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强
1920年代,是一段山崩海啸的日子,同时给人的感觉也是一个黄金的时代。在“柯立芝繁荣”的景象中,美国人莺歌燕舞,其中也包括炒房盛景,世界文学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的纸醉金迷的世界,就是当时最好的诠释。在东亚,新兴的帝国主义日本,由于经济上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财,显得“欣欣向荣”。而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云集的欧洲,在经历了悲惨的世界大战之后,也于宁静中恢复。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止于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四”,美国人的信心被打碎,中产阶级大批破产,年底失业人口增加了1500万人。随后,世界经济也随之被猛烈波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3年。这些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值几乎衰减一半,整个世界也就苏联由于孤立,看起来很不错,因此一些美国人跑到了苏联大使馆,寻求移民,有的美国工人更是公开要求建立苏联这样的政府。国家陷入破产之中,很多企业直接消失,但是在这样的经济彻骨寒冬中,竟然有一些品牌活得还不错,甚至还打出了好一片天地。这中间,甚至希特勒都出了奇招。
薄利多销带来百姓可乐:百事可乐的五美分、加倍分量策略有了奇效
诞生于1898年的百事可乐,一出生就比可口可乐晚了12年,本来侧身于很多可乐厂家中想分一杯市场的它,却遇到一些不幸。要知道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百事可乐自己本身已经够萧条的了。在1923年,百事可乐公司由于顶不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糖业价格的波动,濒临破产,不得不被老板卖掉。先是卖给了罗伊·C·梅加格尔(Roy C.Megargel),但是由于新老板资金不足,重振无力,百事可乐接着又被洛夫特公司(Loft,Inc.)总裁查尔斯·古斯(Charles Guth)给买下。
好在到了古斯手里,百事可乐有了翻身的希望,古斯更新了可乐配方,请洛夫特公司的化学家重新调配了一款更受欢迎的秘方。洛夫特公司作为糖果制造商,有一些零售店,古斯想以零售店的销售便利来换取可口可乐公司糖浆上的优惠,但是后者拒绝了。古斯因此撤掉了零售店所有可口可乐的销售点和机器,改为销售百事可乐。这之后,可口可乐公司想并吞掉这个新兴公司,在1922年至1933年间,曾三次提出购买的想法,都被古斯拒绝了。百事可乐由此有了发展,可是很不幸,冷遍全球的经济大萧条来了。
怎么办?百事可乐公司左思右想,坚决施行了低价策略。很长一段时期,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等饮料一样,以每瓶0.05美元的价格,卖6.5盎司(约192毫升)的可乐。1934年,百事可乐把瓶子加大将近一倍,开始卖一瓶12盎司(约355毫升)的大瓶装可乐。在宣传上,从“Nickel Nickel(五美分)”的主题,推广到“五美分能买两份货”的主题,狠打“大”且“便宜”的卖点。当时电台广告比较便宜,又面向大众,可以全美播放,于是类似“百事可乐最受欢迎,这可是满满的12盎司可乐,五美分能买两份货,百事可乐真是我们的可乐!”( “Pepsi-Cola hits the spot / Twelve full ounces, that's a lot /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 too / 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这样的广告语通过电台,钻进了无数美国人的耳朵。
大萧条中的人们,最缺的就是钱,一样的小钱能多喝一倍的可乐,多么开心。虽然由于低价策略使得百事可乐公司初期承受很大的压力,但是后期收益还是很好的,从1936年到1938年,百事可乐的利润翻了一番,市场占有率更是大幅度提升。可口可乐公司虽然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竞争调整,但还是慢了一步,在消费者的心中,百事可乐已经占有了全美的一席之地。后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百事可乐成为了美国可乐的第二大品牌,走出了国门,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可乐。
