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为何屡屡超出预期?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人民日报客户端制作的《一图了解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减税降费清单》,用上了“前所未有”的评语。
时间闪回2018年10月,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也“预测”了这个数字,部长表示,这比2018年年初确定的全年减税降费1.1万亿元的目标增加了2千亿元。
由于去年减税降费规模大、进展迅速,带来“意外之喜”,一些财税专家预计2019年的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然而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打破”了这个数字——2019年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虽然减税降费近2万亿还只是有待实现的计划,但经验表明,这一郑重承诺必能兑现。
不难从过往数据、从地方找出更多的例子来。在既公平又有效率的政策推动下,减税降费运行起“加速度”,似乎让人们的想象力变得不够用了。估计和期待,最终被超出预期的数据带入佳境。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减税降费在现阶段已经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之一,减税降费的决心前所未有。“我们要切实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坚决兑现对企业和社会的承诺,困难再多也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很提气。
减税降费,不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简单目标。减税降费,是以饱满的施政温情,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度力推的一项浩大工程。
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这种“先人后己”、向民生之需倾斜的精神,贯彻至今。这是减税降费频现力作的动力源。
减税降费的落实,最考验政府的决心和智慧。这么大的系统性工程,要想推向深入,需要指挥系统的高效运转。尤其在减税降费的难点地带,更是需要拿出十二分的魄力。显而易见,近年来的减税降费做到了这一点。媒体梳理过,2018年,政府已经研究出台至少30项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措施。这些量身定做的“计谋”,为减税降费取得进展和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减税降费得到了企业和民众极大的共鸣。民意支持度特别高。而不可否认,在减税降费的过程中,企业的感受可谓不一。的确有企业感觉,虽然减税降费政策出了不少,但自身的税收负担还是不轻。提高减税降费的普惠程度、精确程度,普遍降低税负,是一个不能绕过的任务。
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央降低制造业增值税从16%到13%,降税3个点。有著名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欣喜表示:产品死磕极致性价比的空间感觉又大了!更能打了!一位著名企业家则感慨: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达,我们有更多资源投入研发和制造,把产品做得更好!这说明,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对于难点、痛点的破解,更为专注、“犀利”,大大释放了企业的活力,从而引起企业“欢呼”。
事实证明,减税降费政策或制度越接地气、越科学,就越能激发出最大效应,实现“绩效”突破。再次,减税降费,得到了改革伟力的推动。减税降费,本身也涉及到种种领域的改革。有些关节之处,本身就是改革。例如前述提及的深化增值税改革,是一个着力的重点。
对于2019年将抛出的减税“大礼包”,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将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并举”之语,凸显的是“不走寻常路”的内涵。减税降费,就是博弈和调整的过程。需要大心脏,需要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伟力的支撑。
说到底,减税降费释放的是改革红利,提高的是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被不断运用到实践中的诸多改革或创新举措,就成为了红利释放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