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琴琴
(小平干部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预算执行率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年度内财政支出情况占财政总收入的比率,它能够全面反映单位内全面预算管理质量,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具有指导意义。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执行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规范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落实。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全过程,涉及到单位的人力资源、财政资金等内部的统筹规划。提升预算执行率则是从单位项目建设、日常办公、资金支出以及固定资产配置等方面入手,规范预算管理执行环节,减少风险操作以及资源浪费等现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保证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有效提升预算执行率能够规范单位经济行为,可以防止内部徇私贪污等现象的发生,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一)财政资金投入放缓
随着我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为了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规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与转型[1]。而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紧缩的状态下,还受到财政体制、社会管理事务下沉、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度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入不敷出的问题使单位的经济压力随之增大,财政资金收支矛盾得不到完全缓解,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活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着资金季节性问题,不仅缺乏良好的资金管理体系,还无法完全遏制预算超支、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内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较低,影响了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
(二)预算管理体系有待优化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是影响预算执行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保证财政资金合理配置的保障机制。但目前,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体系方面尚待优化,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管理工作一般都由财务部门牵头主导,而其他业务职能部门参与程度较低,在内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下,难免会影响预算管理的可执行性;预算编制缺乏事前调研,对基本支出和专项支出没有明确细化,单位内存在着随意变更预算支出、专用项目经费被挪用侵占等问题,造成预算管理约束乏力;没有对政府支出进行经济划分和功能划分,预算管理无法客观反映财政收支实际情况;单位内的财务与业务之间存在知识壁垒,造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政府集中采购与基建项目管理等经济活动存在脱节现象。
(三)预算执行考核存在缺陷
预算监督考核机制是预算执行的刚性管理制度,现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一般都是以年度为单位,预算管理任务虽然细化到了季度和月度,但缺乏短期时间节点的监管控制,使得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也无法作为预算执行差异分析的数据基础。同时,一些单位虽然针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了年末的总结和分析,但仅仅只是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预算完成结果缺乏深入研究。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激励考核制度,无法调动各级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例如:一些单位常常会选择适应KPI考评办法,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考核,但没有将预算执行效率与各职能部门的人员薪资绩效进行直接挂钩,预算考核指标设置比较单一,缺乏关联性和严谨性,影响了预算执行效率的提升[2]。
(四)内部控制手段有待革新
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但基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内普遍存在着“重编制、轻管理”问题,对于预算执行和过程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内尚未针对预算管理活动、资产管理、收支管理以及政府采购管理等关键性岗位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也没有落实相应的岗位权责,使得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着资金浪费问题。此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因资金短缺问题,尚未引进更为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不仅影响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对流,也不利于预算信息的透明化管理,继而对预算执行率的提升带来负面作用。
(一)优化资金使用意识
财政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一切业务活动的支持,也是财务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下发文件或内部宣传等形式,提升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岗位人员的资金优化使用意识;同时,财政资金的科学配置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循《新会计制度》等文件的指导,结合自身的业务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对资金授权审批、现金支付、财务报销以及会计核算等具体工作内容设置规范的应用流程,将具体的操作流程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上进行公示,提升内部人员的操作规范性[3]。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的相关部门的合理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加强对账户结余资金的管理,盘活内部的沉淀资金和闲置资产等,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完善预算管理框架体系
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将预算管理工作从财务部门独立出来,由预算审批机构、财会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组成,将预算管理办公室和财务审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审计监督部门,形成权责统一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覆盖性和全员参与性,行政事业单位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各业务科室、资产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工程规划部门等都需要参与到预算编制过程中,打破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立足于单位全局统筹资源配置,保证预算管理与实际运营情况的一致性。当然,为了提升预算执行的效率,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强化预算主体,还要合理调动人力资源,做好预算资金分配工作,从而发挥预算管理对内部资源的配置作用。
(三)强化预算执行内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在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以预算标准作为导向,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控制制度,主要针对预算执行环节加以控制,例如:在基于信息技术下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预警体系,明确相应的预警标准,当预算执行情况超过预警标准时,则由系统发出预警信号,并自动在风险数据库中选择相应的模型,启动风险应对系统;或者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细化预算绩效考核的时间节点,将月度或季度作为定期考核时间,对预算执行的差异化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及时稽查和纠正和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以保证预算执行与预算标准的一致性。
(四)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以内部控制作为预算执行率提升的主要动力,针对内部管理薄弱的环节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通过建立基础的全员参与环境,将预算管理活动渗透到内部控制各个环节中,实现单位的战略规划和预算目标;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在加大内部控制建设的宣传力度,遵循人本观念,对内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等,以“人控”带动资金控制,提升预算执行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预算执行效率是检验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依据,提升预算执行率也是大力推行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将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联系在一起,优化预算资金管理意识,通过建立预算框架体系、强化预算执行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等措施,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