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盛
(北华大学学生工作处,吉林 吉林 132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多种动力因素的推动,其中就包含精神动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动力支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中国精神的表现形式和形态不尽相同。东北抗联精神是抗战精神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了一系列抗日号召,号召广大东北人民奋力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呼吁包含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胞一起团结抗战,誓死保卫家园,驱除侵略者。并派出了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等党员骨干创建和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其他抗日武装一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广袤的大地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东北抗日联军是近代抗击外辱,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力量,在东北抗联的艰苦抗战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是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典型力量支撑。
在东北抗联和东北广大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抗争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区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它的精神实质主要可以归纳为: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战斗精神;不畏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国际团结合作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两者共同的思想基础,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抗联精神中蕴含爱国主义精神、英勇献身精神、不怕牺牲精神,这些精神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梳理和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了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抗联精神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出发的价值取向,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团结合作、勇于克服艰难险阻和奋发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当今中国的民族之魂。抗联精神之所以能成为抗联战士坚持战斗的精神力量,重要的也是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这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抗联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都是伟大的民族精神[2]。
东北抗联抗日斗争与当时东北地区革命特点相结合,是经历了实践检验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两者都深深扎根于现实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抗联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将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民族力量,成为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包含抗联精神在内的红色精神将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高校要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充分发挥抗联英雄、抗联文化的典型引领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习典型、传承抗联精神的过程中,正确面对生活环境的复杂性,有效抵御各种反动思想的侵袭,自觉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中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高校要利用党课学习、政治学习、团日活动等阵地学习抗联历史,重温抗联故事,传承抗联精神;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传播抗联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意识;要积极建立相关社团,开展演讲大赛、征文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育载体,扩大宣传角度,营造浓厚的宣传与弘扬抗联精神氛围,使抗联精神成为学生良好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
抗联文化是东北三省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利用抗联故事、抗联密营、战斗遗址等人文资源,高校可以突出抗联文化内涵,打造以“重走抗联路”为品牌的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同时,高校可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调研,开展以找寻抗联英雄及后裔为主的抗联故事、抗联精神的采访和挖掘,让大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抗联精神中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使得抗联精神的认可更直接,进而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升培育效果[3]。
志愿服务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开展志愿服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承担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抗联精神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内在统一。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和9月20日的“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活动,同时鼓励和组织他们参加诸如“关爱孤独症儿童”“义务讲解员”“义务家教”、“服务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中传承抗联精神,感受抗联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战斗精神,更是一种艰苦奋斗、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4]
对大学生传承和弘扬抗联精神的宣传,要尽可能大众化、生动化、图文并茂。要结合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注意力,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尤其是微信订阅平台等吸引大学生读抗联故事;另一方面引导作家、编剧等文艺群体关注东北抗联文化,从而写出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将以抗联文化为依据的文艺作品搬上荧幕,尊重历史,尊重人物,让更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感受抗联英雄的榜样和精神力量,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5]。
时代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包含抗联精神在内的红色精神,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希望,“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6]促进高校牢牢掌握青年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