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苏绣的新传播
——以《感知苏绣》展览为例

2019-12-19 02:17:32史雯华
关键词:云帆苏绣刺绣

史雯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染印和刺绣的国家,以“丝国”之名享誉中外。刺绣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刺绣在不同区域形成特定的刺绣品类且最终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之时,刺绣文化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刺绣在各自区域文化的浸润下产生了形态化的发展,四大名绣就是这种形态化发展的产物。其中,苏绣更以技法奇巧、工艺独特、图案精致、色彩清秀闻名于世,被誉为四大绣之首。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苏绣从其成型发展至今,书写了一部从未中断并趋向成熟的工艺美术发展史和传承史,具有重要的历史认知价值和艺术价值。“苏绣”作为一个鲜有的、流传至今且依然高度活跃的工艺美术,无疑是一个对吴地社会变革和文化观察的绝好切入点。无论是作为优质的传统文化进行对外传播,还是作为古老的文明进行自我的传承,苏绣都已刻上了时代的烙印,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审美。

在当代,苏绣作为国礼肩负着为中国文化做“对外”的展示与传播的重大责任。相较于“对外”传播的责任重大,苏绣的“对内”传播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多元文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悄然降临,中国传统文化已不能再止步于博物馆展示、研究院交流、拍卖行拍卖、藏家收藏等传统的精英化传播模式。当代许多艺术展注重调研社会诉求并积极与公众互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通道。《感知苏绣 ——“云帆苏绣”刺绣艺术展》为苏绣的当代传播书写了更多的可能,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感知苏绣 ——“云帆苏绣”刺绣艺术展》团队集合了老中青三代工艺美术师及外籍自由观念艺术家,他们分别是周海云(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帆苏绣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玉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刺绣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早年在苏州刺绣研究所任职,擅长人物像刺绣研究)、陆晓琳(工艺美术师,1989年生,从小跟随母亲周海云学习苏绣,2013年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硕士毕业,归国后全职从事刺绣工作)、柏睿安(原名Brian Michael Reed,自由观念艺术家,先后毕业于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耶鲁大学,获绘画与艺术史系硕士学位,现活跃于纽约、上海等地。其作品深受《纽约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好评)。正因为这个展览聚集了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才让这个展览绽放出了苏绣传承与创新的全新魅力,并唤起当下对苏绣之美的共鸣。

一、注重感知、多样呈现

图1、回忆与《未完成》史雯华摄

提到苏绣,我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感知它?是将它缠绕在颈脖感受温柔、细腻的质地,还是打开荧幕、凝视古装华服的美轮美奂?是进入博物馆、细数历史长河中的形态万千,还是到工艺美术展览上感叹工艺、技法的不可思议?《感知苏绣 ——“云帆苏绣”刺绣艺术展》集合了多样的感知方式,为当代的不同群体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平台。

展览中老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的人物绣代表作《达芬奇少女》精细而秀美,诉说着人物绣技法的登峰造极,看似简单的针脚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底与修养,没有哪一针显得多余,这也是虚实乱真绣的精髓所在。

中年一代工艺美术大师作为现今苏绣创作的主力群体,周海云的作品在整个展览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双面绣《龟寿图》《波斯猫》《金鱼》为观众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最为流行的苏绣图像。《尼维尔的田间劳动》《风雨归牧图》《八十七神仙卷》《四景山水》《江寒汀—四条屏》等作品为我们展示了苏绣的各种针法所显现的不同魅力,不同丝线的光泽以及堆积的厚度为不同的题材创作提供了最恰到好处的感知力量。

年轻一代工艺术美术师陆晓琳与外籍自由观念艺术家柏睿安的合作,为当下苏绣的创新展示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合作的三个作品《废墟》《回忆与<未完成>》《飞天猪》为观者提供了苏绣新形态与新观念的展示。他们的作品不再拘泥于简单的观看方式,更多地是将全新的观念融于作品之中,勾起观者的思考,引发情感的共鸣。

同时展览中还有苏绣经典的龙凤被面,展示着灿烂年华的珍贵记忆。与展品密切关联的文创产品展示区让整个展览更加亲民而鲜活。固定时段专业绣娘的现场苏绣技艺表演更是为展览凝聚了人气。

整个展览以段落式的故事与系列进行引导,简单的题目和介绍为大家融入展览铺垫了基础,多样的感知方式引发了全新的苏绣理解和认知。观众对苏绣的传承和创新作品有了多维度的感知,有助于苏绣在文化的长河中更加长久、兴旺地发展下去。

二、演绎观念、关注空间

相较于大多数工艺美术展和刺绣展,《感知苏绣 ——“云帆苏绣”刺绣艺术展》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新鲜血液全新活力的注入。工艺美术师陆晓琳与外籍自由观念艺术家柏睿安合作的作品在演绎观念和空间方面都有着令人惊叹的表现。

