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源
[摘要]科普剧不仅是科学传播的载体,也应该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戏剧形式。只有真正符合戏剧的表现规律,科普剧才能从科学传播载体上升为“优秀”的科学传播载体,成为连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纽带。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式看待科普剧的发展,方能向受众呈现科学与艺术并举的好作品。我们应该以“戏剧创作规律”为参照,以“科学普及”为中心,去设置每一个制作环节以及各环节间相互衔接、合作的“规定动作”,也就是梳理和规范科普剧制作流程。如同设立科学公式,将千头万绪的相关事由规范在编、排、演的步骤里,层层推进,以提高制作效率,保证制作质量。
[关键词]科普剧科学传播载体戏剧创作规律规范制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J805;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110057-08
科普剧在我国出现至今已有十多年,而在网络上只有寥寥数百字的介绍:科普剧是一种新兴的科普传播形式。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概念更多的是侧重将科普剧定义为一种科普传播手段,而不是将其定义为一种戏剧表现的新形式。究其根本,是因为目前科普剧的创作生产还是以科普行业自身为主,最多是请几位戏剧专业老师进行短期的培训和指导,还没有跳出科普行业的视角,与戏剧界及其他相关行业进行充分的交流、交融,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科普剧。因此,能够做到科学与艺术同时完美呈现的科普剧并不多,也不能形成持续、稳定、高质量的输出。随着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和需求的日益提高,科普剧发展遇到的诸如对口人才缺乏、制作不专业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做到“1+1>2”?作为多年从事创作表演科普剧的工作者,笔者参照戏剧创作规律,以科学普及为中心,试着从梳理和规范科普剧剧本创作、排练到演出的整个过程来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科普剧剧本创作
在笔者接触过的科普剧中,有些是在剧情推进中突兀地加入大段的科学解释,有些只是诠释科学元素而剧情乏味,有些是剧情不错而科学元素单薄或阐述有问题,这些可能都是在科普剧本创作时出了问题。编剧者如果不熟悉所要诠释的科学元素,或是不了解剧本创作的手法、不懂表演,就难以将诸元素有机融合在头脑和舞台空间中,高质量的科普剧制作就是空谈。因此,科普剧要想真正同时承载科学与艺术两个元素,首先就要在剧本创作(即:一度创作)[1]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方面条件:首先,要突出科学元素;其次,要符合戏剧创作的一般规律;最后,科学元素与戏剧冲突需紧密结合。我们应该通过对剧本创作规律的研究来寻找科学与艺术的契合点。
(一)确立科普剧的中心主旨
在编写科普剧剧本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通过这个故事是,想让观众感受到什么?一部高质量的科普剧应该能够表达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1趣味层。通过科学实验现象描述,利用搞笑、互动等手法,使观众感到快乐和兴趣,这一步很关键,没有关注,后面无从谈起。
2实用层面。将创作者想表达的科学元素融入情节环境之中,让观众在欣赏剧情发展的同时,体会到基于特定情境下此科学元素所发挥的效用。例如将摩擦生热的实验和知识融入野外生存的剧情之中,受众在这一层面中还处于被动接受阶段。XUEHUI学会2019年第11期2019年第11期科普剧创作流程的梳理和规范初探XUEHUI
3精神层面。这是最难呈现的层面,用藝术的手法展示科学元素,利用科学元素合理地推动剧情发展、升华中心主旨,使观众感受愉悦,接受知识的同时,引起共鸣和思考,也就是上升到主动思考的层面。以影片《星际穿越》为例,其通过“黑洞理论”等科学元素,构建了电影的环境框架,并利用艺术手法将框架中包裹的“亲情”“爱情”“拯救”等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促使观众主动去思考人性的选择与科学的意义[2]。
总结起来,科学问题发展到最后,都可能是相关人文问题、哲学问题,中心主旨选择到达哪个层面,直接关系科普剧的制作投入与质量。因此,在科普剧的创作中,内容可以通俗,但主旨要有高度。
(二)科普剧的剧情设计
剧情设计涉及了题材选择、体裁选择和剧情架构三个方面。
1科普剧题材选择。首先是选题材①,相对科普剧的特点来说,其题材的选择应该兼具戏剧选材的普遍性和科普的针对性。
