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林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这就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高职院校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摆在教学中的核心位置,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这门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强化他们利用软件处理整合数据信息的技能,学生在学习EDI和Access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而利用Access进行查询和建表,让他们逐渐掌握网络维护、信息技术传输和跟踪技术,通过实践科学操作物流管理信息系统[1]。
任何物流企业的发展都是以促发展为基准目标,是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和控制等环节中分模块逐一完成工作任务的。但是目前物流实训的内容缺少协商合作的细节,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实训形成呈现碎片化,导致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全局观念较弱,更无从知晓某一部分工作对物流企业整体发展的作用,专业化实践缺少必要的通用性练习,整体效能的实现并不是各环节内容简单地叠加。
尽管高职院校十分注重校企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但是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却缺少深度性演练和操作。由于企业担心学生操作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进度,所以就安排他们做无技术含量的核对工作,几乎不会接触到接单、登记和调度等工作内容。另外,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条码、射频识别等内容,且各项技术更新快,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积累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设计好教学内容,这就致使学生所学跟不上社会所需。
物流信息技术实训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高职院校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全天开放校内实训室。在校生如果想要在某一时间段进行模拟操练,就可以事先进行网络预约,以此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另外,高职院校可以走访当地相关的物流企业,收集整理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和操作流程,以便第一时间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引入到本校,这样就能让学生顺应物流产业发展的方向,在校就能接触到行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舍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引导式教学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中去,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物流从接单到回单的全过程,让形象化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创新了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对此高职院校应创造机会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校内培训,鼓励他们进行在职教育,及时吸收最先进的物流信息应用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物流专业学生呈现出精彩的专业知识讲解。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包含了物流信息技术认知、信息采集与自动识别技术、GPS、GIS应用技术等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每部分的理论知识,按照内在的联系,分解成细小的学习目标,让高职学生在逐个击破任务的同时,找到学习的自信心,进而让他们更加自如地应用实训和校外实习中去。
一直以来,校企合作只是为了响应号召而进行形式化的互动,为了规避这一弊端,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采取有效措施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开创“以老带新”模式,让有经验的职工带领两名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定期转岗、轮岗,让所有学生全面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技术要领;学校和物流企业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实践基地,逐步完善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增加动手实践操作的经验,促进校企之间优质资源的共享,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应用所学优化工作流程,创新物流管理的系统软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应用能力,为社会提供专业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新型人才[2]。
综上所述,物流产业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该行业的迅猛发展,自然就使专业人才出现了较大缺口,高职院校是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促进物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