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宁,仇尚媛,毕超群,刘 菲
(黑龙江省地震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2016 年5 月30 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科普馆作为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窗口,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等多种责任[1]。公众通过参观科普馆展品、互动体验、参与活动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对科技人才储备,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地震的频发,防震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诉求也逐渐增加,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科普馆也是应运而生。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现阶段我国的防震减灾宣教能力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明显不足[2],通过建立防震减灾科普馆,有助于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公众通过走进防震减灾科普馆,学习和掌握地震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方法,提高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和意识。建设好防震减灾科普馆,充分发挥科普馆宣传阵地的作用,对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震部门建成我国第一个收藏陈列的地震资料实物、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专业展馆——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及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汶川地震纪念馆、北川遗址公园等一批融纪念和科普为一体的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福建、安徽等地积极推动防震减灾线上线下科普馆建设,推出了富有吸引力的虚拟科普馆、数字科普馆。山东、浙江等省依托潍坊金宝乐园、烟台塔山公园、宁波雅戈尔动物园等社会场所建设了一批地震科普馆。各级地震部门通过开放地震台、实验室、科研基地、地震监测中心,借助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等方式,不断推动科普场馆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由于地震知识相对来讲很专业,如何把专业的地震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展现?如何提升科普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增强公众的关注度,是科普馆开展科普宣传的一项重要任务。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共有21 个展项,其中以展板、模型等静态形式的展项8 个,以演示及互动体验的动态形式展项10 个,以情境体验形式的展项2 个,以剧场演示形式的展项1 个(图1)。
图1 防震减灾科普馆展品展示形式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exhibits of popular science museum fo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科普馆主要以地震监测预报、地震震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为主体建设,增加情境体验形式的展项,如地震模拟体验小屋和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剧场演示形式的展项,如环幕剧场等。把专业的地震知识通过不同的展项展现出来,让参观者在体验和互动中,掌握地震应急避险方法,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震监测是对地震发生及与地震发生的有关现象进行监视与观测。这个区域能够让参观者了解地震监测仪器、地震前兆现象、地震预报等基本知识。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地震前的宏观前兆现象进行演示。
震害防御简单的说就是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做好设防的基础工作。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借助手动搭建的不同建筑模型观察地震波来临时的表现,通过房屋结构震动平台,参观者可以观察不同的房屋结构的抗震表现。展区还模拟了调频液体阻尼器、悬吊质量摆锤、橡胶支座隔震等几种建筑的减隔震技术。
展区介绍了地震的次生灾害和黄金72 小时的概念,以及应急避险方法和自救互救常识。参观者还可以通过心肺复苏模拟人训练学习如何正确做急救。在应急物品展示区域,向参观者展示应急口哨、压缩饼干、救生水、逃生绳等应急物品及地震应急包。最后,通过地震知识抢答器,检验参观者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真实再现了家庭、学校、商场、户外等震时场景,通过闯关的形式学习和掌握地震时如何应急避险。在地震模拟体验小屋展项,通过模拟真实的家庭地震场景,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地震来临时的感受。
播放地震科普的专题片、动画片及地震题材的视频,使参观者在影像中加深对地震的认识和地震知识的学习。
通过对科普馆参观的受访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情境体验形式和动态形式的展项深受参观者的欢迎(图2)。可见,体验和互动形式的展项更能激发参观者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图2 四种形式展项的受欢迎程度Fig.2 The popularity of the four forms of exhibition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科普知识的渴求,科普馆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提高科学素养的学习基地。科普馆既要加强展品的更新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又要加强科普馆整体环境的设计,吸引和激发参观者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为参观者营造出一个科普展览氛围。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科普馆展品展项的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科普馆整体的改造升级受经费、科普资源、科普人员素质等条件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科普馆对内加强规范管理,对外加强科普活动创新,积极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
为保障科普馆有良好的参观和体验环境,确保科普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制定了《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管理办法》、《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消防安全管理细则》、《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参观须知》等规章制度,设置团体参观预约服务,明确各个团体的参观时间、参观人数,并结合团体特点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制度,一是加强与省内各大高校志愿者服务站合作,利用学生假期时间,为志愿者培训,安排志愿者参与科普馆科普活动讲解。二是与高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给毕业生提供讲解实习机会,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定期对科普馆进行安全巡检和设备的维修维护,确保科普馆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给参观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参观体验。
