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华,刘新科
(1.西安文理学院 师范学院,西安 710065;2.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119)
刘新科,男,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关中书院”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明、清时期陕西境内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与江西吉水邹守益任教的仁文书院、江苏无锡杨时创办的东林书院以及始建于南唐的徽州书院一起并列为明清“四大书院”,为继承和传播宋以后的“关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元以来,书院均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注重加强生徒的品行修养和提高知识才能。其教学内容又都包涵了北宋官学以及科举考试规定的范围,是宋元时期朱熹理学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关中书院在发展宋、元书院讲授官学和百家经典的同时,以传扬理学为教授目标,且其创立者冯从吾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关中书院因此掀起了一场学习理学的风气。可见,理学之风的盛行功在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成立之初,冯从吾在遵循南宋白鹿书院规制的基础上,制订《宝庆寺会约》,用以加强书院管理,包括管理书院的的教学秩序和加强生徒们的学习效果。之后,随着书院的发展和学术思想交流的增多,李二曲又制定了《关中书院会约》10条、《关中书院学程》8条、《关中书院课程》5则等相关的管理条例,其中对书院讲会的目的、意义,讲会的时间内容以及方法等,甚至包括日常礼仪操守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书院的讲会制度更加规范和严格,这为后来书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讲会”是指各地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讲会之风始于南宋吕祖谦主持的“鹅湖之会”,明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王阳明时期最盛,并逐渐演变形成一种比较完备的制度,形成了开放性、探究性、规范性、区域性和互动性的特色,清朝中叶之后,曾经风靡一时的讲会制度日益式微乃至消亡。
关中书院的讲会是明清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讲会制度集中反映在清初李二曲在冯从吾《关中会约》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会约》之中。《会约》从讲会的宗旨、讲会的预备、具体开讲到师生间的相互唔对、疑思问辨再到必要的礼节,共列十一条[1]卷13,并使之成为共同遵从的制度。《会约》规定,一是书院每月召开讲会三次,即每旬一小讲,每月一大讲。每次讲会都会吸引大批的官员学生、教习及当地名儒数千人参加,一时成为关中一大盛事;二是关中书院生员必须“奋志求新,痛自洗剔”“慎勿蔓衍、泛谈所贵”“打拼精神,默坐澄心”“动静协一,体用兼尽”;三是关中书院为外地生员安排食宿,资助困难学生。这些制度使关中书院声名远播,学者多会于此。这些规定表明关中书院的讲会已经规范化制度化,为书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教为先”是冯从吾教学的指导思想。他强调:“讲授者必须耿介端直,操守高洁,才能让生徒气质出众,有万仞壁立、指点江山的气魄。”[2]271所以他主张教化每个人因禀赋差异不同而形成的“气质之性”,使之回复到纯然至善的“义理之性”,而变化气质之性,实际上就是救正“人心”,移风易俗。他在关中书院近20年的讲学活动中,始终坚持道德教育优先。
1.注重“未发”时的修养工夫
冯从吾强调,学习时要“坚持追本溯源,在研究细节和末微处下功夫,始终坚持学习,日积月累,才能终有所成”[2]89。冯从吾坚持做学问要追根究底、求根探源,在细节和别人不注意处花时间下工夫。他坚持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勤奋努力、辛苦磨砺才能学有所成。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够高于常人,也是日夜习练功夫到家才得到的结果。“自古圣人造诣高深,非常人可比,盖圣人以日用为体验,以平淡为下手处,日夜用功方到达此等造诣,吾辈若用功如此,亦可跻身圣贤之列耳。”[3]他把这一思考写在自己的《语录》中,以激励后学们努力上进,不半途而废。
2.不断地改过自新
冯从吾认为,人在日常行为中也会产生“过”。但每个人能够正确面对“己之过”,努力把不良的念头扼杀在萌芽之中,时刻提防这些不良念头的再次出现,并防微杜渐。冯从吾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静坐则思己过”,他还把这一方法与“慎独”密切联系在一起,即一个人独处时,要努力克制“恶欲”侵扰,培养正确的道德信念并使之更加稳固和坚定;对朋友之“过”,“则需于静寂处依实而言,以使其择善从之。但不可背后评论,及在公众前更不宜讲说,以令人不便”[2]149。
3.重视“知行合一”
进入清初,关中书院在李二曲的主持下,重视道德教育的学风也未曾有变。李二曲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以恢复关学自张载以来的“以礼为教”为目的,却以“悔过自新”说为途径展开。他指出:”学问须从肯綮处着力。悔过自新,乃千圣进修要诀,人无志于做人则已,苟真实有志做人,须从此学则不差。”[2]144在这一具体过程中,他也重视“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尤其强调改正众人看不见的潜而未彰的“独处之过”。主张树立远大志向。在他看来,经世之学不仅仅在于规划政体,研究经济,在当时的形势下,更重要的是救正人心,这才是“救世”的大根本。他说:“夫天下之事莫不皆以人之为本;天下之大事需以提醒天下人之心为重。”[1]卷1因此,经世之学不能不重视这个根本,只有把握住了“人心”,然后,“由内而外,递及修齐之法,治平之略”,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不劳而易举”[1]卷12。
冯从吾、李二曲的“德教为先”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并惠及于社会,影响到民间。明代东林书院院长高攀龙曾曰:“仲好年轻时即以学圣人之理为志,位居高堂而因直谏罢归,后闭关九年,唯以学圣人之道为要。……其所讲学论道《集》余受而卒业焉,因之叹之者:此真圣人之学也。”[1]卷12赵南星亦言:“……少墟先生的著述是能学圣人,能够成为真君子,因之谓其知行合一是普天之下之至理,其言行亦为天下之真言也。”[2]18由此可知,冯从吾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对后世亦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冯从吾在创建关中书院之初就提出“明学术,醒人心”的办学目的,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遵从“敦行尚实,学以致用”思想,并最终成为关学中兴的标志。他在《学会约》中言:“讲会内容一不论及朝廷利害、边报差除;二不论官场之事以及官长贤否;三不论及个人私事及他人之过,甚至不许妄议词讼和其他事宜;四不论及张狂猥亵之词。”他强调:“每人所言当符合纲常伦理之道;所作之文需以古之经典之文为主;行为举止应符合规范,不得空谈阔论。”[2]18冯从吾认为,躬行实践是倡导关学思想的基础。这一经世思想与一些消极避世的宋明理学家泾渭分明。