国家逐梦拥有人民汽车:希特勒汽车梦碎却提携了甲壳虫名车
在大萧条之前,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已经很糟糕了。英法为主的战胜国刻意盘剥,更使德国不堪重负;魏玛共和国的糟糕治理,使得情况令人不满。在1920年,希特勒及其领导下的纳粹党人,为了获取全德国的支持,抛出了《二十五点纲领》,在政治、经济、军事科交、民族关系、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前景。这一纲领到了1926年,由于受到党内外的热烈欢迎,被纳粹党认定为一个永恒的党纲。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猝然降临,加快了纳粹党人的权力进程,到了1933年,希特勒就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二十五点纲领》代表了国家和人民对幸福的向往,成为新政府努力的方向。
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急需一个特色亮点,用以给全国人民一个美好的交代,并借此巩固其合法性和未来统治。于是,希特勒选择了汽车。其原因可能与汽车是德国的发明之一有关,也有可能是因为德国人真的买不起车,车成了幸福甚至奢侈生活的代表。有统计表明,在1936年,德国的汽车产量约为美国的十五分之一,德国人平均五十人才能有一辆汽车。也有德国人在研制小汽车,比如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設计制造了一款汽车,但是昂贵而且难以大批量市场化,远远比不上风靡世界的美国福特T型车。
在希特勒的想象中,他需要一款“人民汽车”,经济上便宜,模样上时髦,质量也要可靠。1933年秋天,希特勒找到了费迪南德·保时捷,当面画了十一张小汽车草图,两人讨论后,选定了一幅与后世“甲壳虫”汽车相当接近的一个草图。希特勒谈到,希望这辆车大批量生产,决不能昂贵,定价要定在990马克——一个普通人年收入就足够买下来的水平。
所有人知道定价后,都大吃一惊。但是希特勒等人探索出了一个方案,既然私人资本承担不起,创新摸索也存在风险,那么就以国家实力来托底。在现在的德国沃尔夫斯堡(原名法勒斯雷本)的一块土地上,希特勒为新工厂埋下奠基石,整个工厂得以迅速建设起来。1938年5月的一天,希特勒在这家工厂发表了讲话,说“我相信这辆车只有一个名字,我将在今天晚上给它起一个名字,名字应该是‘快乐就是力量之车!”(德语Kraft Durch Freund有“快乐就是力量”之意,简称KDF)
费迪南德·保时捷带着一批人员投入其中,开展研发之后,又进行了严苛的整车测试。1938 年,“甲壳虫”的最早一款车型在沃尔夫斯堡工厂正式下线,正式名称被称为KDF-Wagen。1939年8月,第一辆量产车驶下生产线,这款车空载总重650公斤,使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如风冷发动机、扭杆独立悬挂、全新车体等,而且百公里油耗不到7升,最高速度可每小时100公里,在当时非常出色。不过成本并不低,为了达到990马克的要求,需要依靠后期的大批量生产。
但是为何这款德国KDF-Wagen 被称为“甲壳虫”?原因与美国人有关,美国纽约媒体带有调侃甚至不乏酸酸的笔触,评价这款车如果上市,就会像“成千上万闪着金光的甲壳虫(Beetle),挤满了德国的高速公路”。这个绰号德国人起初并不认可,更无人敢告诉希特勒,甚至直到1967年,大众公司才在官方车型中将“KdF-Wagen”改名为Kafer(德语中甲虫之意),坐实了民间流传很久的“甲壳虫”之名。
这样优秀的一款车,能够迅速让世界知名,可是走入德国百姓家,却不容易。产能的限制是一个问题,因此希特勒的手下们制定了一个政府支持的购车计划。“每周5马克,开上国民车”类似的口号响了起来,所有人都被鼓励可以每周拿出5马克,购买标有5马克的专用邮票,贴在购车专用存折上。等存够750马克的购车专用邮票,再拿出60马克的运费和200马克的两年车保险费用,就可以最快在1940年拿到自己的一辆“甲壳虫”了。
不过,到了1940年,没有几个普通人开上了自己的“甲壳虫”,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最多仅生产了600多辆“甲壳虫”的汽车生产线,被迅速移作军用吉普车等车辆的制造上。直到1949年之后,“甲壳虫”才大规模走出德国国门,并在1972年超越了大名鼎鼎的福特T型车,荣膺全球单一车型销量冠军。
