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 教学培养
作者简介:李林滨,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08
2016年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工匠精神”代表的是职业者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状态,是爱岗敬业的最佳表现。我国历来重视“工匠精神”,尊崇职业道德。在职业院校教学的培养中更应该重视“工匠精神”的构建。祖国的未来是青年人的,他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前进的使命。职业院校更是我国为社会培育专业人才的摇篮,将“工匠精神”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有利于在青年学子的心中树立职业道德感和专业精神,对于他们步入社会,踏上职业岗位的征程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的职业院校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人才支撑,而职业院校正是向其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良好的职业教学可以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水平,同时,加强职业院校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培育学生们爱岗敬业、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也至关重要。我国的职业院校一直以就业作为教学导向,以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投入社会。纵观以往的职业教育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职业院校都偏重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们的专业素养,但是关于职业精神的培育还是存在漏洞,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大弊病。新的时代,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职业精神的培育,才能为社会输送有用、有才且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尚不充分,对于职业院校教学中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有关职业院校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发扬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必要价值。经过研究分析,本文将“工匠精神”定义为:“工匠精神”在职业精神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是职业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目标,也是他们正确价值观念及职业态度的主要表现,是工作实践过程当中对于自身岗位的精神追求与根本动力。简单来说,一个专业的职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完成工作上的各项要求和组织上交代的任务,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和专业精神,这样,他们才能具备不断在岗位上坚守下去、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职业精神,更深层次来讲,“工匠精神”是推动职业工作者不断精雕细琢、打造精品内容所必备的素质,缺少了职业精神,职业工作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不具有生机与活力。
(二)“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
“工匠精神”,顾名思义,一般的职业精神还远远不能达到“工匠精神”的程度。精心钻研,以职业为首要,充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专业技能与水准能达到行业领先地位,才基本具备“工匠精神”。从具体的内容来看,“工匠精神”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工作态度,职业院校弘扬“工匠精神”,首先就需要让学生们牢固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充分尊重与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工作任务当做使命,拥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工作上的任务安排,不临时退缩,积极进取,重视自己的工作内容,谨言慎行,重视工作质量,将精益求精作为自己工作的信条,严格服从工作安排,关键时刻不掉队。二是工作精神。“工匠精神”要求职业工作者具备极强的工作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不懈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多少先辈前赴后继,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坚守到工作一线,这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关键时刻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也成为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楷模示范,可以起到稳定人心、鼓足干劲的重要作用。
“工匠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中大力提倡与弘扬的精神风气,这与我国当前主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岗敬业、崇尚人才的价值精神不谋而合。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促进人们团结和谐,更好地走向美好生活。主张与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在社会上大力实践,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更应该融合与应用。青年学子才是最应该学会“工匠精神”的对象,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青年学子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民族的重任,他们的努力实践才是社会进步的最佳动力,所以“工匠精神”最应该在青年学子群体中蔚然成风。在他们尚未踏入工作领域,便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应对,将是促進青年学子发展进步的最好准备。所以,职业院校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适应时代发展,在全社会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
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是为我国培养优秀青年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大而坚实的人才储备是我国不断繁荣昌盛的基础。在职业院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为祖国提前培育好精神状态佳的全方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下各国激烈的人才竞争现状。我国一直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勤劳努力、爱岗敬业,才能共赴小康,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学校中就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树立典型,向楷模看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的综合竞争实力,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相比较本科高校而言,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竞争实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职业院校也应该应时代要求,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改变以往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精神教育的培养方式。精神状态良好,青年学子的风貌与状态才会更佳,才能拥有更大的信心去面对工作岗位中的困难与挫折。如此一来,不仅学生们能够增强综合实力,职业院校也能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吸纳优秀生源。“工匠精神”是现代社会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精神要求,青年学子们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就可以以有力的思想武器去武装自己,也将有更大的精神动力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全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一)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转变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党中央也大力倡導“工匠精神”与爱岗敬业,树立了很多先进典型,职业院校才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虽然大家对“工匠精神”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是想要在教学工作中将这种精神落到实处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很多人误以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贯彻“工匠精神”,但实际上,这远远不够。真正的“工匠精神”需要刻苦钻研,需要坚持不懈,职业院校在培育青年学子时,也要全面认识与解读“工匠精神”,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落实。
我国历来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德育教育被视为首要内容。的确,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我们培育人才的第一要义。在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应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水平高的素质人才,更要培养精神状态良好,拥有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从学校的层面来说,首先就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应该专业知识的灌输与德育教育并重,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资源投放到提升青年学子的精神培育上来。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立足实践,在课程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改善培养方式,强化思政教育质量,积极引导学生们不断创新,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增强道德品质。平时时常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树立标杆,让青年学子们感受到楷模的力量。职业院校们若想培育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应该以身作则,自身先转变教学理念,崇尚“工匠精神”。
(二)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教学改革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共同协调。职业院校在培育青年学子“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事先构建起科学的培育方式,并引进先进的教师队伍。良师是学子们提升素质的必备条件,真正让“工匠精神”沁入青年学子的心间,需要鲜明的榜样力量。
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工作的奋斗目标,踏实规划,认真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效果,职业院校可以加强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本身就是职业院校的优势与特色所在,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质就决定了它可以更多的融合企业力量,为学子们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校企合作育人逐渐成为了职业教育中的大力推行的教育模式,深受学生及企业的欢迎,并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许多地方职业院校,通过积极组织岗位职业教育机构、校企合力办学、针对性培养、订单式教育等多方面的工学结合模式,明确了院校与企业的具体职能、责任、育人内容等,更好地培养了专业人才。当然,在小区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渗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宣传人人平等、劳动光荣的理念,引导青年学子们积极进取,热爱劳动,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增强职业责任感。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努力提升学生们的德育水平,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爱岗敬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风气,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国家培育优秀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高丽君,陈宇.内蒙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的途径探析[J].职业技术,2019,18(8):25-27+36.
[2]陈郁青.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2(4):75-78.
[3]李海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61-64.
[4]褚笑清,霍艳飞.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