(1)选择作者熟悉、感受深刻、认识透彻且有科普意义的题材。例如作者在现实中陪伴妻子做试管婴儿,对试管婴儿的科学原理以及治疗期间的医患关系有了了解。由于大众对试管婴儿了解有限,甚至误解,那么这就是一个可以掌控和选择的题材。
(2)选择单一事件、简单场景、矛盾集中、空间(地点)变化少的题材。由于科普剧多是在舞台上表演,而不是在影视或小说中呈现,并没有蒙太奇艺术或读者脑中所营造的自由时空变化②,且目前科普剧大多是短小精悍的(10分钟~1小时),因此题材应该选择单一事件、简单场景、矛盾集中、空间(地点)变化少,即使有背景视频切换,也不能有太多的更换时空,否则会让受众感觉混乱。
(3)选择具有新颖“视角”的题材。首先,要善于发现身边新颖的科普剧题材,例如激光点火、可乐灭火、试管婴儿等。其次,也要能够在已有的题材中从不同角度挖掘新的东西。以试管婴儿为例,既可以从伦理的角度写,可以从医学的角度写,也可以从未出生的孩子的角度写,甚至可以从“试管”的角度写。总之,一个好点子可以盘活一部剧[3]。
2科普剧体裁选择。科普剧体裁的选择离不开戏剧对体裁的划分③,戏剧体裁多种多样,在这里列出部分,供参照选择。
(1)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等。
(2)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3)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幻剧等。
(4)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毁灭美好)、喜剧(讽刺)和正剧(悲喜剧,意义深刻)。
上述体裁需要综合考量选择。如神话歌舞剧、家庭戏剧小品等,一定要注意与所选的科普剧题材契合。例如试管婴儿题材就不太适合神话剧,而现象酷炫和明显的科普实验却可以加入神话剧、歌舞剧之中,但此类剧最好表演后配备一堂关于剧中实验的讲解课。
我们的目的是科普剧也能真正成为戏剧的一种体裁,因此在兼收并蓄其他体裁特点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突出科学元素,要表现科学元素对剧情的推动,要围绕科学元素产生矛盾。科普剧与其他戏剧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酷炫的互动实验与精准的科学诠释,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此为核心,开发出更多不同类型的科普剧。
3科普剧剧情的结构。科普剧作为舞台戏剧,在剧情的展现上需要有一个连贯的逻辑顺序,而这个顺序就是“时间”,可以沿着时间脉络,在其节点上架构剧情,也就是设计“起”“承”“转”“合”。
(1)“起”。开端,介绍时间、地点、环境、主要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提出矛盾,造成悬念,引发兴趣。
(2)“承”。发展,所占比重最大、最关键,剧中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矛盾冲突都要在这里展现。一出戏能否吸引人,高潮能否自然、合理地到来,都取决于这一部分。
(3)“转”。高潮,是矛盾冲突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虽然高潮只是短短的一瞬,但这是揭示戏剧中心思想、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深刻的地方,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
(4)“合”。结尾,集中交待主要事件的结果,要干脆利落,不要画蛇添足。好的结尾应该做到既让观众满足,又留有回味的余地,充分显示思想深度。
以上四点是相对于全剧的结构设置来说的,落实到每一场的创作,则需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而这些结构要素需要灵活运用,不能刻板僵化。
总之,科普剧在剧情设计上一定要符合选题材、选体裁和结构的规律。在这一框架下,要尤为重视展现能够表达科学主题的矛盾,包括科学理念的矛盾、自然与人的矛盾、科学与情感的矛盾等,并将这些矛盾冲突有层次、有逻辑地构建在一起,从而由小及大,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4]。
(三)科普剧的剧本语言
戏剧剧本语言分为台词和舞台指示。创作人员在撰写科普剧剧本的时候,由于涉及科学的表述,很容易将其写成说明文、讲解词,使剧情、人物弱化,使观众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剧本语言的写作特点,将科学元素通过剧本语言生动地展现出来。
1台词。台词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
