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李颖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岩石教堂
芬兰是北欧五国之一,在北纬60°~67°,国土面积33.8 万平方公里,其中1/4 在北极圈内。赫尔辛基作为芬兰的首都,同时也是人口比较稠密的第一大城市,坐落在芬兰湾北部,三面邻水,又被称为“波罗的海明珠”。
关于芬兰的印象,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基地、全球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而关于芬兰人的印象,“全世界最社恐的芬兰人”已经深深烙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然而,真实的芬兰并不如气候一般只给人寒冷的感觉,只有真正走近赫尔辛基,才能认识到一个全新的芬兰。
提到赫尔辛基的规划,总会想到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 年)的“有机疏散”思想。1918 年,沙里宁为赫尔辛基的新区明克里米-哈格制定了一个17 万人口的扩展方案,也被称为“大赫尔辛基”方案。该规划方案充分体现了有机疏散理论中解构城市中心的过程。
当时为了解决城市存在的中心区拥挤等问题,沙里宁从有机生命的观察中得到启示:所有生物的生命力都取决于个体质量的优劣以及个体相互协调的好坏。于是把原先密集的城区分解为许多“小市镇”或“区”,每区之内,功能齐备,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减少对旧中心的依赖。住宅区和劳动场所的位置选择也按照有机的方式进行安排,对每个区的人口和建筑面积严格限制,不使其成为一个“庞大无限量的整体”,最终通过有机疏散,使得现有城市中心彻底解构,成为多个卫星城均匀分布的格局。但是由于其耗资高昂等因素,大赫尔辛基规划并没有完成。尽管如此,规划中渗透的有机疏散理论,对整个城市规划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2. 赫尔辛基大教堂
3. 乌斯佩斯基大教堂
赫尔辛基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教堂是必不可少的城市印象。其中红白相互呼应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和乌斯佩斯基大教堂当属城市的地标。赫尔辛基大教堂出自德国建筑师恩格尔之手,位于议会广场,是一座路德派教堂。教堂所在高地高出海平面80 多米,沿着百级台阶往上望去,赫尔辛基大教堂由希腊廊柱支撑,其乳白色教堂主体和淡绿色青铜圆顶的钟楼十分醒目,是芬兰最受欢迎的结婚场所之一。乌斯佩斯基教堂被称为“俄罗斯教堂”,建于1862 年,经过6 年时间完工,当时芬兰还处于俄罗斯统治之下,所以这是一座东正大教堂,红色的主色调配上极有代表性的洋葱顶,教堂内部展示了在意大利艺术影响下东正教拜占庭风格的装饰。
此外,岩石教堂和静默教堂也十分有特色。岩石教堂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岩石中的教堂,因为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坦佩利岩石广场,又称坦佩利奥基奥教堂,由建筑师添姆和杜姆苏马连宁兄弟在1969 年设计建造。整个教堂建造在天然的岩石中,顶部的玻璃屋顶以铜网架支撑,外部墙壁以铜片镶嵌,内壁则完全保持了天然的花岗岩石壁纹理,水滴会从岩缝中渗出,顺着岩壁流入地下水道,增强了教堂内的音响效果。金碧辉煌的拱顶隐隐约约反射着下面的烛光,这是整个教堂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地方。整座教堂由内而外都将回归自然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静默教堂在赫尔辛基繁华的购物广场上尤为醒目,闹中取静,宛如一个巨大的工艺品。整个教堂采用木质结构,两个体量穿插的结构巧妙阻隔开外面嘈杂的声音,踩在深灰色的地毯上听不到脚步声,室内柔和的光线透过屋顶的空隙照射进来,折射在木质墙壁和座椅上,安静而祥和,瞬间将门外的烦恼一洗而空。
作为北欧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不得不说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它和赫尔辛基公交车总站在一处,成为芬兰最大的交通枢纽,人流相对密集。赫尔辛基火车站整体采用大块砖石修建,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厚重风格,高低错落,方圆相映,被视为20 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火车站正面的巨型人像塑像由Emil Wikstrom 雕刻,每个雕像都手捧灯球,到了晚上灯球会亮起来,让火车站入口照明变得更加严肃。
4. 静默教堂外部
5. 静默教堂内部 图︱shih007 摄
7. 中央火车站俯瞰 图︱林磊 摄
