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常红
1891年,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这里古称徽州,徽州人能吃苦,被人戏称为“徽骆驼”或“绩溪牛”。陶行知说:“吾乡称绩溪人为‘绩溪牛,人以为辱,我以为尊敬。”陶行知也终生对牛怀有敬意,在他身上传承了徽州人世代吃苦耐劳,历经千辛万苦百折不回的优良品质。
1917年9月,陶行知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回国后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他是带着理想和担忧回来的,当他回到家乡时,看到了家乡人民穷困的样子,儿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老人没有生活保障。终于,在1923年,他放弃了一个大教授优厚的待遇,脱下西装,穿上布衣草鞋,奔走于祖国大地,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陶行知先是在家里开办平民读书处,让6岁的儿子教祖母认字,10多天后,陶母居然能读信了。陶行知非常高兴,他由此受到了启发,中国有太多的人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而一个识字的孩子就是一个好老师。
陶行知在全国各地发动成立平民读书学校,遇见车夫、渔民、要饭的孩子、饭馆的厨子,他都送上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让他们再去教身边的人。
陶行知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去教,一点一滴地去做。在陶行知的努力下,《平民千字课》的发行量超过了300万册。即使是这样,仅靠陶行知的一双草鞋,怎么能救助7000万失学的孩子呢?于是,他创办了晓庄学校,培养自己的同志。
晓庄原来叫“小庄”,陶行知来了以后,把“小”改成了破晓的“晓”;村里的一座山,原来叫老山,他来了以后,学生要经常锻炼,就改成劳动的山,叫“劳山”。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主持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开学典礼,这是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蔚蓝的青天是学校的天花板,金黄色的泥土就是学校的地板。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建校舍、修厕所、盖礼堂、造图书馆,开荒种地,挑粪施肥,和马牛羊鸡做朋友。
陶行知快乐而艰辛地呵护着晓庄学校,他拒绝领取校长薪水,却四处奔走募捐,甚至把母亲寿辰的贺礼都用来盖增加的校舍。陶行知告訴母亲,晓庄学校是代她“献给国家的寿面”,希望慈母与国家一样长生不老。
当晓庄的学校成长起来,陶行知说:“老山劳,小庄晓,新时代,推动了。”然而,到了1930年4月,3岁的晓庄学校不幸“夭折”了,陶行知成了国民政府的通缉要犯。当时,为了反对英国商会压迫工人,以及抗议国民政府默许日本10多艘军舰无视中国主权,闯入长江,停靠下关码头,南京城里经常发生学潮。晓庄学校的学生总是走在前列。
蒋介石密令晓庄停办,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撰写了《护校宣言》,抗议说:“晓庄的门可封,它的嘴不可封,它的笔不可封,它的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紧接着,南京卫戍司令部派出军警缉拿陶行知,解散学校。士兵们查封晓庄,但晓庄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他们竟不知将朱笔大封条贴在何处。
当时,由晓庄学生汪达之担任校长的江苏新安小学,办学条件极为困难,学校几位老师用两件大衣跑了30里路没有当到两块钱,又饿着肚子跑回学校。逃亡中的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两次汇去钱款,并写了热情洋溢的信:“这件事是你们在长江北岸为乡村教育写成悲壮的一页,亦即光荣的一页,我们是何等安慰,又是何等敬佩你们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陶行知一生恪守的办学信念,也是为劳苦大众的教育不惜付出一切的最赤诚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