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书健,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西秀区旧州镇简介。旧州地处黔中腹地,是古“安顺州”治府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16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42535人,镇区人口16000人。年平均气温14.3℃,平均海拔1356米,镇内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国家级湿地公园型江河绕镇而过,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6%,被誉为“梦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2008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被评为省级绿色低碳小城镇、省级3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 2014年被评为全国AAAA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西秀区旧州特色小城镇发展情况。旧州镇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着力实施“古镇→名镇→重镇→强镇”发展战略。在省、市、区各项政策扶持下,旧州镇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成果,紧抓其他项目建设,完成了总投资11.68亿元的大门牌坊、古街修缮等51个项目建设。2015年将投资21亿元完成山里江南、屯堡古寨等18个项目建设。
取得成果:一是通过古街修缮、广场建设、风貌整治、“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镇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了镇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增加了居民收入,旧州镇的战略定位是高端养生、置家宜业、休闲度假,每年到镇旅游的人数已超过20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超过1500万元。三是示范引领。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在旧州顺利召开,建设成果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为全省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主要经验。西秀区旧州镇以“活力小镇·美丽乡村”为创建主题,以集镇为中心,按照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步推进、整体建设,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向村庄延伸,做足“联动”文章,形成了“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镇村联动”模式,具体体现在“四让”+“四联”工作法。
——组织保障,让镇村“联动”。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人大主席和具体分管建设、财政的领导任副组长的“镇村联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镇村联动各项工作的部署、组织、安排。
——规划引领,让镇村“联美”。旧州镇将规划放在首位,以“镇在山中、山在绿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为核心,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旧州古镇4A提升规划》,发展“一轴两极”的旅游空间布局。
——项目推动,让镇村“联建”。旧州镇在“活力小镇·美丽乡村”创建中,严格按照市委“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的创建要求,积极争取宣传、财政、电力、电讯、农业、扶贫等部门的资金、项目支持。
——产业支撑,让镇村“联富”。 旧州镇围绕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目标,紧扣“活力小镇·美丽乡村”创建主题,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实施“山、水、林、田、路、村、人”的综合土地整治;在现有万亩有机茶叶示范园的基础上,开展了万亩粮增工程;通过旅游经济和特色产业带动了农民致富。
旧州镇情简介。旧州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城西北部,总面积223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村2个社区394个村民小组14706户5.58万人。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万亩大坝更是一望无垠。黄余、黄湄、黄福等国省道公路穿古城区而过,凯余高速公路、黄平机场距离城区仅10余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旧州特色小城镇发展情况。旧州古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距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自古便是商贾云集,经贸发达,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之乡。近年来,旧州镇在实施城镇化建设中,以古镇为中心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纳入黄平县“一城两区”的建设范筹,已列入全省“5个100”中的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和全州“6个20”重点城镇建设,作为全县“一路三区”、“一城两区”主战场和同步小康示范镇以及全县“6个20”项目重点区,同城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正全力打造为5A级历史文化旅游现代小城镇。
主要经验。一是紧紧抓住列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5A级旅游景区和全州2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这一的发展机遇。二是科学规划,清晰定位,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将旧州纳入“一城两区”县城规划区范围。三是挖掘文化内涵及古镇特色。投入资金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红色革命纪念物,建立陈列展览馆;对历史人物史可法、石赞清、勃沙特、陈纳德等人铜像雕塑;申请世行贷款、匹配国内资金、对西上街古民居、朱氏民宅、“达源发”民居、郭沫若生母故居、古城门洞、天后宫、天主教堂等建筑进行规划、包装和恢复性建设。
一是因地制宜,打造“六型”小城镇。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高质量、体现特色、宜业宜居”的要求,加强规划引领、区划调整、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大力发展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六型”小城镇。二是科学规划,清晰定位。根据科技产业、生态、文化、经济、政治、医疗教育等划分主题功能区域。探索县区同城化、镇乡一体化、改乡置镇、撤乡并镇、撤镇建“办”等。三是抓好城镇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镇骨干交通路网、供电、供水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形成市(县)、乡(镇)政设施配套、功能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四是注重产业培育与特色发展相结合。根据小城镇不同的资源、地理条件、文化内涵和产业基础,选准主攻方向,分别着力打造交通枢纽型、绿色产业型、旅游景观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经典古镇型、民族文化型、综合发展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城镇,以彰显建设个性。五是注重要素保障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在创新土地供给机制方面,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宅基地置换、村庄环境整治、土地有偿出让等措施;在人口集聚上,对基本条件具备的农业人口落户城镇放宽条件;在创新资金筹措机制上,通过政府投入“引”、招商引资“吸”、金融机构“贷”、股份合作“聚”、民间资本“筹”、BT资本“垫”、运营城镇“生”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投入问题。六是挖掘文化内涵及古镇特色。投入资金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红色革命纪念物,建立民族文化陈列馆,对古建筑进行还原修缮并强加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