(1)对白。人物塑造是否成功,是导演、编剧、演员三方面合作的结果。那么从编剧的角度来说,就应考虑“对白内容”。科普剧中如果含有对科学元素的展现,就要注意对白的设置,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个性化。对白要体现人物性格、口头禅、习惯说的话,使角色各具特色,例如文人说话文雅,粗人说话粗鲁等。科普剧需要展现科学元素,为免单调,我们可以利用对白,设置人物的独特性格,从而使受众在接受科学普及的同时,仍然对剧情和人物充满兴趣。例如说话尖酸刻板的工程师,不修边幅的科学家,急性子爱问问题的好学生,亲切耐心、却很唠叨的老师长者等。
②口语化。台词尽量贴近生活,尤其表达科学元素时,要将定义解释成观众第一时间能听懂的话,例如“蜣螂”就叫“屎壳郎”,“日蚀”就叫“日食”或“天狗食日”等。
③动作化。对白的设计一定要能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方面,既要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要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而这种动作化的对白设置,非常适合推动科学元素的展现。例如:我还就不信了,“道爷”我点的火是“三昧真火”,你用一瓶可乐就可以灭?你过来灭给我看看啊?
④场景化。就是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如果对白中有科学元素,那么表现在生活中要尽量口语化,如果需要全面、精确地解释科学元素时,我们也可以设置如学院讲堂、会议室、专业场所等有针对性的场景,设置相应的台词对白。
(2)独白。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是把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动最剧烈、最复杂的场面。独白具有与对白相同的一些特点,不同的是发自内心,面对自己,真实不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独白所产生的真实情感来输出科学元素。例如,利用达尔文、伽利略被人质疑其科学发现时内心的独白,去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反思。
(3)旁白。旁白是幕后音对舞台剧情和背景进行的解说,是对剧情的铺垫和补充,一般放在开头或场幕切换的时候。对无法在舞台上展现的科学元素,例如微观或宏观的科学现象,可以配合旁白、PPT、视频等方式补充和铺垫,旁白要言简意赅[5]。
2舞台提示。舞台提示,即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剧本里的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于塑造角色和推动剧情发展有指导的作用,因此要求写得简明扼要,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标明。那么针对科普剧来说,其舞台提示还应该加上实验名称、现象、准确的实验步骤、详细数据、所需器材、注意事项、科学原理等直接关系到科学元素呈现的说明。因为科普剧创作人员也很可能是今后的导演或者演员,因此,在撰写舞台提示时尤其要多思考,且表述准确。
以上就是剧本创作时的几个主要注意点。除此之外,剧本创作还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識和技巧,例如悬念、巧合、误会等创作手法,剧本的成型也要不断结合实际,几易其稿,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者除了接受行业组织的针对性培训以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有心人,多看、多听、多感受、多思考,汲取生活和优秀作品中的科学和艺术元素,开拓思路,创作出好的剧本,为以后的科普剧舞台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6]。
二、科普剧舞台创作
科普剧的剧本一旦定稿或印刷分发,剧本创作就算告一段落。下面要做的,就是集中人、财、物,通力合作将剧本搬上舞台,也就是二度创作[7]。鉴于我们的团队已经经过了一定的培训,并且有了不同的分工,科普剧的二度创作才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一)选导演
从分析剧本,选演员,指导表演到舞美、音乐设计等工作,导演都要起到主导作用,所以说导演是最重要的“杂家”,什么都要懂,对各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审美见解。那么作为科普剧的导演,除了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应该能深入理解剧中所表现的科学元素并加以展现的能力,因此,我们选择导演时应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具备科学素养的艺术工作者④。条件允许的话,找一位有经验的导演专业老师担任总导演或艺术顾问。因其本身具有一定科学素养,通过长期的合作,其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这样的人当导演无疑是最理想的。