图3 防震减灾科普馆内景Fig.3 Inside of the science popular hall fo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科普馆在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普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平台。以科普馆展品资源为依托,通过丰富科普教育活动内涵、创新科普教育活动的形式,提高科普馆的发展活力,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科普需求。科普馆的科普教育活动开展应更加注重贯穿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理念,及时关注热点[3],更加贴近生活,适应参观者年龄特点开展一系列趣味性、科学性的科普教育活动,让传统单一的科普参观转变为参观者主动参与、探究、收获,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升科普馆科普教育质量,发挥科普馆作用。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因材施教,注重自我个性和魅力的有效发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优势和品牌[4],努力做到科普教育活动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同时,科普馆要扩大宣传规模和影响力,就要改变以往“守着展馆,等人参观”的被动工作模式,主动对外宣传,与有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组织策划科普宣传活动,形成科普宣传合力。
近年来,防震减灾科普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具有创新意义的科普宣传活动以及社会资源的运用[5],策划了多场重大科普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弘扬防震减灾文化、传播防震减灾科学思想,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有积极意义。
科普馆在做好科普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加强与党校、教育厅、科协等沟通,促进合作开放,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影响力。防震减灾科普馆与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合作建立现场教学基地,接待省委党校各个班次学员参观学习,促进防震减灾知识转化为党校教育资源,也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党员深入了解防震减灾工作。与省教育厅合作,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省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与教育部门合作,建立中小学校课外活动基地,接待中小学团体参观学习。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全面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的合作,推动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公民科学素质培育体系,会同省科协开展科普体验行等主题科普活动。科普馆还举办以汶川地震十周年为主题的图片展等主题党日活动,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首批省直机关党建活动基地。
科普馆近年与各类媒体联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在校园安全日、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段,通过现场演示、专家答疑等形式参与各栏目的策划。如与电视台合作录制地震应急避险专题节目,扩大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策划组织小记者走进省防震减灾科普馆,提前准备了地震科普知识材料和地球仪,通过知识讲解、亲身体验和趣味互动等环节,使小记者们学习了地震知识和应急避险方法。参观科普馆之后,小记者们把在科普馆学到的知识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借助小记者公众号《儿童时代》的平台,发布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联合省气象局在科普馆录制“天地联合—气象地震防灾减灾专家微访谈”活动,以科普馆为载体,借助媒体资源,搭建防震减灾知识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平台。科普馆还与新媒体、自媒体合作,推出微视频“汶川十年·我的十年”视频节目,邀请汶川地震亲历者、现场工作者、消防部队官兵、蓝天救援队参与录制,扩大宣传影响力。
图4 小记者团走进防震减灾科普馆Fig.4 The child journalists visiting the popular science hall fo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科普馆既要考虑展示主题、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要考虑各类人群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焦点,更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科普服务,提高科普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震减灾科普馆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对地震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科普馆内部设立了防震减灾盲文知识展项和手语视频,使特殊人群也能提高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同时,加强少数民族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朝鲜中学的学生们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并在少数民族学校评选校园安全大使,作为防震减灾科普馆的宣传员和志愿者,积极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积极性。
图5 少数民族校园安全大使合影Fig.5 A group photo of the security ambassadors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在5.12“防灾减灾日”、7.28、科技周等几个公众关注、普及知识的特殊时段,举办一系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策划“防震避险校安相伴”、“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升校园减灾能力”、“为了小草根的梦想”、“科普我先行,龙震在行动”、“天地联合”、“大手牵小手,防震一起走”、“红领巾小导游”、“公众体验日”等主题季活动,积极营造防震减灾文化氛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连连看活动,连连看活动以“每天一位专家、每天一场讲解、每天一次解答、每天一些收获”为主题,邀请地震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科普馆讲解地震知识,并解答民众关心的问题,使参观者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和融入到活动主题中。
图6 防震减灾科普馆举办主题季宣传活动Fig.6 The quarterly publicity activities held by the popular science museum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防震减灾科普馆作为我省唯一的地震专业性科普展馆,2014 年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人数四万余人,已经成为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阵地。今后,科普馆将围绕三个方向组织实施科普宣传活动:一是以党建活动基地为平台,加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紧急处理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与省科技馆、文化馆、自然资源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联动,推动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各级各类展馆;三是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加强科普展品研发力度,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普馆为基础,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普展台、数字科普馆为拓展,辐射面更广的宣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