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研究

2019-12-23 07:16陈婷婷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稳定性

陈婷婷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优质旅游资源与经济发展贫困状况高度重合的现状,旅游往往成为当地乡村寻求振兴之路的普遍选择,而具有乡村归宿感的人才匮乏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发展现状,构建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影响因素模型,建设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支撑体系,为旅游人才稳定性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引言

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异质性资源優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旅游业为动力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不稳定性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匮乏,现有人才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快速流动性等,表明旅游人才的稳定性是少数民族地区必须高度重视的一大难题。其中,作为少数民族典型区域的云南省人才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是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产业的限制性因素。虽然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在提升,但现有的具体研究比较匮乏。由此,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乡村地区为案例地,分析旅游发展现状,识别影响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的因素,建设旅游人才支撑体系,既有助于理论深入与丰富,又有助于解决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涌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研究现状

少数民族旅游地以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为核心吸引物,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发展空间,既可以缓解多数从业者生计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提升旅游脱贫效益;又可以提升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文化认同感,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目前,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研究集中于文化与生态开发与保护、旅游扶贫、社区参与,缺少对旅游从业者、旅游人才的针对性研究。但旅游从业者尤其是旅游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突出,是少数民族地区自主造血的核心来源,掌握着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部分旅游人才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背景下流入乡村旅游发展。关于其从业动因,部分学者进行了探究,如刘丹萍(2008)发现经济实力、交通位置、社会声望、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是影响从业者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因;韦欣仪等(2016)、文彤等(2018)都认为追求生存感知,提升经济利益是居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并持积极态度的根本动因,表明从业者的自身状况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获益程度是影响其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因。

但同时,人才匮乏仍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多数旅游人才流出乡村,破坏了人才稳定性。安丰军(2013)认为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地域、经济、政策、环境等多重负面因素影响下,多数具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旅游人才流动到较为发达的地区;陈全功(2013)探究少数民族乡村创收方式影响旅游扶贫的效果,得出自由的创收方式可以长效吸引旅游人才,推进乡村长期稳定发展的论断;谢璐(2016)认为缺乏乡村居民乡土情怀负面影响其从事旅游业的热情,通过培训教育可以缓解这种现象;廖林燕(2018)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完善与滞后发展下,许多乡村精英人才依托城市化发展机遇离开乡村,导致乡村大量人才外流,空心化现象严重,恶性循环发展。由此,表明存在多重因素制约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发展后劲不足,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落实。

由上述文献梳理可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少有学者从人才的角度进行研究,未能深层次分析旅游人才稳定性在少数民族乡村地带的具体影响因素,不能从根基上破除人才缺乏的瓶颈。故研究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出发,探究影响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的相关因素,为偏远的民族乡村旅游发展留存关键性的人才支撑力量,可保障持续动态地提高旅游引流能力,促进乡村内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的影响模型构建研究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人才具有使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使命,是提升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与发展动能。人才稳定性是乡村旅游整体系统的关键问题,对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只有充分探析旅游人才稳定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乡村旅游获得实质性长远发展。基于前人文献研究和研究者对云南同乐村、曼飞龙村、玉湖村、吾木村、百花岭村等民族乡村旅游地的实地调研,本文探究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所在地旅游人才发展轨迹的共同性及差异性,确定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受自我、他者、产业、环境四大要素影响。其中,自我是本地居民的自身特征,他者是居民与其他从业者及旅游者的联系,产业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结果,环境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条件,构建的稳定性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一)自我影响因素

自我要素包含经济水平、价值观、身体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在内的个人社会属性,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内的感知状况正向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才的稳定性。

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受自身属性特征影响而难以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居民现有经济水平部分影响就业状况,大多乡村居民经济条件一般,缺乏初期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加之普通旅游服务职位工资的限制,很少有居民从事旅游活动;传统民族价值观影响居民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兴趣和程度,目前本地居民很少参与到餐饮、酒店等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多数为外来居民经营;大多青年居民秉承现在身体状况好,可以外出就业多挣工资、提高个人及家庭收入的观念离开居民地发展,年老体弱与幼儿大多留在村中,较难参与旅游业活动;同时,乡村旅游市场日益成熟,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高素质,但大多居民对普通话的熟练掌握度不足,对外界文化缺乏了解,难以与旅游者进行沟通,所以未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另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影响居民感知,居民感知状况又影响地区旅游发展。居民的满意度包含认同旅游可以带来居民收入提升、地区经济增长、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等,居民的幸福感主要是积极情感增加和消极情感减少,居民的获得感是在旅游中获益之后的满足感。居民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程度越高,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越高。如云南玉湖村统一保留当地传统纳西族建筑风格,成功吸引大量游客之后,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得以满足,逐渐投入乡村旅游发展事业之中。