2具备艺术素养的科普工作者⑤。科技馆等科普机构囿于人、财、物上的不确定,很难请到专职的导演打造每部科普剧,因此在经过培训的科普剧团队人员中,应选择艺术涉及面最广、审美品味最高、责任感最强、沟通能力最好、富有创造力的科普工作者作为导演。
(二)选演员
戏剧的根本是剧本,但最终的呈现是演员。我们选择演员的时候,一定是从演技怎样和形象是否与角色契合的角度出发。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太可能聘请专业的演员,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大多时候是在自己的科普机构中)选择科普剧演员。因此,在剧本创作和角色设定时,编剧和导演就应该将选择范围内的人员形象、性格特点、有无特长、有无表演经验、有无科学素养等因素考虑在内,将每一个角色设定若干备选人员,并在试戏、试妆之后最终确定演员人选(最好每个角色设置A、B角)。
(三)围读剧本
选好演员并且明确角色分工后,接下来就是读剧本阶段。此阶段就是集合所有演员,按照角色分工开始朗读剧本对白,旁白和叙事场景一般由非演员朗读,在朗读剧本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首次读剧本时应松弛,不刻意地通读全文并理解内容,不要急于将自己带入。在没有掌握好作者的意图、剧本内容、剧中人物关系、剧情及展开方向的情况下,根据一瞬间的感觉和自己的臆断投入感情去读台词,就很容易被自己的“先入为主”困住,并将这一错误的感觉带到最后,既无法和搭档顺利配合,也不能理解导演的指示。因此,演员们应该先完全理解了剧本后,再根据剧中人物间的关系及场景去设定角色人物。
2说台词,不是读台词。在充分了解剧本内容及涵义之后,围读剧本时就要借助演员的情感流入,把死板的文字变为生动的语言。因为文字并没有表明角色说话时的呼吸状况、语气强弱、语速、音调高低等,所以演员必须要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如果自己站在角色的立场上,会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心情,对谁说出这些话,为什么会这样说等,将书面文字转化成情感的表达。
3了解剧本中科学元素的专家或人员,协同围读剧本,使演员能够更加明确相关对白所要表达的意义。如解说某技术的原理、发展前景、对人类及社会的影响等,以帮助演员将对白中涉及科学元素的语言整合为自己的话,而不会突兀地表达出来。
4团队中所有人员都应该参与到围读剧本中。舞美、音乐、实验道具准备、制作的负责人员都应该参与到围读剧本中,在旁听的同时,了解剧本内容,并在脑中构思各自所要负责的内容。当演员们将剧本中的文字台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与团队各环节人员讨论、修改剧本中所出现的问题后,围读剧本的工作就基本完成。
(四)确定实验道具、舞美、音乐
在寻找演员的同时,导演应该去沟通团队中负责科学实验道具制作和美化、舞美设计及控制、舞台音乐音效设计及控制的人员,与他们商量好在接下来的彩排中,什么时候需要他们出设计方案,什么时候需要他们参与彩排。从以往的经验看,各方准备的顺序应该是:
首先,在排练前期就要让舞美根据剧本做好你需要的道具、布景及服装等,一般是采取网上购买及与一两家实体商家长期合作相结合的方式。
(2)在排练前期就让音乐音效负责人根据剧本找出契合的、能够烘托关键情节的配乐,一般也是在网站上寻找(虾米音乐,音效网)。
(3)如果剧中涉及科学实验,实验道具负责人就应该在排练前依据剧本所述,制作好实验道具和设计好实验,将实验数据化、步骤化,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并通过与灯光、舞美、音效等环节的合作,尽量完善和美化实验道具和实验现象,保证其能够在剧情的发展中自然、合理地表现出来,并产生震撼、吸引观众的效果。
总之,实验道具、舞美、音乐等元素的合理融入,不仅能让观众觉得剧情更精彩,而且能让演员在演出时更容易融入情境,更相信自己的角色,这对科普剧中不太专业的演员具有尤为重要的帮助。当然,这些元素的融入如同演员的表演,需要在不断的排练中修改完善。
(五)反复排练
反复排练,就是将导演脑中构建的一部剧化为现实。在排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科普剧团队需要拟订《排练计划表》《“排练签到表》《道具来源表》,导演每次都要填写《排练记录表》,力求排练能够有计划、有条理地推进。
(2)如果剧情中有科普实验,一定要让演员先将实验作顺,保证成功率,只有实验做到百分百成功,才能不影响剧情的推进。
(3)科普剧导演要注意剧情推进中演员的表演、实验操作是否要加入互动环节,互动应与剧情相合,不能影响剧情的发展。
(4)导演要把控整部剧的节奏,而演员则需要控制自身语言、动作的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例如科学通关类的科普剧,在利用科学知识解除难题的时候,节奏要快、要紧凑,而问题解除之后,则应该插入放松搞笑的情节,之后再紧张破解,如此往复数次,从而使故事有起伏,变得好看。
