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兵 薛永宏 张磊 张涛(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侦察、监视、预警是军事领域常涉及的3个概念。《辞海》中的定义为,侦察是一种情报收集的手段,以侦测观察的方法,来获悉所需敌情、地形、障碍设施及工事等情形的情报资料;监视是指暗地观察人物的动向或场所的状况,以便明了其活动和意图目标;预警是指获取危险活动事发之前所显示的警示征兆。实际中,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其内涵又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在航天领域,由于天基系统位置高远、周期性运行、相对广域覆盖等特征,航天领域侦察、监视、预警军事行动概念与传统陆海空以及民用安防等领域有较大差异。文章针对航天领域“侦察-监视-预警”概念认识不统一问题,首先从广义上分析了“监视-侦察-预警”的内涵与特点,然后通过对航天领域任务特点的分析,给出了航天领域“侦察-监视-预警”的概念界定与相互关系,最后从一体化联合作战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航天在军事侦察、监视、预警任务中的定位。
广义“监视-侦察-预警”概念
“侦察-监视-预警”是军事上组织各类军事活动的常用概念术语。从广义的军事理论角度分析,“侦察-监视-预警”三个概念的次序及相互关系为“监视-侦察-预警”。首先是“监视”,是指对所关注区域的全范围覆盖和常态化实时监控,重点关注“有无敌方目标侵入”等变化情况,因此监视任务的基本属性是“全覆盖”“常态化”“关注变化”;其次是“侦察”,当监测到关注区域内发生变化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力量,前出、抵近进行情报信息核实,因此侦察任务的基本属性是“针对性”“目的性”“前出”和“抵近”等;最后是“预警”,是指当敌方目标持续侵入,并突破我方预先设定的某种不可承受的“界限”时,即引发“预警”,尔后我方应随即采取应对行动,因此预警任务的基本属性是“突破某种界限”“引发应对措施”。另一方面,由于预警后需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强监视、拦截应对、被动撤离等),因此“预警”任务还有一个基本属性就是“代价”。
此外,从军事上理解,“监视-侦察-预警”三类任务同时也对应了作战准备和行动的三个等级,三类任务相互关联、逐步升级,冲突性质依次提升。但由于在基本属性等方面的差异性,三类任务在组织模式、力量运用原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应区别对待。
与陆、海、空等传统军事领域不同,航天属于新型战略领域,且正在逐步向军事化、战场化方向发展。纵观世界航天发展历程,鉴于航天特有的高技术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等特点,长期以来,世界主要军事大国航天力量大都处在能力培育式的独立、封闭发展模式,在航天力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促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侦察-监视-预警”概念体系。
航天任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航天任务概念的提出源于“核”。如,为了拓展核武器的远程打击范围,发展了运载火箭技术;为了对敌方武器阵地等症候动向情报的获取,发展了侦察卫星;为了监视和跟踪敌方的核弹道导弹发射活动,发展了导弹预警卫星。其次,航天装备周期运行属性决定了其与其他领域的根本不同,实际中利用少量规模的低轨卫星基本上难以做到对战场的全面、实时覆盖和监视(包括陆海战场以及天战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覆盖范围广,但也仅能实现部分覆盖,因此“监视”就很难成为航天任务的源头,也就难以将广义的“监视-侦察-预警”概念照搬到航天领域中来。第三,航天的任务重点和思维惯性容易引起概念混淆。航天任务关注重点多为敌方阵地、弹道导弹、空间目标、航母舰队等高威胁、高价值的战略性目标,甚至更聚焦在阵地部署变化、导弹发射、空间目标异常变轨等重要事件,因此也就自然产生了(光学/电子/雷达)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空间目标监视卫星和海洋目标监视卫星等命名形式,此类思维定式实际上是对侦察、监视、预警等任务概念的约束,况且一型航天装备不可能仅对应“侦察监视预警”中的一类任务。
航天“侦察-监视-预警”概念
通过对航天任务特点的分析,同时结合航天领域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认知习惯,本文研究认为,广义上的“监视-侦察-预警”任务概念在航天领域应调整为“侦察-监视-预警”。首先是航天侦察,即利用天基光学/电子等广域普查手段进行周期性广域搜索,既包括全球范围内的机场、港口、阵地等固定目标,也包括飞机、舰船编队等移动目标,获取和积累形成对全球重点关注目标的编目数据库;其次是航天监视,即利用天基高分辨详查等手段对编目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既包括对编目数据库中已有目标精细特征信息的获取和丰富,也包括对已有目标部署变化等的监视,保证已有目标不丢失;第三是航天预警,与广义监视任务概念类似,即利用天基手段对突破我某安全底线、可能产生直接威胁的事件进行及时告警。特别地,对于特定威胁目标,航天侦察、监视、预警三项任务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和混叠。如对于弹道导弹而言,其发射前的阵地症候和动向情报获取同属“航天侦察”和“航天监视”任务范畴,其发射后的预警、跟踪、监视与识别信息获取则同属“航天监视”和“航天预警”任务范畴。
综上分析,在航天领域,侦察任务重点在于通过天基手段获取全球重点目标信息,并建立威胁目标库;监视任务重点在于在航天侦察任务基础上,不断丰富威胁目标库中目标特征信息;预警任务重点在于对威胁目标库中可能对我有产生重大战略性威胁的目标,从时间、空间上实施全面监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仅是从概念和任务层面的分析与界定,目的在于对航天装备运用模式等的理论指导,与装备设计中多任务综合、一装多能等设计理念并不冲突矛盾。实际上,现有各类航天装备也是对应多类任务的。比如,在侦察卫星系统中,“普查”功能既对应航天侦察任务,也对应航天监视任务,“详查”功能主要对应航天侦察任务;在空间目标监视卫星系统中,空间目标“广域探测编目”功能对应航天侦察任务,空间目标的“轨道预报”和“几何”“红外”“无线电”等特征获取则同时对应航天侦察和航天监视任务,空间目标碰撞预警则对应航天预警任务。在导弹预警卫星系统中,战场态势监视功能对应航天监视任务,导弹发射活动的发现识别和跟踪功能则对应航天预警任务。由此可见,某一型航天装备往往同时对应多项任务,但不可否认,针对不同任务的装备运用规则与运用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应根据不同任务的属性特点加以区分对待。
未来,陆海空天多域力量要素一体化联合作战是战争发展演变的主要形式。航天是联合作战体系中形成战场监视、侦察、预警能力的一个分领域功能要素。不同的联合作战任务对具体的战场监视、侦察、预警能力需求不同,对航天的任务要求也会不同。因此,无论是广义的还是航天领域的侦察、监视、预警任务范畴,都需要从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角度,针对具体的作战任务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对比广义和航天领域的“侦察-监视-预警”概念与相互关系发现,二者存在明显差异。这既与不同领域的具体特点有关,也与各自领域长期发展中人们的思维定式和认知习惯有关。同时也应看到,随着航天技术发展以及“星链”、“地球CT”、“卫星Wi-Fi”等概念创新与发展,航天领域“侦察-监视-预警”概念也在逐渐模糊和相互融合。不论技术如何发展,理清不同概念的起源、演变过程和相互关系,对体系设计、装备建设和军事应用等都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