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辽宁大学体育教研部 辽宁 沈阳 110000)
我国的传统民族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以竞技动作为主,注重内外兼修,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来传统文化与民族风俗的载体与结晶。传统民族武术是一门包含武术与武德两部分的传统学系,以强身健体、修炼意志为目的,能够训练人们的应变能力,提升人们的身体与精神素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民族武术,能够有效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充分发挥武术在强健体魄、修身养性上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将传统民族武术发扬光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并借助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群体,逐步创新变革,在世界舞台上重现辉煌。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主要课程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这些课程都是现代化的体育项目,在文化内涵上略显单薄,缺乏中华民族特色。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传承的国家,在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时,应该充分融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比如说传统民族武术,这样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赋予体育教育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水平。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在岁月长河中,一些优秀的文化明珠逐步遗失,很多年轻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清晰的认知,导致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失传。大学生是一个极具活力的群体,将传统民族武术增设为高校体育教育项目,能够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武术,学习并传承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民族武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逐步领悟其文化内涵,学习其正义、谦和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一个在精神、身体上都强大的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入侵,对于国民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体育竞技中,西方崇尚与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将大量资金、物质投入职业联赛中,希望能够获得巨额的经济回报,体育的娱乐色彩越来越浓厚,体育运动在利益驱使下,逐步背离原来的发展道路。传统民族武术,以制止侵袭、保护自身为目的,强调“中庸为本”、“谦逊有礼”的武术精神,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这一项目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能够有效遏止竞技体育异化,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度仍然比较低,原因如下:(1)在高校教育中,文化教育占比较大,学校更为关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文化课的教学,在体育项目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资源减少;(2)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我国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课程设计时,保留了田径、篮球、足球等现代化课程,这些项目属于奥运项目,群众基础广,教育机制完善,而传统武术相继而言开展范围狭窄,未获得教育部门重视;(3)为了保证体育锻炼的安全性,高校刻意减少了一些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传统民族武术正好是这类运动项目,推广难度大。
传统民族武术一直以来都是以师徒形式传承的,这种教育方式相对落后,武术教练虽然专业水平高,但是教育素质相对较低,无法承担高校教育的重任。而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通常是来自于专业体育院校的,由于学校未设置传统民族武术这一课程,对这一项目的了解甚少,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武术水平也较低,无法胜任传统民族武术教学工作。从目前看来,缺乏“双师型”武术教师,是传统民族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育项目进行推广传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传统民族武术教学需要专业的场地,但是,由于学校对于这门学科的不重视,并未建设专业教学场地,且专业器材、伤病防护设施配置不足,影响到教学成效。随着国家对于传统中华体育项目的推广宣传,传统武术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后,其专业场地也有了明确的建设标准,按照规定,武术标准场地长14m,宽8m,外围是2m的安全区,场地内需铺设专业地毯,以防运动损伤。要建设一个这样的标准化场地,需耗费大量资金,在体育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基本上都没有建立专业武术教学场地。作为一种高强度运动,学生在练习传统民族武术时,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尤其是在缺乏标准化场地的情况下,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也不会开设传统民族武术教学项目。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引领者,具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责,从这一角度上来看,高校应提高对于传统民族武术教学的重视度,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弘扬传统武术精神为目标,展开传统民族武术教学。在高校教育平台上,可以在体育教育栏目,增设传统民族武术专题,采集传统民族武术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制作宣传网页,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民族武术,从而爱上中华武术,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及技能。在进行传统民族武术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合理展开教学,比如说,在跳跃项目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影视作品中的“轻功”为落脚点,引出武术练习可提升跳跃能力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传统民族武术领域“双师型”教学人才的缺乏,阻碍了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高校体育教育中增设传统民族武术这门课程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构建“双师”教学体系,一门课程设置理论、专业两个教师,其中,理论教师负责教学设计与规划,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督促学生练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师的专业水平可逐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素养也可显著增长。此外,学校还可以给一些具备武术练习天赋的教师,提供进修提升的机会,比如说,在暑期,组织青年体育教师到专业武术教育机构或者是专业武术运动队学习,全面提升其武术专业水平。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中,可以邀请民间传统武术高手,或者取得成绩的武术运动员,到学校宣传传统民族武术,一展武术风采,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武术教育氛围。
要想推动传统民族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以完善武术教学设施配置为基础,首先,学校应该根据武术标准化场地的建设要求,建设专业的教学场地,建立伤病防护机制,配置专业器材。专业场地的建设难在经费,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化场地设计方案,划拨足够的预算,建设出标准的练习场地和比赛场地,再根据场地规划,配置标准化练习器械,为武术教学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为了保障教学安全,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伤病防护机制,组织校内医护人员、体育教师接受运动医学培训,明确武术练习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与救助知识,同时,基于教学风险,设立针对运动损伤的快速反应机制与长效预防机制。
为了推动传统民族武术教学工作的开展,高校应该在校园内创建良好的传统武术文化环境,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体育教师可以鼓励热爱传统民族武术的学生,创建传统民族武术社团,并担任指导员,招募对传统民族武术感兴趣的新生,作为组员,壮大学校传统民族武术队伍,宣扬武术文化,同时,在社团招新、社团下军营、校庆、校元旦晚会等活动中,进行武术舞台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民族武术,定期举办武术比赛,提高校内的武术专业水平。这样的宣传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民族武术学习中来,在武术教学课上,认真听讲,积极训练,课后社团内部自发进行组织交流,一起练习武术,探讨武术内涵,宣扬武术精神,让传统民族武术成为学校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高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是比较高的,适量的体育运动,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提高其身体素质,让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去承受学习的重压,又能够增强其心理素质,勇于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对生活充分热情。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来源于西方,这一现状其实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其实,我国也不是没有优秀的体育教学项目,比如说传统民族武术,就具有强健体魄、磨练意志、修身养性的作用,通过学习武术,人们能够掌握防身技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将传统民族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育项目,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推动体育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