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宏 石 萌
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类型,目前NSCLC占肺癌的80%左右,相较于小细胞肺癌而言NSCLC患者癌细胞生长分裂较缓,且扩散、转移更晚,因此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进展至中晚期,远期生存率较低[1]。中央型细胞癌是发生于支气管、叶支气管或者肺段支气管的恶性病变。目前肺癌治疗手段包括生物靶向治疗、放化疗治疗等,第十一届世界肺癌大会展示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早期肺癌小病灶患者中的优势[2-3],而本次实验则探讨SBRT不同剂量分割方案在NSCL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对象是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男性63例,女性35例;年龄52~77岁,平均为(63.3±2.2)岁,卡氏评分(Karnofsky,KPS)均≥70分,TNM分期为T1期者54例、T2期为44例。依据其病灶部位分为3组,A组26例,病灶位于肺段支气管树中区域内;B组37例,病灶位于叶支气管区域;C组35例,病灶位于主支气管区域。3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TNM分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TNM分期情况分析
3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肺功能、血常规、心电图以及胸部CT检查,明确是否有射波刀禁忌证情况。因肿瘤组织均靠近心脏、大血管,因此使用呼吸同步椎体追踪(X-Sight)技术治疗,定位前使用真空袋按照治疗体位对患者进行固定,再行CT模拟定位,扫描层厚为1.25 mm,扫描范围即肿瘤病灶上缘15 cm、下缘15 cm。病灶组织位于上肺者PTV定义为GTV在Y轴方向外放约6 mm,X轴和Z轴则各外放约5 mm;病灶组织位于下肺者,Y轴方向PTV外放距离在8~10 mm,尽量降低呼吸产生的影响;X轴、Z轴外放的距离保持一致。勾画胸腔中的重要脏器以及双肺。使用低分隔照射6~20 Gy/次,照射次数在3~10次间,1次/天,周六和周日不照射治疗,照射总剂量控制在48~60 Gy间,放疗时间在3~12 d。
依据患者分期和病灶部位的差异进行不同分割剂量照射治疗,节段支气管树中区域患者(A组),T1期患者总放射剂量(D)为50 Gy,照射次数(F)为3,生物效应剂量(BED)为135 Gy;T2期D为60 Gy,F为3,BED为180 Gy。叶支气管区域患者(B组)患者T1期患者D为48~60 Gy,F为4~6,平均为5次,BED为100~120 Gy;T2期患者D为60 Gy,F为5,BED为132 Gy。主支气管区域(C组),T1期D为50~60 Gy,F为8~10,BED为80~96 Gy;T2期D为56 Gy,F为7~8,BED为95~101 Gy。
在放射治疗后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随访4个月至2年,治疗3个月后使用RECIST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参照WHO关于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相关内容[4],完全缓解(CR):治疗后患者病灶组织完全消失,4周后复查结果相同;部分缓解(PR):较治疗前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30%,至少维持1个月;疾病稳定(SD):治疗后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小<30%,或者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加<20%,至少维持1个月;疾病进展(PD):治疗后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加≥20%,或出现新的病灶。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即之实施治疗后到患者死亡时间;随访时间结束后依然生存的患者计算其尾数据。BED=D×[d(α/β)],其中D为总照射剂量,d为单次照射剂量[5]。非小细胞肺癌的α/β取10。观察3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情况、总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前3项数据均采用Laplan-Meier计算方法,后1项指标依据NCICTCAE4.0所规定的标准进行记录。
A组患者治疗后近期控制率为100.0%,B组为97.30%,C组为91.43%,A组近期控制率与B组的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714、P=0.398);A组近期控制率与C组比较,差异不显著(χ2=2.344、P=0.126);B组近期控制率与C组比较,差异不显著(χ2=1.181、P=0.277);见表2。
表2 3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对比/例
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既定放疗计划,A组患者放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2.31%(11/26),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5/26);B组数据依次为21.62%(8/37),8.11%(3/37);C组数据依次为8.57%(15/35),0.0%。A组和C组的放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χ2=3.102,P=0.078;χ2=3.731,P=0.077);A组与C组的放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不显著(χ2=0.002,P=0.996);A组和C组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7.332,P=0.007);B组和C组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χ2=2.961,P=0.085);A组和B组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χ2=1.704,P=0.192),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情况/例
3组患者平均随访(13.6±2.2)个月,C组患者病情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低于A组、B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1,P<0.05),见表4。
表4 随访期患者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例,%)
注:*表示与其他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央型肺癌因与支气管(气管)、大血管以及心脏等重要脏器距离较近,常规放射治疗会累及这些器官从而增加治疗的危险性。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6],常规60 Gy分3次分割照射治疗方式患者3~5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到了46%。为了提升中央型NSCLC患者放射治疗的效果,有学者提出通过增加分割次数和分割剂量来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国外的Taremi[7]使用60 gy分8次照射分割治疗,结果显示无1例患者出现3~5级并发症,随访期间复发率为35.0%,复发患者中约71.4% BED超过50 Gy。诸多研究为中央型NSCLC患者立体定向放疗方案提供了思路,但是通过分割次数虽降低了患者并发症情况,但是患者的病情控制率也明显降低。
本次实验中分别选取了3个不同发病部位的中央型NSCLC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不同剂量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方案,从表1的结果来看,50~60 Gy,3次照射治疗的A组患者3个月时的病情控制率达到了100.0%,而叶支气管区域肿瘤B组患者行4~6次照射近期病情控制率为97.30%;主支气管区域(C组)肿瘤患者7~10次照射,病情控制率仅为91.43%。为了进一步判断三种分割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对3组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和分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患者11例(42.31%)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B组患者8例(21.62%),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无3级不良反应情况。通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证实了上述研究结论。NSCLC患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延长其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本次实验对比了3组患者中远期生存率情况,结果显示C组患者生存率略低于A组和B组。通过分析死亡原因发现C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复发,其中B组患者复发率则相对较低,该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也略占优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剂量分割为4~6次单次照射量不会对肿瘤周围健康组织、器官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同时能够降低远期的复发率,因此死亡率较低[8]。本次实验的劣势是受限于患者样本数量,因此分组时依据不同患病部位原则,3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远期生存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搜集同一部位肿瘤病灶患者进行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研究数据。
综上所述,在早期中央型NSCLC患者放射治疗中,可以尝试分期给予不同剂量分割照射模式,再结合立体定向放疗设备,在确保疗效的同时能够提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