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 冯永祥
近年来,水城县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茶叶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茶叶面积持续增加。但存在管护水平不高,管护不到位,产量、效益与预期目标有差距。文章从组建专业技术队伍、制定管护标准、探索管护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1、水城县茶叶种植基本概况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六盘水市核心腹地。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97公里,面积3607.82平方公里。东邻六枝特区和纳雍县,西与威宁县和云南省宣威市接壤,南抵盘县和普安县,北与赫章县毗邻。下辖11镇、4街道和10民族乡。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26个民族,人口9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气候条件独特。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3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无霜期达250天左右,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比较适合发展茶产业。水城茶叶种植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蟠龙木城茶被列为贡茶。2013年以来,水城县借助六盘水市大力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红豆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契机,依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把茶叶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全县共有茶叶种植面积8.02万亩,“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60143亩,从“茶叶大县”迈向“茶叶强县”。
2、茶叶管护面临的挑战
(1)茶叶管护水平不高
水城县茶叶管护还是以各茶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为主,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实力水平、经验等自行管护,多部分只作中耕除草、施肥、简单修剪等管护,缺乏系统的管护措施。对茶叶的精准用肥把握不标准,对一些常见的病虫害见得不多、认识不够、防治不精准。对茶园发生病虫害管护不到位,管护水平不高,影响茶叶产量、质量和效益。
(2)茶叶管护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全县 540 名农业技术干部中,茶叶专业毕业的只有 2 人,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现在南部园区管委会多数人员从事茶叶产业发展建设,工作重心围绕茶叶品牌打造、产销对接等指导,对茶叶管护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还不能满足现有茶叶管护的需求。
(3)茶叶管护机制不全
水城县发展茶叶产业之初,非常重视茶叶种植规模,积极推动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种植茶叶,对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政府给予一定的資金补助,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的种植积极性,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但忽视了茶叶精细化管护体制机制的建立,茶叶的管护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了茶园管理粗放化,产量、效益未达到预期目标。
(4)茶叶管护资金保障跟不上
茶叶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水城县茶叶种植前期,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第二、三年未见效益阶段,企业主、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面临巨大的管护资金投入,尤其部分实力弱的合作社管护资金保障跟不上,标准化管理水平降低。
3、对策建议
(1)组建茶叶管护专业技术队伍
以县农业农村局和南部园区管委会为依托,引进一批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茶叶经营主体、基地管护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当地茶叶从业者等进行全面系统培训,组建一支集茶叶精准施肥、机械化除草、病虫害防治、茶叶修剪等一体化的专业技术队伍,满足水城县茶叶管护需求,助推水城县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2)制定茶叶管护技术标准
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茶叶基地、园区找出找准影响茶叶产量、质量、效益等的管护因素,细化管护措施,因地制宜,制定管护标准,全面提高茶叶基地、园区茶园的管护水平。以茶叶修剪为例,制定茶叶修剪标准。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在秋茶停采后的10 月中下旬~11 月上中旬进行,在原有剪口上提高 3~5cm,修剪宜轻不宜重,树高控制在 0.6~1.2m 间;隔 3~5 年进行一次深修剪,在秋茶结束后进行,或春茶结束后进行(5 月中旬~7 月中下旬),剪去树冠上部 10~15cm 处的枝条,离地面高度 50~60cm。着力提高全县茶叶的管护水平和标准。
(3)极探索多元化茶叶管护模式
探索托管模式。支持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建立茶叶管护托管模式。即: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行使茶叶基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将基地管护交由具有管护资质或水平的企业进行管护,政府通过政策倾斜给予管护企业一定的补贴,实现茶叶管护专业化、标准化。这样既有利于茶叶经营主体降低管护成本,提高茶叶产量、效益,又有利于茶叶标准化、精细化管护,全面提高茶叶管护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探索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模式。组织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稳定的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病虫害共同防治,从源头消灭病原体,助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553000贵州省水城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