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克纳的原乡情结

2019-12-23 07:19吴霞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荣誉感人道主义

摘  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重要的短篇小说,文本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描绘了杰弗生小镇上的风土情。通过主人公的自我选择与南方风土人情的展现,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家园双重找寻的“原乡情结”。福克纳选择玫瑰花这一意象,以集体无意识和神话原型为基础,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荣誉感;原乡情结;神话原型;人道主义

作者简介:吴霞(1995-),女,汉,山西太原人,学生,天津外国语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2

一、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的研究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的现代作家之一,通过“约克纳帕塔法”的世系小说,描绘了现实与理想相交织的南方原乡,以及历史性变革中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有名的短篇小说,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风格的探讨不绝如缕,而各种理论流派的兴起为认识和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提供了多样的角度。国内外研究者兴趣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愛米丽的女性形象,二是作品的主题风格,三是小说的叙述技巧。

国外研究者James L. Roberts在Cliffs Notes on Faulkner's  Short Stores中认为小说唤起了人们对南方哥特式和怪诞主义的描述,这两种文学的基调是阴郁、恐怖和低调的暴力。这个故事包含了难以想象的黑暗画面:一座腐朽的大厦,一具尸体,一场谋杀,一个神秘的仆人消失了,最可怕的是恋尸癖——对尸体的一种情欲或性吸引力。

国内学者肖明翰先生认为艾米丽的爱情悲剧是以清教为核心的旧传统造成的,福克纳对待传统的变革的态度复杂而矛盾,既批判了南方清教传统,又对传统美德的沦丧而遗憾。而刘新民先生对此从主题、人物、艺术手法上进行反驳。他认为,爱米丽是美国南北双方新旧势力冲突下,南方落寞贵族的代表人物。而小说的主题揭示了新旧秩序的斗争及没落贵族守旧心态这一主题。爱米丽是旧观念秩序的卫道士,但同时也是旧观念的受害者。

两位结合宗教和社会历史分析,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对人物形象、情节、作品主题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讨。1950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福克纳发表获奖感言:“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做不到这样,将是白费气力。”从中可见,福克纳写作时关注的不是社会历史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是关注人类心灵的感受与道德。

二、爱米丽形象的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小说名称原是指在葬礼上众人为悼念爱米丽献上的玫瑰花。小说第三段已经表明福克纳对主人公爱米丽的感情。“在世的艾米丽小姐曾是小镇传统的化身,象征着责任和关爱。”作家以一种类似小镇居民的口气表达了对爱米丽小姐的态度。杰弗生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中大多数故事发生地——一个典型的南方小镇。镇上人大都传统保守,叙述者在叙述中用“我们”,表明他不仅是镇上人中的一员,而且是他们的代言人。爱米丽小姐的墓地与杰斐逊战争的南北无名士兵埋在一起,也显示了一种福克纳主张的小镇独有的勇气、同情、自尊的价值观念。托马斯·杰斐逊作为美国参与过独立战争的“民主之父”,深受人民敬仰,但是却拒绝废除奴隶制。在南方奴隶主与北方资本主义代表的战争中,南方战败。对于作为南方人一份子的福克纳来说,既反对种族主义,又保留了南方本土的既有观念。福克纳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南北战争后,福克纳仍陶醉于南方的农村生活,不向往城市和现代文明的喧闹。在“像邮票大小那样的的故乡本土”里,福克纳描绘了三起冲突。这三次冲突涵盖了小镇的风土人情,其中也展现了南方社会的弊病。尽管在理智上他对南方的奴隶制隶、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从艺术上给予谴责,但他在作品中也强烈地流露出对南方的那种近乎非理性的热爱和对旧南方深深的怀恋之情,从而有意无意地旧南方浪漫化、理想化和艺术化以使之永恒。

1.爱米丽与传统家庭的冲突

格里尔生先生自视甚高,认为镇上的年轻人没人配得上爱米丽,赶走了所有前来求爱的青年男子,致使爱米丽的青春悄然逝去。爱米丽的姑奶奶怀厄特老太太也曾因为同样的家庭阻碍而发疯。在小镇的普通居民看来,爱米丽的不幸引起大家的同情。爱米丽在父亲死后,虽然没有继承富有的财产,但拥有了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小镇的生活是封闭的,爱米丽与北方佬的恋情成了引发小镇居民街谈巷议的新闻。小镇的整体氛围保守,阶级观念加上南北方的成见,爱米丽的恋情被认为是一种堕落。舆论和牧师都无法阻挡爱米丽的决心,爱米丽的坚强和勇气可见一斑。然而,亚拉巴马州的两位堂姐的到来,却使得这一矛盾加剧。为了家族的荣誉,赶来阻止爱米丽恋爱的堂姐最终成功,而爱米丽最终失去了人生最后一次幸福的机会。小说以旁观的叙事视角,略过家庭冲突的过程,在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听说中完成叙事,也突出了小镇的封闭和人情观念浓重的特点。

2.爱米丽与北方情人荷默的爱情冲突

荷默·伯隆是承担小镇修路的北方建筑队队长。他健谈、风趣、讨人喜欢,是人群的中心。荷默与爱米丽在周末出双入对引起了小镇居民的反对。小镇居民开始认为北方的“干粗活”的北方佬与南方的没落贵族小姐在一起不符合社会的习俗。两人原本打算结婚,但是最终荷默和爱米丽产生冲突。爱米丽买毒药的事情被小镇居民所知道,但她不是自杀。爱米丽个性骄傲,最终选择永远将荷默留在身边。

