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角度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原则,论述了生命共同体内在的自然规律,指出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陈润儿省长作出明确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建设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全力保护自然、修复生态,还自然以宁静、 和谐、美丽。
一、五大生态系统建设的工作举措和成效
(一)林业面积增加,中原大地逐渐绿起来美起来
增量提质成为河南林业建设的主旋律。一方面抓增量,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和森林保育,全省共完成造林1600万亩,森林抚育改造1770万亩。全省森林面積由2012年的5756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61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2.98%提高到24.53%。一方面抓提质,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实现四季常青、季季花香、三季有果、绿美交融,森林旅游年产值达到165.9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实施意见》,要求探索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进一步为林业增添动力、释放活力。
(二)湿地得到恢复与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和专项整治活动,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湿地内青头潜鸭、白天鹅等珍稀鸟类逐渐增多。河南省以建设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形式来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目前,全省林业系统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处,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及人工湿地,其中宿鸭湖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丹江口库区湿地三处为国家重要湿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湿地、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重点流域,河南省组织实施了21个湿地保护恢复工程项目,1.48万亩退化湿地得到恢复与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三)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水生态持续好转
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省辖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四大流域都制定了为期3年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针对各流域主要污染物构成和特点制定了各自的治理重点和任务。
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制度。对四大流域实施统一水质监测、水量调配、信息共享、规范治理、环境监管、应急预警和联动执法,打破行政区界限,形成治水合力,预防和解决流域突出水环境问题。
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河南省已经有48个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获得18.54亿元投资,满足了流域治理需要。
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强流域保护管理。
(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推广秸秆沼气、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使农田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封、新乡、安阳等风沙较大的地方通过建设田间林网,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洛阳、南阳等地通过开展缓坡地综合治理,增加了田间蓄水量;一些地方通过小流域治理,种植了大量的护坡植被。经过整治后的林木覆盖率,普遍比整治前提高7个百分点,同时也减少了风沙、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做到见缝插绿。对城市边角地、弃置地、墙角全部实施绿化,结合老城区改造,建设小、微绿地,积极拓展绿化空间,目前全省已有14个省辖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治理城市水体污染,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制定实施《河南省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河南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19年)》等一系列城市水体、水源地治理行动计划,全省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现有河流483条,已经有225条启动治理、30条完成治理,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实施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经济杠杆撬动大气、水污染治理。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共支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23139.6万元,得补20405.8万元。
二、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凸显的主要问题
(一)林业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差,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河南是少林省份,全省有1086.74万亩无林地亟待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加大,仍存在采石挖沙、毁林开垦及各种经营性工程建设、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非法占用林地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二)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河南虽然流域面积大,但从总体来说,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6%,低于全国5.58%的平均数值。目前还面临着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采集野生动植物、外来物种入侵、非法狩猎等众多人为干扰因素。
(三)水利设施不完善,流域污染还没彻底遏制
一些流域水体污染还没彻底遏制,水质超标。水体自我恢复以及调节能力较差。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尚不健全,调蓄和水系互联互通尚显不足,排涝体系不够完善,粮食稳产高产的水利基础不牢,应对特大干旱能力亟待提高。
(四)农业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影响农业生产安全
农业生产中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空气、农产品、土壤环境严重污染。农田废旧塑料垃圾不断增多,带来的白色污染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五)城市绿化覆盖率低,城市水体污染现象还存在
一些过城河流水质仍为劣V类,污水直排现象比较突出。虽然河南省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城市绿地布局不均衡,新旧城区差距明显,公园体系还不完善。
三、统筹推进五大生态系统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大幅增加林业面积,构建以生态防护林、森林公园、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的“肺”,是五大生态系统之首。构建森林生态格局的主要任务是要围绕重塑城市的形态风貌,扎实推进中心城区绿色生活圈、城区外围生态隔离圈、市域边界森林组团防护圈、河流沿岸森林屏障带“三圈一带”和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在豫北、豫西、豫南山区和丘陵地带及豫东平原地区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在城市建成区周边建设城市森林和防护林区,加快实施公园游园、生态廊道、铁路沿线绿化和森林公园建设,全面完善和升级城市公园游园体系。
(二)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自我修复、生物多样、设施齐全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的“肾”,是城市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构建湿地生态系统,首先,要多渠道增加湿地面积,重点结合滩区移民搬迁、百城提质、水系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推进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引水增湿、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确保实现到2020年全省湿地面积不低于942万亩的规划目标。其次,要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统筹安排重要湿地生态用水,解决“湿地不湿”的问题,确保湿地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最后,要加强湿地保护,建立健全湿地用途监督管理制度和监测评价制度,严厉惩处破坏湿地行为。
(三)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提升水质修复流域生态水平
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贾鲁河、索须河等流经城区河流的综合治理,实施“堤防加固、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水系连通、河湖景观提升”等工程,消除市域建成区内的黑臭水体,提升水质,修复流域生态。在保障农业灌溉和城市景观清洁用水需要、提高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保证防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要让河流的水“清起来、活起来”。建立河道管护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落实河长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每条河要建立“一河一档”和项目库,对所有河段水环境进行管理。
(四)推进土壤和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构建安全高效的农田生态系统
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或环境敏感的地区,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地定养、种养结合。在主城区周围区域可以重点发展苗木、林果、花卉、蔬菜等产业,在山区优先发展干果、绿化树木及其他耐旱作物,丘陵区域重点发展核桃、大枣、樱桃等小杂果种植。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农业生产中控制面源污染,加快土壤改良修复,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恢复农田生态系统。
(五)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城市生態景观功能
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完善小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快现有的污水处理厂的脱氮脱色提标改造工程,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增强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合理布局餐厨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开展矿山、塌陷地区修复工程,对新密、登封、荥阳、平顶山、鹤壁等地煤矿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绿化城市河渠湖泊,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功能。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费项目“河南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一体化建设研究”(19E31)、河南省2017年软科学项目“河南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战略构想与路径选择”(17240041038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