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与原木刻画美术校本课程互融共生

2019-12-18 03:17邵晓玲
新营销 2019年14期
关键词:南楼版画民俗文化

□ 邵晓玲

(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南楼小学 广东 清远 511500)

一、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可开发性

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有361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落大多由中原氏族迁入而形成,在发展衍变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属于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又融合了当地土著文化和外来文明,互融与转化形成了语言、独特的建筑、民俗文化各异的特色村落群地方民俗文化。自从清远市清新区新闻播出《石潭镇火龙舞民俗文化》后,有关石潭镇的民俗文化的话题就成为了学生谈论的焦点。因石潭所处的独特地形才积攒了今日的文化沉淀,它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如石潭镇下潭村区级非遗“火龙舞”、联滘村“稻草龙”、石潭镇各村的“尝新节”、“出炮仔”等诸多独特民风民俗文化。这是开展美术校本课程的有益补充。经过调查发现,尽管学生们对石潭镇当地民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缺乏深度、广度,尤其是对石潭镇当地悠久独特的民俗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因此经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我们设计了“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与木刻美术课程互融共生”这个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趣味的主题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来体验原木刻画的应用价值与课程推广,实现与石潭镇民俗文化之间的有机整合。这样做不仅使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资源通过教学过程得到传承,而且由于地方文化之于学生的“亲缘性”,增强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整合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厘清其在南楼原木刻画的关系。

二、原木刻画美术校本课程“自留地”的开发

杜威指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来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情感和同情。”石潭镇南楼小学利用这种学生地域“亲缘性”相对获得美术校本课程“自留地”自主开发的资源更有利些。原木刻画衍生自中国传统版画,经过不断的改变已经具有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它是地方民俗美与技术美学的综合表现。原木刻画,是使用版画雕刻刀具在专用于版画的椴木木板上进行阴刻或阳刻并最后上色加工完成作品,原木刻画有别于版画制作并不需要分版印制而是一板成画的新手作形式。原木刻画的雕刻也不需复杂的技巧,轻易上手,形式上也新颖独特自成一体。对原木刻画美术校本课程和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是对当地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更科学、更合理、更互融与更持续的共生。

三、转化石潭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互融原木刻画美术校本课程资源——以石潭镇南楼小学为例

(一)主题活动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当地村民让学生对我镇的传统民俗文化有更深了解,让学生对石潭镇民俗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制作原木刻画,使学生获得材料、工具运用、操作步骤、制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并通过制作活动了解一些我国木刻版画的文化知识,了解原木刻画的衍变诞生过程。

(3)通过活动调查探究的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家乡民俗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原木刻画,激发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热情,提高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家乡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技术美学的综合表现和文化鉴别能力;乐于合作,乐于探究。

(四)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

四、活动课时计划

第一阶段:调研问卷 产生课题(3课时)

第二阶段:确立主题 分组分工(3课时)

第三阶段:启动课题 动手实践(6课时)

第四阶段:班级汇报 成果展示(4课时)

活动时间地点阶段性目标活动方式第一阶段(调研问卷 产生课题3课时)石潭镇周边的村子、民俗馆等;计算机网络室;图书馆。采访当地村民、参观清远市的民俗馆等活动让学生对我镇的传统民俗文化有更深了解并收集调查问卷。进一步上网或书本收集原木刻画、木刻版画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制作方法、材料与工具的使用。学生自由组合并分小组,进一步明确本次调查的目的与内容。(活动实施方案、小组活动计划。)第二阶段(确立课题 分组分工3课时)美术室学生自由组合,根据第一阶段收集的资料筛选制订各组活动方案与原木刻画的主题。各组对收集问卷与网络资料整理分析。第三阶段:(启动课题 动手实践6课时)美术室各组确立石潭民俗文化主题,开展制作原木刻画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原木刻画与石潭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创作实践。第四阶段:(班级汇报成果展示4课时)教室每小组总结本组的优点与存在问题。各组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围绕活动评出最佳小组、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指导奖并当场颁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织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参加并给予评判。

五、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问卷调查 产生课题

1.问卷调查,了解信息(3课时)

①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当地村民让学生对我镇的传统民俗文化有更深了解,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让学生对石潭镇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附录调查问卷表1与学生活动过程图片。)

(孩子们分成小组通过走访当地的村民与参观民俗馆等渠道收集石潭镇当地的民俗文化)

②并上网或在书本上收集原木刻画与木刻版画的区别,原木刻画的制作方法以及原木刻画的材料与工具的使用。在制作原木刻画前,先让学生对木刻版画与原木刻画的认识和了解以及两者间的区别与共通点。(附录调查对比表2与学生活动过程图片)指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并记录。

(教师引导孩子们对木刻版画与原木刻画的认识和了解以及两者间的区别与共通点。)

“揭秘石潭镇传统民俗文化,弘扬家乡民族情”综合实践活动调查问卷1问题该石潭镇民俗活动开展的特定时间是否知道由来该石潭镇民俗产生的背景(传说)是否知道石潭镇的民俗文化有参加过石潭镇的民俗活动吗?石潭镇相关民俗活动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有参加不参加石潭镇下潭村“火龙舞”节石潭镇水西“稻草龙舞”节石潭镇水西村“谷神节”石潭镇“出炮仔”庆典石潭镇南楼“尝新节”木刻版画与原木刻画的对比调查表2对比项目项目名称木刻版画(网络图片)原木刻画(南楼小学本校学生作品)制作方法制作工具与材料制作时间

第二阶段:确立主题 分组分工(3课时)