3.征税引发的冲突

小镇第一代的萨多里斯上校歧视黑人的和第二代人有现代思想的镇长和参议员,对于爱米丽截然不同的态度。格里尔生先生死后,爱米丽小姐陷入经济危机。镇长给格里尔生家族的最后一位贵族免税。而上校死后,也就是南方传统的贵族阶级落没。北方的胜利带来了民主思想,贵族不再拥有被照顾的权力,爱米丽必须向普通公民一样纳税。但是,爱米丽的身份和经历仍然让她不受冒犯,小镇的绅士传统和上校的承诺最终使得爱米丽获得胜利。

爱米丽在三次冲突中逐步展现了斗争的精神。爱米丽的行为与正义和道德无关,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爱和荣誉。同样的小镇居民,虽然不认同格里尔生的自视甚高,但尊重于这个家族的荣誉,即使是反对爱米丽小姐的爱情,也是带着同情与怜悯。在纳税一事上,当地的官员并没有强制执行,最后不了了之。可见,整个小镇,虽然过去了两代人,但是对爱米丽小姐,都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尊敬。在荷默死后,尸体发出了腐烂的气味。周围居民相法官抱怨,但是没有人正面向爱米丽质疑并要求她采取行动,是对小镇温情人情观的展示。整个小镇在北方胜利后,仍保持着相对的宁静,没有被金钱腐蚀;居民友善和平,没有对于落没贵族的嘲讽。南方特有的荣誉感,让他们曾经乐于让自己的女孩到爱米丽家中学习瓷器彩绘。“后来,新生的一代青年人成了全镇的骨干和精神。在小镇的一代代更替中,爱米丽保持着旧有习惯和价值观生活,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爱米丽就像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时刻提醒人们南方旧有历史的存在。

三、福克納的原乡追寻

原乡作为一种文学话语,它是作家经过内心的浸润、记忆的——不仅仅是个人,而且是集体,无意识的累积。不仅仅指一种具体的地理上的概念,还是一种抽象的文化故乡,是一种作者想象构建而成的精神家园。在福克纳的文学王国里,源源不断的属于“约克纳帕塔法郡”的故事在笔下流淌。其中浸润着福克纳对于原乡的深厚感情。从写作动机上来讲,原乡情结代表着作者浓重的身份认同感。就像在爱米丽的葬礼上,穿着南方同盟军的老年男子们谈论爱米丽的一生。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地。

原型批评的创始人弗莱认为,文艺作品就是一个受到集体经验影响的“自主情结”。通过对作品原始意象的意义与象征的寻找,可以发现人类精神的共性,揭示艺术的本质。在小说中,玫瑰花的意象无疑承担了这一使命。在希腊神话中,玫瑰集爱与美于一身。在世界其他各地——如印度、罗马等的传说故事中——玫瑰同样有爱和美的象征意义。玫瑰花的红色和花刺被认为和鲜血有关,体现了先民不惧艰难,执着追求爱和美的精神。美国南方的玫瑰花是随着来自英国的移民到来的。在15世纪,英国由于30年的“玫瑰战争”,最终将玫瑰花作为象征和平的国花。美国于1986年将玫瑰定为国花。玫瑰被认为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从历史上来看,玫瑰花的意象贯穿中西古今,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福克纳选择玫瑰花这一意象,以集体无意识和神话原型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道主义精神。

福克纳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曾公开宣称自己只属于人道主义流派。他一辈子都在致力于批判清教主义、种族主义和拜金主义。他认为这些损害并摧残了人性。而在小说中,杰弗生小镇上几十年间发生的种种变化,因为有了爱米丽小姐的存在,将既有的历史沿袭下来,增添了别样的怀旧色彩。通过房屋异味事件、免交赋税事件以及参加瓷器画培训班三件事,福克纳赞美了以法官斯蒂芬斯为代表的老一代人的同情怜悯之心。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家园双重找寻的“原乡情结”。福克纳鼓舞人的斗志,使人们记住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以达到永恒。他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没有批判南方与北方因蓄奴制引发斗争的正义与否,而是歌颂了为了信念与荣誉、尊严作战的斗争精神和抗争精神。在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疯狂发展与崩塌的精神信仰两相矛盾。金钱腐蚀、道德堕落使得一带“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诞生。而在其中,福克纳从来没有对人类失去过信心。在漫长而痛苦的岁月中,爱米丽一直抚摸刻在银具上的荷默·伯隆的名字,爱米丽以这种行动进行抗争,使其从神秘的形象给人强烈的震撼。通过小说人物的命运抗争,福克纳肯定传统价值和道德追求,鼓舞人类为荣誉、尊严而进行自我拯救。

参考文献:

[1]James L.Roberts,Ph.D, Cliffs Notes Faulkner's Short Stories ,New York:Hungry Minds,1981.

[2]杨岂深.致悼艾米丽的玫瑰.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2.

[3]肖明翰.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学传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肖明翰.为什么向爱米丽献上一朵玫瑰?——兼与钱满素先生商榷[J].名作欣赏,1996(06).

[5]刘新民.主题、人物、艺术手法——《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阅读札记兼与肖明翰先生商榷[J].名作欣赏,1997(06).

[6]肖明翰. 再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答刘新民先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7]刘刚凤.福克纳人道主义思想研究——以《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8).

猜你喜欢
荣誉感人道主义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救援无国界,志愿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农民文学奖”发起人张一一:农民文学奖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跟踪导练(一)5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责任心培养措施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浅谈班级集体建设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