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主潮与文学观研究

2019-12-18 18:35:35梁锦轩钟沅伯杨珂轩
魅力中国 2019年18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现实主义现实

梁锦轩 钟沅伯 杨珂轩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因为思潮是文学史上动荡摇曳的波纹,只有从总体上和一定时间长度中,才能发现和把握其起伏递嬗的形状、特性及发展演变规律,而如果只从局部或者短时间范围去看,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会分不清主潮与次潮、中心与边缘。而“观念”往往不会凭空产生,它总会有来龙去脉的,有了“历史的意识”,就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得出正确无误的结论。因此对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主潮作以鸟瞰式的概观和对隐匿其背后的文学观作以历史的溯源,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主义主潮和社会时代、历史文化的关系,从而推进和深化我们的现实主义研究。

一、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主潮及其文学观概观

(一)现实主义的原则和属性

1.在审美精神层面“直面现实”

这是关于现实主义的对象来说的,就是指现实主义“要写实”,是对现实主义题材作出规定。现实主义必须写现实题材。哪怕写的极其富有现实主义因素、精神,如果表现的是历史题材,那就还算不得是现实主义作品。

2.用写实笔法和典型化路径“坦陈现实”

这是关于现实主义的方法来说的,是指现实主义在直面现实基础上必须“要实写”,这是对于现实主义题材表现提出的与之相应的叙述要求,要求必须平实叙述和典型反映。“一切把现实淹没在迷雾和奇谈怪论之中的艺术,一切歪曲现实的艺术都是反现实主义的”,正如R·韦勒克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所论述到的一样:“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言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斥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它还包含对不可能的事物,对纯粹偶然与非凡事件的排斥。”一切的超乎想象、神乎其神,那是浪漫主义才要求必须有的叙述风格。现实主义往往通过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即通过“典型环境”的描绘、“典型情节、细节、关节”的设置、“典型人物”的塑造,来直接发现、呈现和表现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个别揭示一般,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撕开眼前现实的面纱,一眼发现社会人生的真谛。务必要对现实生活作出真实的反映,遵循和达到艺术的真实性。这是现实主义“典型性”要做到和能做到的。也只有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才是直达本质的最广为认可和看好的文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典型性之于现实主义的重要性由比可见一斑。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那样,“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陈传才先生在上文的引用中补充强调的“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以艺术地(诗意地)反映现实的方式来实现的”。所谓的“以艺术地(诗意地)反映现实的方式”实质指的就是“典型化”。

3.于价值诉求层面“补充现实”

这是关于现实主义的目的来说的,就是指现实主义要通过敢于直面现实状况、人的生存状态,毫不回避现实问题,从而直接揭示现实真相、发现生活真谛、生命本质,从而达到影响并改造现实世界和人类心灵的创作目的。

(二)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主潮及其文学观概略

新中国建国之初的30年,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与蜕化期,“革命颂歌”和“新生活牧歌”即为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文学主潮。与此相关联和激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观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形态,却也出现了话语的迷误与蜕变。在新时期相继出现的“伤痕”、“反思”、“改革”文学流派中,当代现实主义文学观获得了恢复、拓展与深化。但1980年代中期以后,“新写实小说”、王朔派“痞子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和“现代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出现,当代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中滋生出世俗化的价值倾向。新世纪前后,秉持“执政文化代言人”立场的反腐小说、带有批判现实主义意味的官场小说、显示出“新左翼”思想倾向的底层写作各具影响,共同体现出现实主义文学观开始具有了兼容性、多元化的时代特色。

二、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主潮及其文学观溯源

(一)“外来”的现实主义观念输入

“现实主义”这个概念的提出,却是在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运动出现以后,甚至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准确地说,根据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史的考察,“现实主义出现于1850年——当时批判现实主义的高潮已经过去。”如此看来,经过命名之后的“现实主义(realism)”,既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又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是在20世纪初被介绍和引进到我国,随后成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潮”之一的。然而对于它的探讨和争执,一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停息过。现实主义,既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启迪和宝贵的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和深刻的教训。直至今天,仍然如此。

(二)“五四”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192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高扬反映人生、表现人生、改造人生的大旗。作为新的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强调文学“有补于世”和改造社会人生的现实作用,突出其“平民性”,极其重视底层民众的文学地位,努力表达出民族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情怀,同时,有意识地选择放弃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旁观者”的叙述立场,努力追求文学的“人民性”审美表达。

到了1920年代后半期,从欧洲传播进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经过我们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革命生活的筛选和改造,融汇了民族民间和传统文学的某些好的形式和手法,并能体现出“五四”精神,演变为富于中华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如叶圣陶的《倪焕之》、茅盾的《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等,都在共同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显示着各自特有的作品风格与表现手法,显现出现实主义朝前发展的“强有力的势头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向”。

结束语

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正确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就不可能走向“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审美境界。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才有可能走向并至达“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审美境界,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现的前提条件,必定是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正确”。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现实主义现实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大众文艺(2016年22期)2016-07-13 09:29:22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
青年文学家(2015年2期)2016-05-09 15:21:16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问题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