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联交所”)根据上级统一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平台建设。这背后离不开上海联交所灵活可靠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海联交所依托于先进的超融合架构为基础,规划建立了“两地三中心”云数据中心,实现集团业务的统一管理。
2014年,上海联交所根据当地政府统一部署,启动转制准备工作,当前的各类交易服务平台未来将逐步分散到不同的二、三级子公司,IT建设则由集团总部统一负责。
产权行业从建立、发展到逐步成熟,其非标属性导致交易品种较多,多种交易软件各不相同,对硬件的要求也不一样。为达到转制后更好支撑上海联交所各项业务的开展,实现IT系统的快速响应,上海联交所必须突破当前IT系统建设的三大掣肘。
第一,由于现有业务系统相互割裂,服务器和存储难以有效整合,按照目前IT架构,所有下级单位都会要求单独建立数据中心,造成重复投资。
第二,目前的数据中心只有部分计算资源被虚拟化,但由于采用了传统三层架构,虚拟化平台使用的依然是共享存储,导致在横向扩展能力方面不足,使得整个虚拟化平台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不能支撑单位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
第三,由于现有传统服务器虚拟化加存储三层架构的数据中心包含众多信息化应用,各业务系统需要不同的运维团队管理,但是由于人员编制的原因,导致上海联交所技术人员紧缺,运维质量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上海联交所在2016年初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决定建立新的“两地三中心”数据中心架构,实现集团业务系统统一管理。在设计数据中心架构时,上海联交所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
第一,必须保障业务系统可以7×24不间断稳定运行。上海建双活数据中心,同时对外提供服务,北京的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备份中心。
第二,降低TCO,控制和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明显提高每个物理服务器及其CPU的资源利用率,满足后续数据中心弹性扩展的需求。
第三,简化运维,提升运维效率,同时满足下级公司所有业务系统的统一管理需求。
第四,数据中心内核心设备应为万兆设备,不可在设计上出现瓶颈。
第五,安全可靠,充分考虑区域边界的异构性。
第六,方案灵活可靠,避免被厂商绑定。
在底层架构的选择上,上海联交所抛弃了原有的“服务器-存储交换-存储”的三层架构。原因是原有的三层架构虽然经典而成熟,但是也导致数据中心的架构变成了割裂的“烟囱式”架构。
另外,原有的服务器虚拟化架构仍然受限于后端的共享存储,不能支撑上海联交所及其IT部门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运维需求,以及转制以后扩张的需求。
上海联交所最终选择了基于超融合架构的企业级云方案。超融合架构稳定、资源池化、可扩展的特性,完全满足了上海联交所的业务变革诉求。
经过对稳定性、性能、安全合规、运维便捷、降低投资风险等各个层面的综合比较,上海联交所选择在其数据中心70台HP物理服务器上运行深信服基于超融合构建的企业级云方案。在这70台服务器上运行深信服服务器虚拟化aSV、网络虚拟化aNet、存储虚拟化aSan和深信服虚拟负载均衡vAD、深信服虚拟防火墙vFW。
整个平台主要用于部署ERP 、OA、竞价系统、股权交易系统、监测系统、物权交易系统、租赁系统、增资交易系统等100多个业务系统。深信服企业级云平台是集计算、网络和存储、安全为一体的超融合架构,有效解决了后端存储系统的瓶颈问题,具有随需应变、弹性扩容的特性,大大提升了数据库和关键业务应用等工作负载的性能,满足了业务快速扩张的需求。
通过部署深信服基于超融合构建的企业级云方案,上海联交所显著减少了数据中心对空间场地和电力的投入。相较以前,数据中心空间节省70%,电力节省30%以上。
由于深信服企业级云通过一个云管平台即可管理所有资源,大大减轻了IT管理人员的负担,整个平台一个人即可运维,使得IT管理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创新上。
此外,部署传统三层架构时,需要同时兼顾网络、计算、存储三方面的配置和兼容性问题,通过深信服“所画即所得”的功能,大大缩短了业务系统上线的时间,极大提升了系统的部署效率,部署时间从传统三层架构时代的两星期缩短为现在的两个小时。
核心系统的迁移需要非常谨慎。经过半年多自测和第三方测试,深信服基于超融合构建的企业级云解决方案运行稳定,现有系统无需改造便可直接迁移,运维质量大幅提高。
目前,上海联交所全部生产系统均已成功迁入超融合环境,并交付运行,在服务上海联交所自身业务需求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其在产权行业里的领先地位,为部分外地产权交易机构提供SaaS服务,并于2018年内创下两项行业交易记录,其中基于超融合架构的云数据中心运行稳定、运维简单、兼容性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以超融合作为云数据中心的核心基础,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上海联交所敢为天下先,将所有业务迁移至超融合平台,靠的不仅仅是胆量和勇气,还有对超融合技术的信任和高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