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江晟琦
(哈尔滨金融学院金融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所以我们要尤为重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农”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多元化的资需求增长和资金供给短缺之间依旧存在较大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所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覆盖率偏低、资金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重要,金融服务的发展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近年来许多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寻求更多的盈利,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服务匮乏、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陆续发布各种工作安排鼓励各地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便更好地服务“三农”,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截止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674家,其中村镇银行共1616家、资金互助社共45家、小额贷款公司共13家。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各地的相继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在农村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金融服务体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贴近农村、服务农村、符合农村实际情况,能够给予农村经济更大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能充分发挥“支农”的作用,更全面的保障农民的利益,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改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情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此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截止到2018年末,全国已组建的村镇银行总数已达1616家。在已建立的村镇银行中,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却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金融需求。
小额贷款公司是为了缓解微小企业融资困难而鼓励建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同业其他公司相比小额贷款公司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金融服务发展中逐渐演变为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增长规模呈现放缓的趋势,经营环境也日益严峻,但行业总体还是在不断的规范,在挑战中寻找行业转型的机遇。从有关数据上看,我国小额贷公司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数在不断减少。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公民自愿入股组成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业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多样化的服务模式,资金互助社不再局限于单纯服务农业生产,业务范围拓展到扶助低保户、助学、养老等方面。
1、美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国,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高应用率并始终占据全世界粮食产量出口最大的国家,而这与其国内形成的多元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息息相关。美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分为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社区金融及保险机构这五大类。由此建立了一个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且体系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2、美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
第一,法律制度的健全保障农村金融不断发展。自美国从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至今,出台了《农业信用法案》《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联邦农业贷款法案》等一百多部关于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把农业金融融合到其他的相关法律体系中,从而使得农业金融的运作可以有法可依,保障农业金融可持续发展。
第二,美国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如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生长周期长、季节因素强等,使得农业的发展难以获得商业资金的支持,所以政府的金融支持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直接补贴,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来补充农村金融,以增加农业的收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税收减免的政策,以增加农业的收益率,吸引商业资金的投资;三是存款准备金梯度差异化,对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许多国家均实施这一制度。
1、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
印度和中国一样,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农业对其有很大的重要性。印度由于较为健全和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印度农村和农业发展银行、印度储备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等。并且印度建立了覆盖范围极广的农村金融机构,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
第一,印度农村的信贷体系比较完善,其中信用合作体系在信贷体系中占领独特的地位,九成以上的农村地区成立了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体系从上到下由土地开发银行、中心合作银行、邦合作银行和初级信用社组成。这些机构各自分工明确,却又相互合作,较好地满足了印度农业发展中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保证了收益。
第二,印度的微额贷款发展迅速。创新开展的“大力发展微额贷款”,促进微额贷款快速发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通过向农村低收入者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提高收入进而摆脱贫困。微额贷款利用自助团担保的独特方式来代替抵押,这能够有效地分散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并减少交易成本。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传统业务往往比较单一,大部分为存款业务、小额贷款业务、季节性贷款业务,几乎没有中间业务,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和农业发展不能很好地相结合。同时相较于城市来说,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民很难得到全面的金融服务,购买到适合的金融产品。
从整个行业来看,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尤其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尤为显著,农村金融人才缺失严重。目前的从业人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有较高的学历和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社会实践以及工作经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环境缺乏了解,在应对金融机构风险时的敏锐度较低。另一部分是在金融机构当地聘任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对员工的任用、考核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奖罚机制和规模化管理。
我国农业多为小农经营、个体经济,生产规模小,自身资金不足需要进行贷款,但是信用门槛高使得他们贷款难。一方面担保难,农业贷款需要抵押物,但是农民可抵押的东西较少。抵押品通常是农民自身所拥有的不动产,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农民对于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认知度较低,对贷款扶持政策并不了解,从而错过很多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政策。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等影响较大,农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民信用低,还债能力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域分散,会出现管理不集中、不严格的情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时间短,审批程序制度较宽松、不完善,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同时,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不严格,治理机制不健全,风险掌控不准确,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这些都是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严格审批市场准入,设置合理的新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为农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加强政府监管,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厉处罚信用不良机构。
现阶段农村人口信用意识相对较低,农村信用环境还需要优化。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想借款的借不到,想贷款的贷不出的现象。所以,农村征信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完善农村信用制度不但要求国家政策支持,还需要一线农村金融机构做出努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自身服务范围有限,但其对地区的熟悉与了解远远超出城市中的银行机构,这样的优势让新型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地区农民群众的基本情况,比如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土地面积、固定资产等,这些原始数据成为了农村征信制度的基础。征信系统不管是中央银行负责或是农村信用社负责,最终都应当由扎根在农村的金融机构进行采集。除了要进行有效的信用宣传,农村金融机构更关键的任务是作为信用数据的采集者与完善者,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扩大宣传的过程中获取信用信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属于服务行业,所以要增强服务意识,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要更具特色性和创新性。比如线上、线下金融业务办理,能够更好地节约时间,提高业务效率。各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及时调研,了解当地农民群众的真正金融需求,将农民的需求与金融产品相结合。单一的金融产品会使农民有闲钱也无法使用,也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所以进行产品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扩大客户群体。
由于当前社会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认可度不高,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主动出击,谋求发展,提高其存款比率。同时,国家应该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加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
第一,对当地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提升准入门槛,加强农村金融队伍人才建设;第二,提高员工的素质,对员工专业水平进行考核;第三,完善人才培养规划,优化人才的资源配置,科学地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选拔任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