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7时4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和潇湘一号07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和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潇湘一号07卫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将在轨试验验证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超高精度控制和测量技术。潇湘一号07卫星为6U科学实验卫星,在轨主要验证太阳帆关键技术,为后续大型太阳帆研发提供技术支持。这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3次发射。
9月12日11点26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实施一箭三星发射,将5米光学卫星(资源一号02D星)和京师一号卫星、金牛座纳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其中,5米光学卫星(资源一号02D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是资源一号02C星的接续星,主推光谱分辨率,定位于中等分辨率、大幅宽观测和定量化遥感任务,可提供丰富的地物光谱信息。卫星上的有效载荷重点针对短波红外谱段进行了谱段细分,光谱遥感特性突出,可实现地物的精细化光谱信息调查,满足新时期自然资源监测与调查需求。
作为搭载星入轨的金牛座纳星由八院805所研制,主要任务是验证卫星离轨帆装置,该装置随金牛座纳星一同入轨,在卫星寿命结束后启动,展开大面积薄膜帆面,同时利用低轨稀薄的大气阻力,大幅加速卫星轨道衰减,助力清除太空垃圾。
9月19日14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珠海一号”卫星工程是商业遥感卫星项目,规划研制发射34颗卫星组成星座,具备视频成像、高光谱成像、SAR成像、红外成像等观测能力,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应用提供服务。
9月23日凌晨5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将两颗北斗全球导航卫星发射升空。随后火箭上面级与双星分离,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任务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工程)的第13次发射,是该系统的第22颗和第23颗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47颗和第48颗北斗导航卫星,属于中圆轨道卫星。这两颗卫星是所属轨道上首次配置轻量化氢原子钟的卫星,还首次配置了新型导航任务处理机,有效提升卫星的性能指标和服务质量。此外,本次任务还搭载了国际搜救载荷,能够进一步提升搜救能力和搜救范围。本次任务标志着北斗三号组网开始从基本系统向完整系统过渡和升级,也意味着今年的北斗卫星开始进入高密度发射期。
9月9日,中法海洋卫星在轨测试在北京通过评审。2018年10月29日成功发射入轨以来进行的卫星和有效载荷测试结果表明,该卫星工作稳定,各项功能和性能符合研制总要求。作为主载荷的微波散射计工作稳定,遥感数据质量良好,已经具备投入业务应用能力。数据处理产品经过与中外多种浮标和多卫星反演产品比较检验,其精度优于设计要求,微波散射计全球后向散射系数空间分辨率达到10.5千米,海面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12.5千米,精度优于1.5米/秒,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是国际上首个采用扇形波束扫描体制的新型雷达散射计,具有观测视角多、分辨率高的特点,在轨测试结果表明,其对台风和近海风场的观测能力具有优势。试运行期间,该卫星获取的全球海面风场、海浪谱产品在台风、飓风、海浪、南北极海冰监测示范应用中效果显著,应用潜力巨大。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北京某研究所研制的国内口径最大的透射式低温红外遥感相机,于近日顺利完成了镜头装调和低温环境测试试验工作,即将进行最后的定焦阶段。据悉作为研制难度极大的全光路冷却天基红外探测系统,由于其在红外遥感性能提升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0.6米大口径透射式低温红外遥感相机的研制成功,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少数几个能独立研制空间红外天文望远镜的国家。虽然当前全光路冷却红外探测系统主要应用在航天和对地遥感领域,但该技术也将成为我国未来机载红外预警发展的必然趋势。
9月3日,在第五届“华为亚太创新日上,华为透露,将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宣布正式联合部署全球首个4G+5G协同立体组网,为的就是帮助市场从4G稳步过渡到5G时代。所谓4G+5G协同立体组网,它可以基于现有2.6GHz频谱资源,实现不增加5G站址,4G和5G共覆盖,在5G初期用户不多的情况下,兼顾4G和5G用户两者的上网需求。对此,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表示,“中国移动提出5G+4G战略是为了能够快速部署5G,同时保证现有4G网络的体验。”。SA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