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推理,是從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重视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下面就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中《推理》一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情境创设,激发推理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可以在人们的大脑皮层中建立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课堂活跃的切入口。六年级的《推理》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又有效呢?我结合六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爱看侦探小说或电视剧,大多有一个侦探梦,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从“你喜欢柯南吗?为什么喜欢?柯南就是靠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那你想运用推理,成为名侦探吗?今天我们就来当当数学小侦探,有信心吗?”进行导入,再将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成以警方破获珠宝盗窃案为主线,把课上要推理的四个问题巧妙融入到“寻找证人(王阿姨、刘阿姨、丁叔叔、李叔叔分别是环卫工人、护士、医生。王阿姨是护士;丁叔叔不是环卫工人;只有刘阿姨和李叔叔的职业相同。请问他们的职业各是什么?)——了解案情(本次案件调查共设3个调查组,每组有2个组长。专案组开会了解案情时,每次每组只要一个人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组长是同组的?)——请求外援(调查组请来了三位外援:小王、小李、小郭,他们来自上杭、永定和漳平,各擅长人像比对、指纹鉴定和警犬训练。小王喜欢和上杭人比武,上杭人不擅长人像比对,小王和小郭跑步都比漳平人快,漳平人和上杭人不擅长警犬训练。他们分别是哪里人?擅长什么?)——确定主谋(警察抓住了4个嫌疑人,其中的一个人是主谋。甲说:丁是主谋。乙说:我不是主谋。丙说:我不是主谋。丁说:乙是主谋。已知他们4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主谋是谁)”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二、辅以列表,培养推理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呢?教师在训练学生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字、连线、画示意图、列表等方式,关注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引导他们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来。
如教学本课的“了解案情”环节:
师:通过读题,你能一眼判断出哪两位组长是同组的吗?这时我们就需要先整理信息,再做分析。
小组合作:1.用合适的方法整理信息,独立推理,写出分析过程2.把你的分析过程说给同学们听,看看谁的分析过程更清晰、简洁。
反馈时:出示表格:
小结:在解决信息多,分析过程复杂的问题,我们把关键信息摘录下来,有序排列,甚至形成表格,显得尤为重要。
师:如何根据表格信息进行呢?指名反馈。
预设A:(1)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A只可能和D E F同组,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 E同组;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确定,A只可能和D同组。
(2)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B只可能和D E F同组;从地二次到会的情况可以判断,B只可能和F同组;
(3)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C只可能和D E F同组;从地二次到会的情况可以判断,C只可能和D E同组;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确定,C只可能和E同组。
师:问题我们解决了,那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清楚直观的表达清楚的?
生答,师总结:这种列表式推理就是将题中的众多条件,通过表格列举出来,然后选准突破口,根据题中条件,不断排除,从而得到要求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上课处理,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感悟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优势,让他们不再觉得推理是那么地高深莫测,同时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总而言之,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抓住时机,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推理的方法和效能,充分展现学生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