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涛
近年来,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人力资源结构缺乏供给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方面,不少企业面临“招聘难”“用工荒”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同时期大学毕业生求职者很多却因为没有专业技能,缺乏工作经验而难以就业。就其本质而言,企业遭遇“用工荒”是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开发人力资源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就业结构的调整慢于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因。破解这一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难题,需要政府和学校、企业共同努力,积极解决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前者理论教学能力强大,后者实践操作能力强大,两者联合属于优势互补型合作。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部分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松散,产学研基础薄弱,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权责利划分不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督导不到位,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工作也要由政府主导推进,依托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社会、文化、经济、科协等部门,充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资源集中、协同利用和同步推进的教育联盟,统筹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坚持政府和教育部门统一领导,联盟成员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建、活动协同推进、工作分工推进,从而打造高效、协作和紧密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如省教育厅要把校企合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在明确方向、科学规划、完善制度、强化督导上下功夫,负责校企合作的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制定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并具体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要求更加具体。以往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日益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传统教育模式和考试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胜过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学校课堂教学对新技术、新知识和新项目的接受和采用,原本就比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获得不能完全依靠学校课堂上的讲授和实验室里的实习实训,还需要到真实的项目工地去实操,从而学习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因此,校企合作育人的重点在实践环节,要结合地区实际,以实用和适用为基本原则,针对企业需要、用工情况,开展岗前培训、技术工种培训、企业管理培训等,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如采取政策扶持、协商建设的方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整合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培育科技创新示范单位,作为教育、培训的实习场所,建立生产实习实验的示范基地,依托企业一线的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实习实训,从而提高实习实训的培训效果。
2.丰富教育形式,完善产教融合模式。依托学校和企业的人才队伍和资源,积极推动校企双方在资金、设施、项目、师资、课程等方面的共享,通过更加灵活、多元的教育形式,推动形成完善的校企育人教育体系。对定点实习的学生群体,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在做好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技能操作、观摩学习、科技实践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对于流动性强的实习学生,利用各种培训和项目进行技能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分散学习的时效性、针对性功能。针对企业生产的需要和特点,可采取长短结合、集中和分散结合的形式,改善教学模式。如针对就业市场的技能化和专业化趋势,要推动订单式、定向式的教育培训,通过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建立订单式教育培训基地。尤其是要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技术教育示范点,通过订单、托管等方式,建立产学研教育实践基地,推动校企合作的纵向一体化发展。也可推动相关企业进行实操培训,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实训提高定岗实操能力和水平,提升入职培训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师资建设,改善教学模式。要积极利用校企双方的人才资源,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调整和充实,建立数量科学、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进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如通过专职、委派、招聘等办法,建立专业的校企合作教育队伍,积极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育人方式方法。要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提供就业信息、岗前培训、职业教育等多种服务。如发挥企业一线实践实习的资源优势,在生产实习环节把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结合起来,进而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作为回报,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可以优先选用自己参与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从而为企业招聘适用人才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途径。要注重结合实际、操作演示、现场示范,结合新技术新技能应用过程中的重点、重大问题,组织讨论、进行示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注重教育培训成果的转化运用,定期跟踪、督导学员的实际操作和使用情况,了解知识转化运用的效果,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增强校企育人的实际效果。
4.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提供组织保证、思想保证、环境保证、激励保证、制度保证,以此确保项目设置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当前,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理顺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力,实现教育资源的齐抓共管和稳步推进。校内建议由主要分管领导推进,成果转化处、科技处、招生与就业处、群团、各学院等部门成员共同建立起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商议和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形成服务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合力。对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尤其是学业较好的,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并作为企业就业及从事相关职业工作的重要依据,获得社会的认可。
5.搭建信息平台,拓宽学习渠道。要把校企合作育人的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探索智能化、便捷化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提升校企合作育人的效率和效能。如推动建立河南校企合作公共学习平台,结合不同企业需要,设立专门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课程、板块,依托平台定期组织学习,并通过后台的监管,掌握学习情况、实际需要。也可以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学习资源及视频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在校学习、科技培训、网上教学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也可采取建立流动课堂、网上教学等形式,实行学习积分制,督促学生对校企育人共建资源的学习。
6.加强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措施。当前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要建立健全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为校企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要结合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制定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比例,并将经费的管理、配置权下放到基层教育管理机构,使基层能够统筹安排校企合作的经费,提高经费使用率和教育质量。同时,通过订单培训、联合办学等形式,引导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力量投入,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依托专业化、职业化的市场主体进行教育培训。
总之,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获得适用人才的重要渠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才,企业最有发言权,如何使企业的需求最快捷、最准确地影响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快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让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校企联合育人的体制机制,以校企资源共享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高学历人才优势和企业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真正把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