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在我们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有四个这样标识着季节开始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还有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一个季节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这样的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农耕时代,这时候农作物已经成熟收割,要储藏起来,冬既意味着秋收的结束,也表示即将进入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因此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因此,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应该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远在汉魏,天子要在立冬这一天亲率群臣,举行祭祀典礼。一是迎接冬气,二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旌表与抚恤。请天地先人逝者保护世间生灵,也鼓励百姓抵御外敌与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亦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人们在这天,以时令佳品祭拜祖灵,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更籍此祈求上苍赐给来岁的风调雨顺。同时,人们自己也在这一天放松休整,饮酒为乐。渐渐地,这成了立冬时最通行的风俗。这也符合秋收冬藏的含义。不唯人们丰收的果实需要贮藏。就是人们,经历一个长长的春种夏管秋收,也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也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利来年春暖花开时新一轮的劳作。又何况,冬季里,百木萧疏,天寒地冻,也无法劳作耕种。
既然是休养生息,那丰富饮食,犒赏全家就成了比较重要的事。有句民谚“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的气候有不同,习俗也有不同。在南方的这一天,人们会烹调鸡鸭鱼肉,犒劳一家人一年的劳做。到了北方则是饺子作为主打。吃饺子过立冬是有讲究的。立冬是秋冬之交,因此有“交”子之名的饺子的不能不吃的,这和大年三十的新旧年之交替有异曲同工之意。
吃饺子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温暖的含义。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耳朵多被冻伤。又兼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便称此为“饺耳”或“饺子”。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至于立冬吃饺子,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者,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冷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也是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民间常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酿冬酒也是立冬的一件大事。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上辛,命典馈渍麴,麴泽,酿冬酒。”就是说在立冬时要做好酒曲,用来酿冬酒。此时,稻谷已收,有了酿酒的材料,又兼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状态下,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诚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節。因此人们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酒的时间称为“冬酿”。所酿之酒,以备此后的冬至、除夕等节日里来祭奠天地君亲,祈求福祉所用。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大诗人李白在他的立冬一诗里,就写出了品冬酿作新诗的雅趣。
除了食补,还有药补。冬季进补都是以立冬始,很多地方的人们都在这一天开始服食补药膏方。
不惟身体要冬补,我国古代人民还特别重视脑补。
冬夜漫长,且又是农闲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提升乡民文化的方式。冬学不是正规教育,除了识字,还有其他性质的。常常是乡绅社保在庙宇或公房里,聘请有一定专长的人来担任教员,适当的给予报酬。
立冬这天,也是学生拜望老师的的日子。入冬后,冬学开课。很多村庄都要行拜师活动。乡村学校的学董带上家长和学生,端上礼盘,盘中一般有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去慰问老师。而老师家要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学生要在老师家的厅房里先跪拜孔子,然后向老师请安。礼成,就分头在老师家做一些家务事,以示尊师重道之意。
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的气候结点意义,常常依据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一季的寒暖。“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当一个长长的冬季在丰富的养蓄中缓缓渡过时,又一个繁忙的春天就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