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梦(下)

2019-12-19 06:07张世光
北方人 2019年24期
关键词:监造王海中车

文/张世光

(上接A版)

重任

优秀的人才总是要被选入更加优秀的团队,担任更加重要的任务。

随着中车齐车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各种新产品的订单纷至沓来,这也让身居老工业基地的中车齐车不断焕发着青春活力。

1998年,中车齐车第一次生产出口澳大利亚的粮食漏斗车。这个订单成功与否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中车齐车会不会获得后续的、持久的海外订单。

这个车型的支撑梁与侧梁焊缝是用传统的电弧焊还是用当时普及率不高的气体保护焊,争议比较大:前者容易出现夹渣、咬边等焊接缺陷,后者则会出现成型不良的焊接缺陷。无论哪种方式,都不是澳方所能接受的。

澳大利亚方面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特意派了一名“监造”来到中车齐车公司。无论中国工人做哪个方面的工作,都有一双来自澳方监造的眼睛紧盯着。按照双方的商务合同约定,一旦产品质量处理不当,不仅会失去订单,还有可能面临巨额的罚款。

在这种情况下,王海不声不响地私下里做起了试验。

由于自己多年勤于学习的积累,他早已掌握了电弧焊和气体保护焊两种方法。结合长期实践的经验,他还大胆地提出了与其他人不同的电流处理方法。

“不是增大电流强度而是降低电流强度。”通过在180安培到280安培之间以10安培为一个单位进行调整,最终他找到了220安培是最合适的电流。使用这种电流焊接出来的产品也得到了澳方监造的认可。

“我们用实力向他们证明了,选购中国制造的商品不仅可以有价格上的实惠,更有产品质量上的保证。”王海说。

这一次的优异表现,又一次让王海证明了自己。

2004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科研公关能力,王海所在的车间成立了一个叫做“试制组”的机构。

所谓“试制组”,就是生产各种新型产品“第一辆”的部门。这个部门不是搞成熟产品的批量化生产,而是为所有新产品探索技术路径——设计、工艺合理与否,焊接方式、技术参数、材质特点、可能面临的影响,都要由试制组来进行提供。

无样板可参考,无规律可遵循,无现成的方法可解决问题,这就是试制组经常面临的“三无”状态。

虽说一辆辆铁路货车是庞然大物,但是,王海在试制组所面临的工作却都是细微的。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碳钢的焊接,因为出口外国产品的需要,还要摸索不锈钢的焊接,以及不锈钢与碳钢的异种钢焊接。别的不说,这些非常规的焊接就是有一滴汗掉到焊缝里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如何才能解决好面临的各种新问题?

虽然迎面而来的经常是各种变幻莫测的情况,但是王海却早已摸索出了一套破解难题的一定之规——“MAG活性气体保护焊‘四部’操作法”。

所谓的“四部”指的是“稳”“准”“悟”“勤”。

“稳”是指焊接过程中手、眼、身体的协调和稳定性;“准”是焊接过程中选择焊接工艺要准;“悟”是要用心琢磨;“勤”是要勤学习、勤联系、勤交流、勤检查、勤维护、勤总结。

这4个字看起来通俗易懂,但王海却把它们与焊接工作紧密相连,做出了富有行业特色的解读。

比如,在“悟”字方面,王海就在自己的操作法中总结到,在焊接过程中要注意站位、接头、试焊、焊缝处理等专业人士一看就懂、一懂就通、一通就会的方法。而他的这套方法即使是拿来培训焊接零基础的人,有一个月的时间也能够合格上岗。

实际上,王海之所以能够“悟”出道理来,并非是灵光一现或者是上天所赐,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过是书看多了,知道的多了,自然会做的也就多了。

正所谓厚积薄发,没有坚实的积累,也很难有关键时刻的爆发。特别是在面临一些棘手问题的时候。

考验

当前,奔跑在澳大利亚境内的货运车辆100%都是中国制造,而其中60%的份额是由中车齐车制造的。换算成数字,大约有1.1万辆来自中车齐车公司的铁路货车驰骋在澳大利亚铁路上。

