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
摘 要:“我的发现”因栏目小很易被语文教师忽视,但却担负着传递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任,体现由积累走向运用的宗旨。文章作者深入分析此栏目在编排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深感此栏目设计意义重大,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一些具体教学之策,以引起语文教师重视。
关键词:“我的发现”;自主学习;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54-02
“我的发现”是教材“语文园地”中一个很小的版块,却大有文章,此栏目设计体现了“加强导学功能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特点,是传递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窗口。
一、分析比较,理清思路,明确“发现”
“我的發现”这一名称本身已经显示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的意图,纵观二到四年级教材“我的发现”这一栏目,不难看出藏在里面的奥秘:内容上其由二年级识字写字规律拓展到三年级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语言现象,四年级则涉及关于阅读习作方法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内容大都是从该组课文或以前接触过的语言现象中提取出来,有知识的积累也有能力训练。内容逐渐拓展,能力训练也循序渐进,且关注方法策略,注重迁移运用。其在形式上也不断创新,低年级采用学生喜欢的“吐泡泡”形式:先列举鲜活例子,且用不同的符号标注重点部分,点燃探究火花。后以漂亮的“蘑菇云”形状引起学生的注意,“蘑菇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不同色彩,“蘑菇云”内设计有如“我能发现”等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能激起学生主动发现的欲望,使学生信心满满,这是编者的独具匠心。中年级此栏目的呈现方式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的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学习伙伴对话口吻,并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亲切自然,为学生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总之,这个版块设计以小见大,意义深远,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新颖,同时,对每个学段的目标都进行了有益的补充,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一线贯穿,整体体现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趋势,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的深化与发展。可以看出设计者试图通过这个“窗口”激起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从而达到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能力,逐步走向运用语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利用标志,抓住关键,引领“发现”
明确了这个小版块里的“大文章”之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此为主旨,紧扣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抓住语文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以及学习方法与习惯培养这条主线,把版块上内容特点及学生实情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情趣,引领他们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发现。让学生在版块对接中真正自主发现其中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规律,掌握语文学习基本方法,自主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使小版块发挥大作用。
第一,利用标志性符号引领。这主要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二、三年级教材中“我的发现”栏目大都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其把体现语言规律的部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符号标注出来:有的用彩色的着重号,有的用形式不同的星号,也有的用省略号,还有的用对比鲜明的抽象的动物图案或卡通图形表示。排列也有讲究,根据实情有并列式的,也有对称式的,便于比较,利于发现。这些符号形式活泼、生动有趣且富于变化,大多与实际内容紧密结合,与学生学段特点及目标相结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情趣需求,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的引爆点,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标注符号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这主要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更针对涉及阅读写作方法及掌握语言现象的内容的栏目,且对话内容会稍复杂一些。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我的发现”时,先引领自读对话,笔者初步了解内容后,再让学生分角色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掌握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的阅读方法。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可以加深理解课文,方法就是找到对话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一定可以找到它!”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寻找、勾画、比对、归纳、总结,很快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句:“深深体会”“仔细想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生活经验”“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之后,学生的“发现”便有了系统性,思维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除此之外,此栏目中还有一些教会学生了解语言现象的内容,如认识体会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表达效果;感受副词的作用;了解双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体会句式转换的神奇等。在教学时笔者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替换、对比方法,替换词句,或删去拟人、比喻进行比较阅读,便可以更好地领悟语言的奇妙。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组“我的发现”体会副词的作用,列举三个例子,其中一个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删去“反复和终于”后对比体会其在表达内涵上的差别,发现这两个词体现试验次数之多、付出艰辛之大、时间之长,突出反映科学家持之以恒、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另一组是“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笔者若把“舞蹈”换成“晃动”则体现不出“荷花”的勃勃生机。可见教师要用一双慧眼,针对不同内容寻找小栏目的突破口,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主动探究其中秘密。
三、利用“源头”,举一反三,巩固“发现”
“语文园地”本身就是对该组课文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总结,也是语言运用的环节。“我的发现”是其中很小的组成部分,却承载积累运用语言的重要任务,其知识积累能力训练源于该组文本,该组课文就是“我的发现”的“源头”。因而教学时如果让学生在有了发现之后就停止,这样只能浅尝辄止,必须紧紧地抓“源头”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及时巩固“发现”的成果。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后,笔者紧接着引导:“在本组课文中隐藏着很多这样的例子,不知道你是否能找出来体会一下?”学生会立即到“源头”里寻找、勾画、比对、归纳、反思、交流,这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有时还会有更大的发现,使“发现”留存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学形近字、一字多义、扩词、词语感情色彩、引号不同形式等语言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源头”中寻找并积累。教师在执教了解语言现象的“我的发现”时,(如比喻句效果、副词表达作用、对比描写、体会句子的意思等)可以引导学生到“源头”对接例句,探究交流、牛刀小试,验证自己的“发现”,体验学习的愉悦。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发现时,对原有的“发现”可以进行再创造,(如体会句子的意思)学生在“源头”探究后,能总结出联系作者实际、联系上下文、分析比较等方法。
这样的方法对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我的发现”更实用。在教授语文第八册第八组“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发现”时,笔者总结了抓住主要内容方法后,让学生阅读该组课文并回忆:①每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②可以分成几个结构段,每一段写什么;③把每个结构段意思串联在一起该如何说?并且结合文章的写法,把这几块内容列成表格,分为课题、作者、主要内容、写法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源头”,完成朗读、勾画、归纳、总结、填表。完成这些后,学生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加深了理解。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的特点,同时体会了此种方法的可行性,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抓住“源头”让学生在“源头”里欢快“畅游”,巩固“发现”成果,也可以实现积累的再创造。
四、拓展迁移,流出“活水”,运用“发现”
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活动设计的基本走向,而“我的发现”的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由理解积累走向拓展运用的环节,推动语文教师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以逐步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华丽转身。因此,教师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积累语文知识掌握方法的层面上,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培养能力。教学要从“源头”走出来,拓展迁移,走向课外,让“源头”流出“活水”,让“活水”流到学生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去,真正让“我的发现”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挖掘潜能,让“源头”流出“活水”。针对语言规律具体做法如下:利用“发现”“蘑菇云”里“我还能找到几个词、我也能写几个这样的词——”等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到课外去寻找例子,结合已有知识去创造,在列举中运用,在创造中积累。如教学多音字、形近字、一词多义、近义词、反义词、带动物的反义词、近义词的成语,AABB、ABCC、ABCD、ABAB等形式词语时,除了引导学生到“源头”中去寻找,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写几个类似的、归类似的比对,起到强化积累作用。
除此之外,可以拓展延伸,主要针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在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应立即让学生阅读材料文章,与同学交流按照所学的方法是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方法以后,应立即进行相关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课外文章上去寻找这样的段落,并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认知,可以获得真正“活水”。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发现的快乐,在自主探究、交流表达中丰富语文知识积累,掌握阅读写作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我的发现”里藏着“大文章”,形式与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意义深远,其作用不容忽视。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清其设计意图,以运用语言文字为根本,以做好语文知識积累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目标,深入探究,根据学生实情,紧扣“源头”,拓展迁移,就一定会以小见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真正的“教语文”。
参考文献:
[1]陈 茹.至醇,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J].小学教学参考,2017(25):29-30.
[2]杨喜燕.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现状分析与优化建议[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赵 萌.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4]农玉娴.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5]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