(5)导演应该细致引导演員进入角色并彼此磨合,也就是反复推敲表演细节。例如“你好”在剧本中就两个字,但你得联系剧情去和演员沟通如何呈现出这两个字,说这两个字的时候是什么情境,什么心情,内心中是什么潜台词,是什么表情、动作,如何走位,对方演员如何反应。再比如演员的表演、情绪不到位,导演就应该利用潜台词或找替代情感等办法帮助演员找到合适的情绪。这些细节,导演都要明确告诉演员并写在剧本上,这样才能明白下一步该怎么演。
(6)无论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应该直接喊停,然后仔细修改,认真解决,如果当时解决不了,记录下来之后解决,然后再进行下一段的排练,如此反复,逐渐使舞台上各环节的配合更加流畅,接下来就可以总体彩排了。
(六)总体彩排
总体彩排就是适应场地,在要表演的场地把所有环节都加上,由于之前的排练准备很充分,彩排已经不需要大动了(切忌临场大动),主要是创造一种临场的感觉。现场演员、科学实验器材、舞美道具、音响音乐等全部各就各位,联排多遍,直到整个环节流畅无误。
(七)演出和演出后的评估
有人说,正式的演出是戏剧的“三度创作”。演出后,观众的口碑、演职人员的反馈,以及导演的反思都是最真实的,都是对这部科普剧再次修改的动力和依据。因此,建议不同的科普剧,制定不同的票价,观众有了观看成本,导演、演员有了压力与动力,我们得到的反馈就会更加真实有效。应该吸取营销学的经验,制定出系统的用户反馈评估办法。笔者认为,合理的市场机制,必定能够刺激科普剧创作和表演的良性发展[8]。
三、结束语
文中所述“规范”不是刻板和僵化,而是为天马行空的创作找到方向。大道至简,演化至繁!我们只有将科普与戏剧中的创作规律融会贯通,抓住科普剧创作的关键,才能使科普剧跳出固有的框框。
当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科普剧创作流程的大框架,框架中诸如实验设计、表演、配乐、舞美、剧情设计、台词写作等各创作环节也都包含着详细、科学的流程和规律,都值得我们专门立题总结和探索。只有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框架流程梳理和规范,科普剧的创作才能夯实基础,提高质量,才能构建培养针对性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才能真正做到系统化、专业化、产业化,才能有准备地迎接公益平台与市场的双重检验和洗礼。这是目前突破科普剧发展瓶颈,应对大众更高科学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内容,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②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在涂料、涂装行业,蒙太奇也是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和自由式涂装的含义。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
③这里特指剧本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④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⑤亦称“艺术修养”,指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是“审美修养”或“美学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知识的掌握,对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等。
参考文献
[1]桂青山.影视剧本创作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霍晓珊.星际穿越中的时间叙事[J].电影文学,2017(9):137-139.
[3]胡红兵.浅议儿童剧的题材选择[J].东方艺术,2019(2):102-107.
[4]董健.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金守波.也谈剧本创作中的题材选择与台词书写[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6(6):143.
[6]谢雨新.丁西林独幕剧舞台提示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4,27(2):176-177.
[7]汪人达.戏剧导演学简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8]吕静华.戏剧舞台导演艺术基于剧本的二度创作思维探析[J].魅力中国,2016(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