悲观时代需要精神鸡汤:新技术低、票价高刺激了好莱坞的崛起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Hollywood)现在非常有名,但是最初的确没什么名气,最早中国人还给了它一个奇奇怪怪的译名“荷里活”。1853年,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1870年,好莱坞有了一片农田;1903年,177个选民共同命名好莱坞为一个市;1907年,好莱坞出现了电影公司;1923年,好莱坞的典型白色大字HOLLYWOOD,才被树立在山坡上。随着大萧条的到来,好莱坞竟然没有萧条反而繁荣,它的神奇增长、世界闻名,不能不称之为奇迹。
其中原因之一,有电影本身的新奇炫的因素。当时,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高科技,1927年10月美国华纳兄弟公司还在《爵士歌手》故事片中,开启了有声电影时代,极为吸引观众。另外,也有经济的原因,毕竟在美国电影播放的多了,多一个观众就多一点人气和收入。考虑到大萧条时大家囊中羞涩,当时的票价也就普遍很低,有的票价成年人不过15美分,孩子们则是5美分,几乎是三瓶可乐或者一瓶可乐的价钱,这样的价格使得消费门槛不成问题。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想象的,在上海,看电影可是被当成奢侈行为,是属于高消费的。
除了以上原因,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电影之都,还有其它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电影作品本身的力量。好莱坞的作品在长短和形式上,都极为注意市场需求,根据观众们的好恶来制作。大萧条时期经济上的困境使得一些低成本、可速成但又极为放松心情的好莱坞电影作品大量涌现,有些成为了大家的最爱。好莱坞作品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可以做出更多的选择。
恐怖电影在当时已经出现,1931年好莱坞推出的《德古拉》《弗兰肯斯坦》等吸血鬼电影令人毛骨悚然、耳目一新。1932年另一部《金刚》還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不仅救活了幕后的电影公司,还给后人留下翻拍、续拍的经典。有趣的是,《金刚》的制作过程有点偶然,过程中使用了《最危险游戏》电影的场景,道具则继续使用了《造物》电影的刀具,为了省钱甚至直接使用了《造物》拍摄好的内容。谁也没能想到,这部“拼凑”的低投入电影,票房却很好,《金刚》在纽约上映的前4天就获得了9万美元票房,首轮全国的放映票房则达到170万美元。
恐怖电影带来能够使人放松下来的极为刺激的尖叫,而美丽的童话电影则会带来温馨放松的美好感觉。大萧条时代,好莱坞的经典童话影片,应首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部影片精心制作了将近三年,到了1937年1月一经推出,风靡全球。1939年,另外一部影片《绿野仙踪》也进入了市场。电影中,小女孩陶乐茜的奇遇,使得观众有如同感:经济大萧条宛若《绿野仙踪》中的龙卷风,但惨烈终究会过去;人生处处有冒险,但是结局总归会团团圆圆,归于幸福。
现实中的贫困极其糟糕,但是电影中的歌舞会使人充满希望,好莱坞的美国歌舞片当时十分受人欢迎,有的影星甚至因此成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934年仅有6岁的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她在《起立欢呼》等好莱坞20多部电影中本色出演,微笑的脸蛋上带着可爱的酒窝,配上一段悦目的踢踏舞等舞蹈,再加上童声曼妙的歌声,很快就使得小小的她迅速爆红。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只要我们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会没事。有些美国著名文学作品则直接写道,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带走了美国人的忧伤。
电影的胜利激发了好莱坞的繁荣,有人“总结”说:经济越萧条,电影越繁盛;没有大萧条,没有好莱坞。这一奇特的历史时期,甚至在1985年美国一部名为《开罗紫玫瑰》的电影中,也被特别提及。影片讲述了大萧条时代美国的一位劳动妇女,受到生活的压迫、工作的折磨之外,还要忍受毫无情趣的丈夫。她的应对之道则是看电影,而且是一遍遍看《开罗紫玫瑰》这样的爱情片,直到有一天影片中的男主角走下银幕,与她相恋。只不过很可惜,男主角是个虚幻的人,春宵一刻仍迷离,一切不过是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