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明确划分各部门的工作和责任,并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分析检测的数据和结果,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的管理体系。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严谨性提供数据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的环保意识迅速提高。鉴于目前环境污染现状,必须对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前环境监测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使环境监测任务越来越重要,对监测质量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有关部门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环境执法的公平性。
当前,一些环境保护部门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在监测过程随意干预监测工作,私自篡改监测数据。监测机构缺乏独立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外,对环境监测的资源投入力度较小,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无法满足监测需求,影响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专业的管理人员还比较缺乏,而且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容乐观。另外,由于人员调动频繁、缺乏系统的培训等使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对有关的技术掌握不完全、经验不足,使其不能胜任质量管理工作,监测数据质量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质控技术、环境监测标准等较为落后,使质量控制措施与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不相符。另外,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程度也较低,而且环境标准物质开发不完善,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效率低。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内容有很多,采样、运输和贮存,统一测量方法,记录和整理有关数据,实验室的清洁度,对在职员工的要求和培训以及有关文件的编写都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范畴内。测量结果与客观环境差距不大即为准确性;测量结果具有再现性、平行性和重复性即为精密性;在测量时间或地点上具有典型性即为代表性;环境监测数据的采样和监测全过程都可比即为可比性;在预期计划基础上获得连续、系统且具有周期性的数据即为完整性。
(1)提升监测队伍素质。环境监测站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了监测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监测水平。(2)增加监测设备投入。环境监测机构要积极利用专项资金购置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烟尘烟气监测仪、流动注射液等先进仪器设备,并投入监测使用。通过购置先进的监测设备,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针对各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责任落实到人,对于自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确保实验室间的安全运行。(4)认真做好重点源监督性监测和执法监测工作,加强重点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和在线比对监测工作。
企业在开展自行监测时,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企业自身具备监测能力,二是委托社会监测机构进行监测。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民营检测机构进驻这个领域,水平、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有效保证数据质量,规范第三方监测行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企业在进行委托监测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对委托监测的全过程要进行质量监督,并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来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坚决杜绝部分企业委托后当“甩手掌柜”的现象;管理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备案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恶性竞争、数据造假等现象,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并在公开的网站上进行公布,作为企业委托监测时的参考;做好宣传工作,管理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办法,向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宣传监测数据的法律意义,以及弄虚作假所有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严重后果,同时,企业和第三方监测机构也要经常进行自查自纠,绷紧数据质量这根玄,从源头把好数据关。
第一,要推动管理和技术的融合。质量体系的是全程质量管理理念的体现,实现质量管理和质量技术的融合,推动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确保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第二,以独特的质量体系推动监测工作的发展。应结合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和监测工作的实际,建立富有特色管理框架。要体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中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纳入自身的技术、人员实际,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个性化发展,体现监测工作的特色。第三,加强自我管理。应通过工作计划、审批制度等手段,不断推动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实现由被动监测到主动监测的转变,向社会展示自身对环境监测意识和力度的提升,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总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