在为学的具体方法上,冯从吾劝导学习者要自求自得,“学不到自得,终是支离,终不能取之左右逢其原”[2]1144,学习者要博采众家之长,而去其短,融合贯通,综罗百代而成其一家,这对于当时学界崇尚八股、思想闭塞的恶劣学风无疑是一个有力冲击。
作为关中书院后期掌教者的李二曲,则更是自觉地把关学所特有的崇实尚行的传统融入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既反对培养只能“明体”而未达“适用”的“腐儒”,也反对培养能“适用”却不“明体”的“霸儒”,而主张培养统“明体”与“适用”于一身的真儒。为此,他要求学习者既要重视对程朱陆王、经史子集的学习,以明儒家纲常伦理道德之体,又要重视实用价值很高的“适用”类知识的学习。
讲座是书院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关中书院的讲座多由书院院长及学富五车的资深老师主讲,以本院学生为主体,书院的学生可自行参加。讲座主要为引导学生学习圣人思想,重点讲述圣人言行,讲授儒家经典以及经典著作中的一些文章、字词的意义等。在讲座中学生可向主讲老师提问。“讲会”是书院的一种重要教学组成形式,每半月或一月组织学生参加讲会、定期会讲、互相切磋,既有助于穷理,也对笃行有着推动作用[2]221。在讲会过程中,师生或老师之间一般会就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或请其他大儒或学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各个书院或不同学派的代表多以讲会或论辩形式交流和探讨学术思想、观点,参加讲会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自由地阐发个人的见解。
关中书院的讲会几乎每旬一小讲,每月一大讲。大讲时陕西境内及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官学生员和当地名儒、学者皆闻讯而来,听众最多时可达五千余人。关中书院的讲会坚持了上百年,对当时的学者和后世文人、研究者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276,关中书院一时名声大震,被誉为“北方东林”。其讲座和讲会各有特色,相辅相成,对提高书院的教学质量和拓展学生思想和视野,提高学生思辩能力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朝书院和其他时期的书院一样,都以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培养人才为目标。关中书院也同样如此,认为“目前各种书院进行的讲会,无不是使学生实现为圣为贤之名,思想德行必须效仿颜、闵,讲话写文必须学习予、赐,而从事政治、文学则要向由、求、游、夏一样,并不仅仅是为了参加科举应试者。”[2]221冯从吾认为,参加科举考试并非唯一的上升之路。在当时的现实政治环境中,如果立志改变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以缓解社会矛盾,是不能通过做官来办到的。书院的讲会也绝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为统治阶级的附庸。冯从吾强调,学生在走向科举之路的同时,更要加强修业,提高修养,言行相宜,并且要具备政治、文学、管理等能力。关中书院的办学思想,切实体现了关中书院独特的教学特色和超前的教学理念。
关中书院的讲会制度是一种“百家争鸣”式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不同乃所以讲学,既同矣,又安用讲耶。”这种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才能真正促进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在我国,有些高校教师大多以本校毕业生为主,造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避免学术上近亲繁殖现象,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关中书院的讲会制度是明代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自诞生至今已经有了近五百年的历史。讲会的教学要义中,包含了许多我们可资借鉴和吸收的营养。
我们的教育一是要教书育人,二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关中书院的讲会制度坚持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把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才能拥有在社会立足和进行竞争挑战的立身之本。因此,应把关中书院讲会理念纳入今天的教育体系中,把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相结合,重视立德立人,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大业。
在关中书院的讲会制度中,问难、质疑、思辩是最主要的一种讲会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老师及某种学术思想的质疑和思辩,既研究解决旧问题,又不断提出和解决新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展和创造力的开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质疑促进思考,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进而传播思想和学说,把学术思想播进学生的心中。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生硬呆板是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首要原因,研讨式教学法可以避免讲授法的弊端,引导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增强思辩能力,并通过研究与思考不断提高自我研修和自我管理水平。
书院讲会制度中,将“教”与“研”相结合,通过以“教”促“研”,以“研”固“教”的方式,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使自己的教学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既能提高“学”的积极性,又能提高“研”的趣味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和首创精神。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研”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方式运用,能大大弥补和修正我们现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偏差[4]。
总之,讲会制度作为古代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传播学术思想的办学形式,为传播儒家与理学思想以及发展壮大古代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发展和提升现代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