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泥质法”育、抛秧技术现状及发展①

2019-12-22 18:12宋晓华李慧龙何世界宋世枝史厚东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稻区泥质苗床

宋晓华 李慧龙 张 顺 段 斌 何世界 宋世枝 邹 俊 史厚东 魏 巍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在吸收借鉴日本抛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最早在东北稻区研发出以塑料软盘以及营养土加薄膜覆盖(以下简称营养土法)为主要内容的抛栽育秧技术[1],并由北向南逐步推广应用,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史上的重大技术变革[2]。20 世纪末全国抛秧面积近467 万hm2,由于“营养土法”育秧带有明显的北方寒带旱地技术特点,所以抛秧虽然比手工插秧省工,但育秧环节操作繁琐,安全性差,用工投资较多,秧苗素质低,特别是使用营养土作基质秧苗根部土坨稳定性差,抛栽质量差,睡苗比例大,查苗补苗用工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抛秧的便利,使抛秧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南方主要稻区受到限制。

1 水稻“泥质法”育、抛秧技术的创制

我国东北稻区水稻生长季节紧,有效积温不足,在旱地采用薄膜增温保护成为育秧成功的关键。而北方稻区以外的广大稻区,在水稻播种期内,气温已经达到或超过水稻育秧需要的最低适宜温度,若仍然采用薄膜增温保护育秧将会适得其反,不仅会造成秧苗素质下降,高温烧苗,还会导致水稻苗期积温增加,生育期缩短,产量潜力降低,成为水稻育秧的重大技术缺陷。而且苗床选择、基质选配均不科学,不适应南方的自然资源条件。旱地育秧浇水不便,用工多,营养土pH 值偏高,立枯病重,且土壤颗粒大,根部土坨的稳定性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对原“营养土法”育秧技术进行技术改进,主要在育秧基质、苗床选择、保湿保墒、精准播种、病草预防、苗床管理等方面进行大量尝试。其中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栽培团队根据水稻生理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在大量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揭示了“营养土法”存在的技术缺陷,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改进,确定了以传统水育秧为技术平台,改薄膜覆盖为露天育苗,改营养土为泥浆作育秧基质,变旱地育秧为稻田湿润育秧,设计了“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简称“泥质法”育秧[3]。“泥质法”育秧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安全增产,农民一看就会,一作就成。该项技术的研发使抛秧育秧首次由温室走向大田,标志着我国抛秧技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 水稻“泥质法”育、抛秧技术的优势

与“营养土法”育秧相比,“泥质法”育秧大田每亩省工0.95 个,节省65.5%,育秧操作程序减少50%以上,物化投入减少18.2 元,节约投资56.53%,杂草种类与数量分别减少50%与75%,秧苗立枯病、肥害与高温烧苗彻底根除,根部土坨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破碎率由50%降至6%以下,抛栽质量大幅度提高,水稻苗期积温减少15.5 ~33.1 ℃,播始历期增加0.5 ~1 d,亩增产15 ~25 kg[4]。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主要有人工插秧、机插秧、直播与抛秧四种栽种方式。“泥质法”育秧的研发成功使抛秧技术与其他水稻栽种方式相比有了显著优势。与机插秧相比,抛秧育、插秧成本低、投资小,秧苗不伤根,本田品种浅,无缓苗期,秧龄短,分蘖早,低位分蘖多,增产潜力大,且抛栽效率在南方中小稻田块并不逊色,更适合小规模土地流转与传统家庭水稻种植户以及生产条件差的山区丘陵稻区应用。与直播相比,抛秧播种对天气条件要求不高,大田群体易于管控,本田整地质量要求低于直播,田间管理便捷,杂草发生轻,防治简便,高产稳产,在快速推广应用的地区,抛秧对直播面积的盲目扩大已经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与人工手插秧相比,抛秧劳动强度小,移栽效率高8 ~10 倍,且秧苗抛栽早,秧龄小,低位分蘖多,有效分蘖期短,对基肥要求少,增产潜力大,并可保证抛栽密度。目前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泥质法”育秧使抛秧技术重新焕发生机。在政府投入较低的情况下,抛秧面积迅速增长,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栽插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抛栽面积超过533 万hm2,大部分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栽插方式中解放出来。

3 研究展望

近年,受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土地流转,人工成本迅速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规模化、轻简化、机械化水稻生需求产日益提升。水稻“泥质法”育秧技术虽然在秧苗素质、病虫草害、安全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与“营养土法”育秧相比也减少了用工成本,但机械化程度较低,研究实现作畦、铺秧盘、填泥浆、撒种子、塌谷的机械化操作,可以降低用工成本。研发抛秧机械,可以大幅度提高抛秧速度,推动抛秧技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稻区泥质苗床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上茬水稻田选做育秧苗床的问题与防止
温室育苗自动覆膜控温移动苗床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趋势分析
稻区冬闲田种植油菜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