(二)他者影响因素

他者要素包含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关系以及居民与旅游者主客之间的关系,正向影响旅游人才稳定性。文化氛围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才稳定性的一个特殊要素,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发展需秉承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从而吸引人才留在乡村,进而培育一批传承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的旅游人才,推进乡村整体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旅游发展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负面影响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各家所获的旅游利益不一致,导致各家争相攀比,居民间交往频率变少,影响居民从事旅游的积极观念。旅游开发必不可免地为乡村带来负面影响,旅游者的进入扰乱了乡村原本的宁静与平稳生活,在安全、利益、文化等因素影响下,居民与旅游者之间和谐的主客关系受到破坏,出现冲突,降低人才从事旅游事业的热情与信心。

(三)产业影响因素

产业要素包含产业效益、培训教育和产业形式,正向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稳定性。首先,随着目前乡村生活水平提升、物价水平上涨、教育等费用支出严重,在本地的旅游收入已不能满足旅游人才更高质量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多是青年人的旅游人才凭借之前的旅游工作经验,外出就业,致使民族乡村地区出现青年外流的困境。其次,人才培训教育缺乏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云南大多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致使旅游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高层次高水平的旅游从业者严重不足,阻碍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最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形式单调,旅游人才多从事司机、导游、客栈与餐饮服务人员等简单的职业,旅游产品开发低端,多是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收入来源匮乏,不能完全满足一般以及高质量旅游人才的职业需求。

(四)环境影响因素

环境要素包含政府政策和公共环境,正向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稳定性。云南多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编制了保护发展规划,推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全面开发,在规划指导下,旅游整体运行体系较为完整规范,吸引了部分旅游人才参与旅游产业。但还有很多地方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规划布局,税收、用地、卫生、安全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开发无序杂乱,多以农户个体或是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但其受开发理念、资金、竞争因素影响难以长久持续地坚持从事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云南少数民族乡村多位于边远地区,道路差,交通不便,网络、酒店、餐饮、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制约本地旅游人才和外来旅游人才发展,也难以满足乡村旅游者的基本需求,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程度。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人才支撑体系是保障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是提升乡村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尤以少数民族特色资源为发展基础的乡村地区,在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实现人才兴旅,具体模型如图2所示。

(一)优化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优化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可以满足旅游人才的基本需求,是旅游人才实现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一是政府科学合理规划。重点规划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特色、市场需求、品牌活动等项目,提升民族文化资源要素的利用率,优化乡村旅游整体形象。二是加大旅游引导力度。政府相关领导要重视旅游人才的建设工作,加强旅游的宣传引导,增强本地居民和旅游人才以旅游產业实现发展致富的信念。三是优化公共服务环境。构建完善的交通体系,提升旅游通达能力;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居民休闲、游客体验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人才提供基本设施,满足其生活的便利需求。

(二)提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质量

提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质量可以满足旅游人才的物质需求,是旅游人才实现稳定性的核心条件。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集体化经营,避免个体、家庭无序经营;多种经营主体合作发展,可以提升旅游经营水平,保持旅游人才的稳定性。二是开发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性、民族性、参与性等特点,开展参与度高、受众度广的乡村旅游活动,打造具备民族风情、文化特色、地理风貌的乡村旅游产品;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增加旅游人才的发展机会。三是开展旅游教育培训活动。加强旅游人才的基本技能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人才的精准技能培训,如民族文化讲解、非遗传承、旅游经营等相关培训,培养出民族文化讲解员、非遗传承人、创意经营户等人才,增强人才参与旅游发展的自愿性与积极性。

(三)营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氛围

营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氛围可以满足旅游人才的精神需求,是旅游人才实现稳定性的辅助条件。文化认同影响旅游人才能否长期从事乡村旅游相关职业,在维持旅游持续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氛围营造是必要的。一是注重文化本真性。在客观本真性方面,注重环境、资源要素的客观性本真,重视产品、活动要素的建构性本真,突出技术要素的超真实本真,以此来提升旅游人才对文化的认同,增强其对旅游的忠诚。二是创造村民间利益平衡机制。协调居民间因利益产生的冲突,恢复和谐安稳的村民间关系,增强旅游人才的幸福感,提升其地方依恋感,进而推进旅游人才驻扎在乡村。三是重视主客间关系。旅游者脱离日常生活环境进入旅游地的异常环境后道德素质出现下降,加之本身的强势文化会直接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文化内涵、伦理观念,引发一系列旅游不稳定事件。故乡村旅游地在旅游者进入时就需加深对其伦理道德的教育,并注重旅游人才对旅游者的态度等管理。

四、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经济、区域、文化等特殊性,难以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本文研究分析了影响旅游人才稳定性的因素及发展路径,发现旅游人才自身的经济水平、价值观、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特征,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社会关系以及主客关系,乡村旅游产业的效益、形式和培训教育,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政府政策和公共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保健和激励两大因素;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产业效益和民族文化氛围3个层面探究了旅游人才支撑体系,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才的稳定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延伸。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各阶段存在差异,未来可在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旅游人才稳定性研究,验证并丰富现有研究。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云南少数民族稳定性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模糊微分方程的一致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