你可能不会想到,在芬兰,一个看似冰冷的地方,首都赫尔辛基却被称为“世界设计之都”。实际上,赫尔辛基努力促进发展文化多样性和创意产业,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积极的推动者角色。
赫尔辛基对现代设计的重视程度一直很高。在位于赫尔辛基心脏地带的设计区,距离火车站只不过15 分钟的步行路程,却汇集了大批的创意设计人士。赫尔辛基设计区成立于2005 年,最初是由一个创业者组成的网络,之后逐步发展成为有25 条街,200 个不同类型的设计商店的设计区,包含了室内装潢、时装、珠宝、艺术画廊、设计餐厅和设计事务所等。
阿尔瓦·阿尔托(Alvar·Aalto)是人性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工业设计方面,都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誉为“芬兰设计之父”。
阿尔托认为,建筑设计最应该学习的是自然,而不是机器。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是阿尔托成名的作品。结核病疗养院每个病室都需要良好的光线、通风和开阔的视野。该疗养院从3 个方面体现了“人性化”的表征。光线营造:采用了大尺寸的顶部圆筒形孔,一方面引入日光的天窗,一方面也是晚上光源的来源,将日光和人造光归于同一顶部来源,在心理上造成太阳未落的感觉。自然通风:为了避免自然风直接吹向病人,病房的窗户设为双层,仅将来处在对角线的两扇窗设成可以开启的窗扇,自然风可以间接流入室内。细节组织:病房中采用淡雅、悦目的色彩,使病人的精神得到放松,洗手盆的设计也避免在使用时产生噪声。
在家具及工业设计方面,阿尔托的设计不仅传承北欧的文化脉络,更是传达了与自然协调的设计理念和人性化述求。萨沃伊玻璃制品(Savoy)是经典的自然隐喻设计作品,采用芬兰湖泊的蜿蜒曲线造型的同时又与其承载生命之美的功能性完美契合。阿尔托不仅是将自然中的形态进行仿生和再设计,而且是将形态背后的文化进行产品功能的融合。在人性化述求方面,帕米奥椅(Paimio)是阿尔托早期家具设计的代表作品。椅子的卷形椅背和椅座由一整张桦木多层复合板制成,椅腿和扶手由桦木多层复合板制成,结合成为流畅的整体,开放的框架曲线柔和亲切。对使用者而言,躺椅的椅背角度以及材料带来的回弹力会更加舒适,利于呼吸。
8. 9.赫尔辛基街道 图|林磊 摄
10. 芬兰设计一条街
11. 赫尔辛基中央公园 图|姚焯文 摄
12. Savoy Vase 玻璃杯 图|Placewares 摄
13. 帕米奥椅(Paimio) 图|姚焯文 摄
芬兰有很长的被殖民的历史,曾经先后被瑞典和沙俄统治,在赫尔辛基的街上,可以看出明显的殖民文化痕迹。至今,芬兰语和瑞典语都是芬兰的官方语言,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街区,分别用芬兰语、瑞典语和俄语。赫尔辛基的人口构成也比较复杂,包含罗马人、俄罗斯人、犹太人等。
人少是芬兰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到了冬天下雪的时候,周围安静到可以听见雪落下的声音。许多人把内向的芬兰人称作世界上最社交恐惧的民族,最著名的“等距排队法”也频频出现在各个社交平台。芬兰人不爱与人主动说话,但是帮助别人却是热情满满。芬兰人基本上都会英语,遇到困难求助周围任何人时,他们都会很热情的帮你解决问题。
14. 芬兰人整齐坐公交座位一侧图|徐思璐 摄
15. 赫尔辛基滨海桑拿房俯瞰图|Avanto 摄
虽然芬兰人最恐社交,然而桑拿房中坦诚相见,确是大家社交的重要方式。芬兰家用桑拿房已经成为家庭房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赫尔辛基的任何一个桑拿房里,肥皂、浴巾、浴帽、浴盐、精油、勺水器等等一应俱全。而每逢赫尔辛基桑拿日,全城各处的桑拿房会向公众敞开大门。桑拿房在芬兰不仅是一个沐浴和休息的场所,对于芬兰人来说,还有特殊的情感意义,婚礼、葬礼,甚至有些产妇的分娩也是在桑拿房中进行,桑拿房见证着芬兰人生命中的所有大事。
极光是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只要夜空万里无云,星光璀璨,见到北极光的机会就很大。每场北极光之舞都不尽相同,不过最常见的是那闪耀的绿色弧拱和光帘。
职业极光猎人安迪·基恩说,追极光需要运气,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对于很多人而言,亲眼目睹极光时的那种震撼可谓是人生中难得的体验。在芬兰,怎能不提极光。一路向北,越往北走,见到极光的机会越大,在芬兰拉普兰北部,从9 月份到来年3月份,只要是晴朗的夜晚,几乎隔天就可以看到北极光,即使在芬兰南部,每年也有大约10~20 个晚上可以看到北极光。
当真正走进芬兰,融入芬兰人的生活,就会颠覆对芬兰的认知。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与学习,当地人民都友善而热情;无论是一栋建筑,还是一把椅子,芬兰设计都包含着崇尚极简主义和功能之上的理念。正如郭沫若所说,“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可能正是这样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芬兰成为幸福指数高居榜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