学生交流汇总资料,确立主题。利用收集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分解,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大家对我们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的民俗文化了解有多少?如何将石潭镇的独特民俗文化与我们的原木刻画互融?”,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探讨,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从石潭镇的民俗文化主题上选取,如火龙舞、稻草龙、尝新节等选题。)

石潭镇的民俗文化有以下几种:

①石潭镇下潭村“火龙舞”,我们石潭镇独有的舞火龙在下潭村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每隔3年,村里就会在过年期间举行一次舞火龙盛事。下潭村村民一直使用原生态稻杆制作长16.88米的火龙,他们会在村里或者上山找原材料,把稻杆和竹片制作成火龙。自古以来,石潭人就有用手工编织成的“稻草龙”在田间地头舞动祈福的习俗,舞龙可以驱走虫害和“田鬼”,可以向上天求雨,来年生活风调雨顺。在扎火龙的时候,大家就如亲兄弟一样,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这就是编织火龙的意义。

②石潭镇水西村“稻草龙”。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每到这个丰收季节,石潭镇水西村民择一良辰吉日,在村前的稻田上扎好数丈长的“稻草龙”,等到太阳下山之时,由头戴红布巾、身穿皂衣的村中长者带领若干精壮男子来到蛇山仙洞前的祖王庙祷告。

③石潭镇石潭镇“出炮仔”庆典。石潭镇二月初二或正月二十六是“出炮仔”庆典。一年的时间中,凡是生男孩的门户,都在家里烧鞭炮与家里点灯然后大摆酒席宴请八方。

④石潭镇“尝新节”。当家的长男洗净双手,盛上第一碗米饭,燃上三柱香,率领家人在祠堂或家中大门口虔诚地朝苍天三鞠躬,嘴中念念有词:感谢老天爷和五谷大神的庇佑,今年收成好;敬祭祖宗,让先人们先尝尝新米……。只听得哪家鞭炮一响,紧接着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孩子们欢呼雀跃:吃新米饭啦!吃新米饭啦!

2.分组分工。学生2人、4人或6人一组进行讨论并最终确立主题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木板上上底色然后确立主题起稿再到雕刻这些步骤。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原木刻画与木刻版画的区别。也通过调查结果让孩子们领略到了属于自己家乡的独特民俗文化魅力。

第三阶段:启动课题 动手实践(6课时)

1.根据上网搜集到的原木刻画的制作方法进行木板上的雕刻练习,在活动中组员之间互相进行技法的探讨。

2.随着原木刻画的不断深入学习,在雕刻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组员间会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小组之间互助补充修正。小组长、组员之间可根据本小组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彼此共享资源,共同解决困难,必要时可向家长与老师请教。

3.指导学生交流在实践活动中的经过、积累的经验、吸取的教训以及自己的感受体验。学生谈谈原木刻画的雕刻体会,以及雕刻技法分享。

4.原木刻画的步骤:第四阶段:班级汇报 成果展示(4课时)

图1、2是孩子们分好组并进行石潭镇民俗文化主题稿的讨论并确立最终稿

图3是孩子们分好组并进行石潭镇民俗文化主题稿的讨论并确立最终稿

图4孩子们在分组讨论确立主题,图5孩子们给木板上色

图6孩子们确立好主题对木板晒色,图7是老师引导孩子们在组员之间互相进行技法的探讨

图8、9孩子们起好稿后,分组合作雕刻

第四阶段:班级汇报 成果展示(4课时)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自评组评家长评教师评活动表现能否积极参与活动组织合作能否听从指挥、团结合作活动措施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收集信息能力能否获取信息全面创新能力能否提出创新的观点与独特见解

(上图为各小组的活动评价表)

1.围绕活动在评价表中评出最佳小组、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指导奖并当场颁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织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参加并给予评判。学生大胆展示与介绍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表达能力。

上图1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图2是组织成果展示活动

2.学生活动成果展示在校内、班内开一个原木刻画的展览并组织各组把自己组的原木刻画作品修订成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上图为学生自己设计修订的石潭镇民俗文化原木刻画画刊《南楼印象》与《南楼小画苗》

3.学生成果展示:

图1《南楼印象之山神》何其其、陈宝怡,图2成清梅何燕冰《赶庙会的清晨》

图3《南楼“出炮仔”》陈雅愉,图4陈宝怡《赶庙会的姐姐》

图5《春分雨润》陈宣羽、陈宝怡、陈玫乐

图6陈宇幸、黎怡欢《编火龙》,图7陈宣羽《祭祀谷神》

图8成清梅《祈求来年丰收系列》,图9陈雅愉《过尝新节》

图10梁梓欣《妈妈抱着弟弟出炮仔》

图11陈雅文、陈芷玲《祭祖活动系列》,图12梁梓欣、何彩羡、陈宇幸《吃新米咯!》

图13高钎钎、高师林《迎谷神》系列

六、南楼原木刻画与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互融共生的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再生利用并在南楼原木刻画的美术校本课程中转化具有飞跃性的意义。其实质意义旨在通过对南楼原木刻画对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共生、互融与转化,丰盈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在校本课程中互融渗透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读懂属于自己“亲缘性”的石潭镇地方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原木刻画其表现形式与独特的艺术特征并结合石潭镇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家乡爱人民情感为契机,笔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具有石潭镇南楼小学特色的原木刻画制作综合美术校本课程,使石潭镇民俗文化在学校的美育校本课程教育中有机整合,与学生生活环境无缝对接。学生通过对石潭镇民俗文化的喜闻乐见从而使其的动手动脑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有趣的原木刻画的创作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民族自豪感以及提高学生的技术美学的综合表现和文化鉴别能力。

猜你喜欢
南楼版画民俗文化
版画作品选登
江海龙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登白云阁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鄂州南楼书事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