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2019-12-19 02:06宋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瀑布诗歌素养

宋欢

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已经成为中小学生阅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6年级的小学生必备古诗中,要求背诵150篇。其中1—2年级背诵40篇,3—4年级背诵50篇,5—6年级背诵60篇。课内的与课外的几乎各占一半。以苏教版为例,在整个中高年级阶段(4—6年级),教材上的古典文学作品共有30篇,其中唐诗占绝大部分。现结合笔者的听课经历以及课堂教学经验,以“日期持续性”的方式对小学高年级诗歌课堂教学做以下总结。

一、创设情境:还原整体,组合鉴赏

在小学阶段,古典文学作品在教材、补充习题、单元测试、课外阅读中隨处可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诗歌的品读水平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测验,也可以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我认为,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后者更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师生所努力追求的境界。

以知识本位的视角出发,学生接触的新知与生活背景存在一定关系。知识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同时又会高于生活,这种内在的联系,在课堂上表现为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交流等方面。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本位视角出发,不断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建构性和系统性,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同步发展。现以现行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一)为例:

试题:根据诗歌的正确内容填空。

1.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扣柴扉久不开。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暖睡鸳鸯。

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全班有20名学生第一句填写错误,40名学生能够填对后面两句。究其原因是,第一句为教材中课外拓展的内容,后面两句是课内的内容。从结果来看,学生对于课外古诗词的掌握并不牢固。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一些学困生,还要深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的落脚点是既要让学生知道答案,还要让学生还原知识产生的框架,达到找到“一棵树”、最终发现“一片森林”的目的,让学生将知识融进生活,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孩子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基于以上情况,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课前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定情境。

2.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完整出示三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请大家仔细观察,按照作者年龄的顺序将这三首诗歌进行排序。

(2)这三首诗歌描绘的是优美的春景,每首诗歌的侧重点都不一样,请你大胆展开想象,动情地读一读。

(3)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将第一首诗歌背诵下来,然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将后面两首诗歌背诵下来,并将其写在书后,实现同主题诗歌的补充。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诗歌,而且加深了对诗歌的记忆,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此外,学生还能充分感受到春景的多姿多彩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机械式的背诵抄写到感受诗歌内涵,实现内化吸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实现了由浅层思维向深度思维的转变。

二、聚焦核心词语:广泛链接,深刻挖掘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什么是“文包诗”?即先以现代文叙述,然后文末或者是文中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彰显本文的核心思想,点明文章的主旨,即古今文体结合,以“今文”诠释“古情”。在具体教学时,我紧扣题目中“送别”这个核心词,整合补充习题,为学生导出一条逻辑性很强的学习线索:

送别之声(领会文章的第二段李白、孟浩然的分别对话的气场)—送别之词(理解饯行、告别、伫立的含义)—送别之看(对“仰望、远眺、凝视”等词语的辨析)—送别之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样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课文与其他学习材料有机融合在一起。抓住核心词语,把与之相关的配套练习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互相有联系的思考点。这样的课堂教学,包含了对文中人物语言细节的品读,领悟了人文精神;又包含对具体词语的辨析、理解,提高了鉴赏能力。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领悟“别之声”时,教师努力创设彰显文学之美、人文之美的情景,增强人文韵味,从而在情境品读中感受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分别是那么的优雅动人、大气豪迈。

在理解“饯行”一词时,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与玄奘在都城长安分别时的场景。通过比较,使学生对“饯行”这个词有了深刻理解。

在“别之诗”的领悟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要勇于尝试,让他们试着从一个词、一句诗说起,逐渐到对整首诗的学习。在“由少到多”中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感受到了“自由表达”的快感。

这篇文章我不止教过一次,但是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流畅,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策略独特。教师给予学生一个个围绕核心训练的支架,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围绕核心,建立学习支架,展现自主选择,便是这节课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直观示范:促进理解,夯实底蕴

当出现以古诗的形式来描写具体的事物时,一些学生总是难以从中发现事物的各自特点,难以建立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在比较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和现代散文《黄果树瀑布》两大瀑布的不同特点时,班级中有十几位学生无法从字面意思辨析两种瀑布的各自特点。此时,假如教师直接将瀑布的特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抄在笔记本上。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行为带给这些学生的是一次不经过思考的“白食”。

事实上,学生的每一次“不会、不懂”就是老师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机会。首先,我把两大瀑布的图片呈献于多媒体上,先直观展示黄果树瀑布的宽,再展示庐山的瀑布,让学生感受瀑布的长。当学生看到这些直观而又鲜明的图片时,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确实冲击了他们的眼睛,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在直观的对比中,庐山瀑布的“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视觉的冲击下,孩子们的脑子里终于建立了“长”与“宽”的清晰概念。也就是说,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比如网络,来让学生理解诗歌中体现的形象。

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又能启发学生如何通过不同的、适宜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实现了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

诗词可以激发才情,唤醒灵魂。持之以恒的阅读,渐渐地,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在作文中就开始写自己平素积累的诗歌。这样,在作文中嵌入诗歌,不仅让文章锦上添花,还能锻炼学生的才气。教师在作文修改簿中将其记录下来,并把这样的文章打印出来,在作文评析课中进行分享。由一个学生的自然引入,到集体的自发尝试,从在寫文章时嵌入诗歌,到口头表达时引用诗歌,诗歌渐渐地渗透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小学高年级古诗文课堂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要放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实现学生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瀑布诗歌素养
瀑布之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瀑布
诗歌岛·八面来风
瀑布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