯子一词我们可以看到以前人们低下的生活水平以及应对生活的智慧。

三、河南方言反映了地方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

1.贼星

河南方言将流星称之为贼星。人们一般认为流星出现是不祥之兆,所以将流星称作贼星。可见由于以前人们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和科学知识的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对自然现象做出错误解读,认为流星的出现会导致灾难的降临。“流星”在河南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贼星”的叫法分布最为广泛,如在灵宝、许昌、南阳、洛阳、驻马店等地都叫贼星,而在焦作、商丘等地仍叫流星。“贼星”一词在我国古代也有十分丰富的史实记载,《吕氏春秋·明理》:“有天干,有贼星,有斗星,有宾星。”唐代张碧《鸿沟》诗:“须臾垓下贼星起,歌声缭绕凄人耳。”清代李宝嘉《南亭笔记》卷七中记载:“当官至极品,以武员受文封,但现行部位,贼星显露,宜先入绿林以待时机。”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当代还是在过去,都有把“流星”称作“贼星”的情况,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当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受到限制。可见,河南方言也反映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2.喝茶

河南人口中“茶”指的是“滚水”,也就是白开水,并不是用茶叶泡出来的茶水。泡了茶叶的茶水叫“茶叶茶”。河南话所说喝茶就是喝水的意思。受地形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河南许多地方不能种茶,只有信阳的少数地方才可以种茶。加上茶也只是官宦家族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享用,大部分人家是买不起茶叶的。但是家里来了客人,又不能失了待客的礼仪,就以水代茶,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深刻挖掘“喝茶”一词,不仅可以反映了河南地区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河南人民热情好客的心理和质朴真切的待客礼仪。

四、部分河南方言继承了古代汉语的意义,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价值

很多河南方言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这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河南方言,了解到河南之前的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传承和传播优秀的河南文化。

1.饥了

“饥了”在河南方言里就是饿了的意思,那为何不直接说饿了呢?从二者的本义探讨可以发现饥与饿并非完全同义,二者之间有差别。《说文》解释“饥”字:“饥,饿也。从食,几声。”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九引《苍颉篇》曰:“饥,馁也,腹中空也。”对于“饿”的解释,《说文·食部》注:“饿,饥也。从食,我声。”《正字通·食部》注:“饿,饥甚。”饿的本义为严重的饥饿,即胃里没有食物。 《六书故》:“饿,无食久馁也。”此外从一些古代典籍里的记录,如:“家有长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和“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可以推断出“饥”“饿”二字在古代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指严重的饥饿。在生活中,河南一些地方仍然在日常交流中保留着这样的古代词汇,如 “你饿不饿?”“不饿。”“那饥不饥?要不要吃点东西垫垫?”从这些日常的对话中结合方言词汇与古代汉语词汇的联系不难发现,今天河南方言里的“饥了”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的“饥”字,与“饿”义近,都表示胃里没有东西,但也与之有所差别:饥比饿的程度轻一些。

2.泔水帕儿

但在河南方言“泔水帕儿”里“泔水”指小孩流的口水,“泔水帕儿”即戴在小孩胸前的布,常系于脖子上,以避免小孩吃饭、喝水或者流口水而弄脏衣服。《说文解字》解释“泔”字:周谓潘曰泔。从水,甘声,淅米汁也。”泔水在今天是指洗过米或洗碗洗菜用过的脏水。由此可见“泔水帕儿”里的“泔”是引申了古汉语“泔”字的意义。这种叫法主要出现在河南南阳,焦作、许昌、驻马店称之为“围嘴儿”,许昌和驻马店也分别称之为“兜兜”和“肚兜儿”,洛阳称之为“拍拍儿”和“涎水帕儿”,信阳称之为“围嘴子”。

五、河南方言背后蕴含了有趣的民间故事

*秦椒

一指辣椒的一种,是辣椒中的佳品;二是河南话中辣椒的通称。“秦椒”这种称呼分布于河南的灵宝,许昌南阳,洛阳,驻马店等地。为什么河南方言里的辣椒叫秦椒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民间传说或许可以解答。据传,秦王嬴政厌倦了山珍海味的油腻,就命令为他做饭的厨师们每个人都要为他做一道新的菜。时间一长,所有的美味佳肴都被他的厨师们做了个遍,由于畏惧秦王的威严,厨师们就去深山老林中为他寻找新的食材,突然他们看见了有红的、绿的小果子,经过试吃无毒后,就做给秦始皇来吃,他吃完就胃口大开,浑身冒汗。于是大大赞赏了他的厨师们,因这种食材源于秦国,故称“秦椒”。“秦椒”在我国古代书籍里也有大量记载。《山海经·北山经》:“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 ,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果四·秦椒》:“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产于秦”也与上述民间传说相吻合,证明传说也有可信之处。

六、河南方言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特征和含蓄内敛的表达风格

河南方言里不乏一些委婉语体现着说话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寄予着说话人的情感思想。

在河南方言中,人们忌讳“死”字,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于是就用另一些字来代替“死”。如人死了,人们一般说“没有了”;老人死了说“老了”,“不在了”;“小孩死了”说“拌了”;把埋死人的棺材叫做“木头”、“大袄”;河南方言里,尤其是老年人的用语里很少提到“生病”,都用“不得劲”替换。此外,笔者的家乡信阳地区认为黄鼠狼是不吉利之物,认为叫了它的名字它夜里便会到家中偷吃鸡鸭等家禽,于是便不许有人提“黄鼠狼”或“黄皮子”,如果不得不提到便用“黄大仙”“那东西”代替。不仅如此,如果在路上开车时遇到它,会尽量扔一些小钱给它,人们认为黄鼠狼是图钱的东西,就给它点钱,自己也图个吉利。这样的观念显然是封建迷信,但也体现了河南人民对于厄运、死亡的畏惧心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对于一些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口的事,河南人也会用一种比较隐晦的词代替,如把“大小便”叫做“解手”,把“月經”叫“那个”,来月经了叫“来身上了”。这些委婉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河南人民性格中含蓄内敛的特征。

结语:

通过探索河南个别方言词汇可以发现,有些看似平常的词汇后面可能隐藏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方言词汇我们可以看出河南地方的地理与自然环境;探究其与古代汉语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发掘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河南方言也无处不体现河南地方人民的日常生活;有些河南方言词汇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通过考察,我们能发掘出河南方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一些河南方言的表达方式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河南人民的心理状态,方言本身也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特征和含蓄内敛的表达风格。语言和文化本就是相互渗透的双方,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因此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进而讨论和学习,离开语言的文化是不能长久传承的,离开文化的语言是没有内涵和意义的。无论是对语言还是文化的讨论与学习都不是对其绝对独立的。当我们想学好一门语言时,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熟练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同样的,当我们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时,只有熟悉这个地方的语言,才能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详细全面地考察本地的文化。河南方言与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正是这种关系。

参考文献:

[1]刘丽娟. 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鲁冰.河南方言与中原文化保护传承[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6):144-151+157.

[3]叶召林. 潢川方言词汇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4]刘阳. 许昌方言词汇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词汇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谁远谁近?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