如此大比重的市场占有率不是一蹴而就便能取得的。

如果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来表述似乎有些夸张,但从0到60%的过程也真的经历了一关又一关的考验。

2006年,一批此前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列车已经进入了检修期,按照双方的约定,王海一行将前往澳大利亚为列车进行检修。

到达澳大利亚后,王海和同事们经过检查发现,由于澳方铁轨质量和使用的原因,不少连接货车车体和走行列车连接车厢和列车走形部分的芯盘出现了损坏。列车的芯盘是整个列车所有部件焊接中要求最高的一部分,一旦出现崩裂就会造成列车颠覆的情况。

修复过程中,需要在芯盘上开深度50mm、宽度50mm的坡口,要在不超过30毫米的作业面上进行焊接,而且焊接动作是难度较大的“仰焊+横焊”的多层多道焊。

经过慎重研究,王海和同事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但澳方对于这个方案能否解决问题显然抱有怀疑的态度。

在听完翻译的转述之后,澳方工作人员面孔严肃,并拿来了照相机、录像机。中国工人的手碰到哪里,他们的拍摄就跟到哪里。除了拍照,对方一句话都不说。

直到所有检修完成、探伤无误后,澳方工作人员的脸上突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指出中国工人水平很高。中车齐车公司最终还被授予了“最佳供应商”的称号。

身居国外,语言不通。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而最终外方对于王海的评价更是令人吃惊。

“我们出年薪100万邀请你来我们公司工作。”澳大利亚方面开出了优厚的条件。

王海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对方的好意。回想起当年的“壮举”,王海坦言自己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应该回到培养自己成长的中车齐车,回到自己从小生长的祖国。

相比于在海外解决问题的考验有惊无险还有惊喜,2010年在国内为澳大利亚生产FMG不锈钢矿石车的经历显得更加刺激。

当年FMG矿石车在竞标过程中有多家来自制造业大国德国的公司参与,最终是中车齐车竞标成功。面对这个轴重40吨、当前世界铁路货运载重量最大的货运列车,对方又提出了多个非常苛刻的条件:

——焊接间隙都要控制在2毫米;

——不同材质的钢铁要焊接在一起,相当于一半是白面另一半是玉米面的一张饺子皮,不仅要捏合到一起,还不能煮烂了;

最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澳方当时聘请的“监造”竟然是来自竞标失败的德国企业。所以,这位来自德国的监造第一次“执法”的时候,就拿着白粉笔把全车从前到后画了个遍。

全都有问题。

弧坑、气孔、局部咬边或者成型不良等焊接技术中正常出现的问题也都被当做“重大问题”挑了出来。

此举严重惹恼了中方的工人,因为按照中国的生产标准,以车体咬边为例,小于0.5毫米的咬边且咬边长度不超过100mm,这个是允许的。而按照德国人在本国遵从的“欧标”会有更加宽泛的标准。

没想到的是,这位竞争对手化身的监造既不按“欧标”也不按“国标”进行执法,他选择的是“口标”——我说不行就不行!于是,所有的生产全都停了下来。

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很好地破解难题,整个生产将会毁于一旦。

王海再一次冲在了最前面。

“为什么不按标准来?标准就是法律,不能你说不行就不行!”通过翻译,王海与德国监造据理力争。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安慰同事们,要正面理解监造的这种“严格”,要在对方的苛刻条件中提高技能,增长本领,“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

结果,在后面的工作中,外方监造提出焊接熔透率要达到80%,而经过抽检发现,王海和同事们把熔透率达到了100%。这位之前拿着粉笔到处画圈的外方监造佩服地说:“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有些你们已经做到了我们前面,你们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非常欣赏!”