图2 、《废墟》史雯华摄

在专访中,工艺美术师陆晓琳表示:“我认同最具历史的元素在于技法本身,运用刺绣完成任何形式和题材时,千年以来的刺绣精华就已经体现。但是想尝试新的刺绣创作,除了必须在心理上克服许多质疑的声音,还必须突破追求艺术效果时的困境。展览中的《回忆与<未完成>》(图1)展区,是我与美国艺术家Brian的装置性创作,它不像一个平面作品只管从头绣到尾,装置的效果需要考量整体的艺术性和融合感,许多问题都不在最初可预见的范畴内。”在作品创作之初,母亲周海云对女儿陆晓琳的创作手法抱有很大的质疑,认为这些“粗犷”的手法是对作品的损坏。直到作品最终呈现,母亲才认识到刺绣装置作品的魅力,并认可、支持女儿的创作手法。陆晓琳认为关注时代新审美,引领创新,是她们这一代苏绣传承人必须肩负而又困难重重的一件事,她认为:“老的技艺传承人基本局限在了技艺之中,不太关注新的动向。首先,她们自己已经专注于苏绣手艺几十年了,根深蒂固,所以很难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没有机会受到太多的高等教育,而是更多地跟着师傅学习技艺方面的传承,她们更精于技艺。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来讲,比较难有观念上的转变,比较难跨开这一步,更多地需要年轻一代去努力。”同时,在苏绣传承和创新的矛盾上,陆晓琳认为:“在做文化传承的时候,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做,而不是一味去继承老一辈走过的路。他们学习了比较好的技艺,毕生经营,但不代表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必须也要按照他们老的脚步走下去。比如说我想做更有意思的,或者是对于未来的年轻人、当代的社会更能接受的一种苏绣的形态。它是更加年轻化的,同时更多地探讨文化和跨界之间的合作。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我们的这一代或是下一代)能够看到新的苏绣的形态,会喜欢更加愿意接近它,或者愿意尝试去体验苏绣。”

作品《废墟》(图2)是展览中与空间关系最为紧密的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苏绣未来发展的观念。作品整体由吊装物、木门和沙子堆成的小岛组成,其中木门是一扇真实的、有150年历史的木门,象征着刺绣悠久的历史积淀。顶上悬吊的绷凳、绷架、椅子是陆晓琳妈妈的外婆传下来的,经历了四代的传承,为作品注入了跨时空的传承和继承的理念。小岛是彩色沙子堆砌而成的,五彩的颜色和丹霞地貌相似,丹霞地貌形成需要百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踩一脚需要60年的时间来恢复,与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很相似。刺绣是一种有四五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技艺,我们在传承它的时候是否需要去完全继承?或是我们该如何去用这门技艺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作品中绿色的刺绣浮萍代表的是一种新生命,在这一片废墟中生长出了刺绣的新形态,悄悄地爬上木门,通过木门的时候它便是一种新生。所以,这个装置更多地在表达对于当代刺绣发展的新观念。作者认为“我们未来想做的刺绣是从传统中走来,但是我们透过传统的这一扇门打开的是一种新的形态的刺绣。”

另一个作品《飞天猪》(图3)契合了时代新审美的趣味,在游戏的意境中表达了苏绣新形态的情动力。陆晓琳认为:“刺绣最早是在服饰上面出现,代替身上的图腾和纹样。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宋代的开始出现欣赏品刺绣,清朝实用品刺绣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多服务于宫廷。到了近现代这二三十年,单面绣、双面绣兴盛发展,主要以家庭装饰为主,它们都被装裱在不同的框架中。所以这个作品中,我们想表达的观念是,将刺绣从框架中释放出来。所以,我们在地面放置了一个画框,猪的形象从画框里面飞出来,给它一种自由的象征。同时,飞天的猪是一种幻想的生物,它的翅膀也不是普通的翅膀,它是一双佛祖的手,是保护着猪的一双翅膀,可以带她飞到它想去的地方,带有幸福和快乐的意味。我们想表达的是刺绣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它有一股力量在里面,就像佛祖的手可以托起你内心柔软的地方。”

图3 、《飞天猪》史雯华摄

这些刺绣表达的新形态为苏绣的新传播迈出了艰难而又意义重大的一步,无论观者理解多少、触动多少,至少在这样一个跨越时代的苏绣作品对话中,观者可以看到苏绣的多种形态,将传统和新的形态植入到心中,更新对苏绣的印象。

三、结语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方式多样而繁复,苏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延续历史的辉煌同时加入新时代的印记是新一代苏绣传承人面临的巨大考验。《感知苏绣 ——“云帆苏绣”刺绣艺术展》为我们展示了跨越时空的工艺与作品,在传统展现和全新尝试的巧妙融合中,我们看到了当下苏绣传播的新形态。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苏绣依然保持着它的那份静谧,在潜移默化的情感渗透中默默守护着华夏文明,传播着那份精致与无瑕的美好与温存。

猜你喜欢
云帆苏绣刺绣
借力『筹备』东风,鼓起发展云帆
借力“筹备”东风,鼓起发展云帆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华人时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1:30
借力“筹备”东风,鼓起发展云帆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6:44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苏绣,“秀”出奇迹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18
清新唯美的刺绣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