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兴琼
四川省通江县龙凤场镇中心小学 四川巴中 636700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想而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但“语感”一词在不少教师的头脑中大都被理解为一种对语言的天赋直觉,既无法量化,又难以操作。实际上,这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靠后天培养,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水平的差异,会造成个人语感素质的高低、强弱。我们要重视语感的训练与培养,使得学生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感水平推进,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培养策略和途径是阅读教学,不管个人先天语感的素质如何,都必须与相应的教学形式相配合,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必须强化语感方面的训练,注重语感训练策略,达到培养目的[1]。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而在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字、词学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语感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字、词的合理运用,可以将字、词与图片素材进行了联系,从而将抽象的字与词具体化,来增加学生读图识字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始终让学生的思维保持在兴奋状态。小学生其心理特征还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定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要加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扩宽学生的语文视野,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进行阅读,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2]。
朗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字引起共鸣,从而获得语感的过程。在小学不同的阶段,对学生做出不同的朗读要求,教师要根据大纲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首先低段朗读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引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感情,初步培养语感能力。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中,小柳对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两个叹号的朗读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读出小柳树的得意,骄傲!再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试还能怎样读句子?学生有可能读出看不起小枣树的语气,狂妄的语气。对于孩子这些独特的感受,教师应给予肯定。在朗读教学中,除了教学生读好叹号,问号的语气,对于句子中的逗号、分号、句号、省略号也不能忽视。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语段。还是《小柳树与小枣树》为例,当秋天来了,小枣树结满了果子。小柳树与小枣树有一段对话: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小枣树不明白,问道:“我说什么呀?”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吃……”一段浅显易懂的对话,朗读时不仅仅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更加读出这段话的节奏,停顿以及不同标点符号所表示的意思。所以教者一定要重视标点符号的朗读,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文章来指导朗读,循序渐进,对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是有帮助的。这一要求并非在低段中实行,而是要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之中[3]。
其次在高段朗读教学中,注意根据文章的体裁、写作情景、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也是培养语感的有力途径。如《晏子例楚》一课,课后习题要求: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齐弱楚强,并且齐国有求于楚。所以楚王狂妄自傲,目空一切,而打算羞辱晏子一下。而晏子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尤以口才而出众,所以面对强势的楚王,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地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在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后,也就不难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在教学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齐国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为了羞辱晏子,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偷盗之事?”一个“笑嘻嘻”从字面上理解无法读出楚王的心理,只有在了解写作背景后,联系下文的内容,才会感悟这笑嘻嘻中是笑里藏刀,楚王是居心叵测。领悟到文章的意思后,从而就会确定朗读的语调,就会读出楚王的霸道。而当晏子回敬楚王时,以淮南的柑橘作例子,生动形象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王为盗的原因是因为楚王治国无方,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让楚王哑口无言。在学习理解了文章内容的意思后,必然会用诙谐的语气这一段,在朗读的过程中,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养成对语言的强烈兴趣,磨砺敏锐的语感。
总而言之,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都要求重视语感,在对小学语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用新颖的方法,加之有效地引导,给学生多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良好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