最终,中车齐车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王海也被称为是FMG产品的功臣,中车齐车的对外订单也持续不断地滚滚而来。

众说

正是由于王海在一次次重大任务中的出色表现,如何发挥他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成为王海式的职工成为了中车齐车不断思考的问题。

2012年,王海焊接金蓝领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发挥“磁场效应”“共振效应”“蓄水效应”,努力解决企业生产难题,为企业发展奉献良策,培养人才。截至目前,工作室共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解决技术难题65项,获得创新成果130项,在焊接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2篇,培训人员累计2500人次。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黑龙江省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不仅如此,该工作室还承担了一个重要任务:质量监督。

与其等着让外方监造来不断地挑毛病、找问题,中车齐车公司决定,刀刃向内、自加压力,以王海的金蓝领工作室为基础,全面担负起对外项目的质量负责人和员工培训工作。

在工作室的展示台上,堆满了中车齐车职工参加外国考试机构认证的焊接上岗资格证。这些考试,国内并无先例,外国考评委员会要求的标准也没有参考资料,全靠王海带领团队一步一步地摸索出来。对于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车型,王海和团队也会在从0起步摸索之后形成“作业指导书”,让操作的职工有章可循,万无一失。

这些上岗资格证成为了中车齐车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外国企业竞争的最有利“武器”。

此外,对于中车齐车生产的出口产品,现在在所有监造挑毛病之前,王海带领的团队要先进行一番自检,确保把问题都消失在萌芽状态。

虽然岗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王海的谦虚、谨慎、执著、敬业的精神始终没有变。

“我都认识他20多年了,他的认真劲儿一点儿都没变。”胡永明和王海是王海金蓝领工作室仅有的两名核心成员,对于自己的这位同事他毫不吝惜夸赞的语言。

“我们在一个试制车焊接现场,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内部空间比较奇特,王海去了,二话不说,采用跪立的姿势焊了两个多小时。”

“有时候生产任务太紧了,但还是有不少培训课等着他去上,他经常编写课件到凌晨。”

“晚上干到半夜,睡四五个小时,早上八点起来继续上班,这都是常事儿。”

胡永明说,他的这位老搭档虽然看起来光环加身,但是“背后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1990年出生的荀少宝2008年进厂工作,当时还是劳务派遣工身份的他因为表现出色,最终通过考试转为正式工。2013年他被王海选为徒弟。

“我选他是因为这孩子跟别人不一样。”在王海看来,90后的荀少宝最大的不同是“焊缝总是特别直,总有自己的问题,总有自己的想法”。

对于荀少宝而言,从入厂的时候就把王海当做“大神级”人物来膜拜,没想到竟然有机会拜师在他的门下。

“别人看我的眼神多少有些‘羡慕嫉妒恨’啊。”荀少宝笑着说。

然而,别人不知道的是,光环绕身的王海师傅技术好,要求也高。面对徒弟一些细微的差错,别人或者认为不是问题,或者认为可以忍受,但王海绝对不放过。

“师傅总是能发现并且纠正我手上的‘微微’的动作。”

虽然对徒弟的要求是“铢锱必较”,但对于徒弟的赞美却毫不吝惜,“他现在在铝合金焊接方面有自己的绝活,比我强多了。”在王海的理念中,徒弟必须超过师傅,而且超过的越多代表师傅的成就越高。

不仅是对自己的徒弟,王海对于任何人都不吝惜自己的技术,从来不掌握任何独家秘笈。

工作室骨干成员、试制组副组长杨志刚告诉记者,工作室在现场设立了一个“技能加油站”,所有有需求的职工,都可以扫描挂在墙上的王海的微信二维码,向他提出任何问题。王海也从来不会考虑你是否是他的徒弟、同事,永远都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决难题。

“王海这孩子,我第一眼就看中了。”说话的人是王海的岳母曹国珍,老人退休前在一家单位做党务工作。1997年,当老人同意自己的女儿跟王海结婚时,王海的家庭条件、学历都不如自己的女儿。谈到为什么会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王海,老人反复说了一句话——

“他说话不飘,实实在在,有啥说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靠谱的、值得信赖的表现。”

猜你喜欢
监造王海中车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品牌护航中车高质量发展
海阳核电厂设备监造管理实践
电力设备监造管理的分析
对电力设备监造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我猜你是开玩笑的
我 猜 你 是 开 玩 笑 的
我猜你是开玩笑的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