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撒谎?

2019-12-20 06:33马思远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英子谎言动机

马思远

在热播剧《小欢喜》中,女主英子的母亲考虑到孩子压力过大,提出一起看电影放松一下。英子欣然答应,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被无意戳穿自己已经看过的事实,于是母亲愤然离场。在之后的争吵中,母亲质问:这有意义吗?英子回答:这怎么没意义了,让你高兴不是意义吗?可母亲完全不能理解,最后留下英子一个人泪流满面。英子出于让母亲高兴的目的撒了谎,而母亲因为孩子的撒谎生气,最后酿成一场家庭冲突。

长期以来,撒谎都被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中小学生守则》里写着:“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孩子们明明知道“不要撒谎”,却还是在当时的情境下选择了撒谎。或许,我们不应该仅仅揪住撒谎这一行为结果进行诚实教育,而是应该回到现场,从选择撒谎还是诚实的动机着手来分析,引导孩子们做一个诚实的人。

孩子们选择撒谎的原因有很多,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幼儿时期,罗素认为,由于孩子记忆很不准确,“他的陈述在客观上常常有误,但他丝毫没有欺骗的用意” ;皮亚杰的研究也表明,7岁以前的儿童在做出判断之前,根本不考虑说谎的动机,直到10~11岁,才能慢慢意识到有关谎言的道德问题;等孩子成长到青春期,撒谎的动机则更是多样,可能是为了保护别人的自尊心,可能是为了和朋友玩得来,也可能是一时的虚荣心,等等。所以,儿童的撒谎行为并不能被绝对认定为道德品质有问题,里面存在着有意撒谎、无意撒谎和善意撒谎的不同情况。

因此,父母在进行诚实教育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只是让孩子“不要撒谎”,也不能因为孩子撒了谎就给孩子贴上不诚实的标签,而应该从孩子做出诚实或撒谎选择的动机入手,在对动机进行甄别的前提下,进行情境式教育,引导孩子了解诚实的原因、条件和结果,让孩子有所反思、有所感悟,方能使得诚实教育事半功倍。

1.辨别动机,分析撒谎的真实境况。

发现孩子撒谎,恰恰是一个绝佳的进行诚实教育的时机。只有辨别孩子撒谎的动机是什么,是善意、故意还是无意,才能对症下药。父母要给孩子澄清和还原现场的机会,如果是善意的谎言,父母应予以理解;如果是有意的谎言,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知错就改的机会。经过这种关于撒谎情境的积极讨论,孩子们得到父母的信息反馈,对撒谎还是诚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之后的生活中才会有所成长。

2.情境式教学,认识诚实的真正意义。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家长在告知孩子诚实道理的同时,还应该多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利用或主动设立一些情境当作教育资源,比如身边人的故事,社会新闻、童话寓言等,将口头说理与情境式教育相结合。这种情境式教育相当于一种观察学习。父母和孩子一起剖析情境,讨论诚实的动机、条件、结果和意义,孩子将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诚实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从而引导他在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或者领略到不诚实的后果与伤害,从而引导他在相似的情境下,不會做出相应的举动。这些不同情境的呈现,将会使孩子在未来生活中遇到各种真实情境时有所借鉴,也会让孩子对诚实的理解更加深刻,慢慢树立起成熟的诚实观。

学会诚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希望父母在面对孩子撒谎时,不是一味地批评,或者强调“不要撒谎”,不妨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使他慢慢成长为一个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诚实的人。

猜你喜欢
英子谎言动机
创意谎言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谎言
独臂作家之死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凶手的动机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