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 年代初,北京京剧院有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剧目,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元春先生根据浙江同名绍剧改编的,主演就是李元春和李韵秋兄妹。
当时电视机在80 年代初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只有学校和机关单位才有,我是在当地的一所中学看的这出戏的电视转播。虽说然当时的舞台没有像现在有高科技来展现戏中的特技,但由李韵秋老师在戏中白骨精分三次变化的村姑、老妪、老丈是舞台上出现了一束白光,而后白骨精隐去,三次变化的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就如同变戏法一样,在当时也算是个创新吧。戏中李元春先生饰演的孙悟空的耍棍花上下翻飞快似闪电,其精湛的武功令人叹服。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对两位艺术家所演的这出戏记忆忧新。不久前,我特地进城拜访了李韵秋老师。李老师虽年愈八旬,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且脉络清晰。她的女儿孙玲华和公子孙建鹏也与母亲一同向我们讲述了排练这出戏时的一些经历。
当初李韵秋老师为了演好白骨精这个角色,她运用了眼神突出了白骨精的凶狠、毒辣和妖气,还为其设计了左手持一面正中画着阴森森骷髅头的藤牌,右手持剑对战孙悟空的武打动作。兄妹在表演动作上做了反复推敲和修改,又为白骨精设计了抛剑和接剑。这是一个有高难度的技巧,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误。“为了确保百分之百不出现失误,我们每次演这出戏都会在后台演练几十次抛钊、接剑。但有一次哥哥一棍不慎撩在我左脸上,立时觉得疼痛难忍,左脸肿了起来眼也肿得一条缝,但不能回戏呀,只能咬牙打了一针止疼针,赶紧补了妆就上台演出了,观众也没看出我是带伤演出的,演员摔伤误伤是常有的事儿,既然干了这行就得有付出。”从李老师的话中看出老艺术家在从事戏曲事业中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不光是皮肉之苦,还有对艺术的挚爱和对观众的一份责任心,是当今青年演员学习的楷模。后来这出戏还为北京战友京剧团的王东华、杨姐一、北京京剧团的费洋、张淑景排了这出戏。
李韵秋老师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在坚持每天练功和参加一些清唱演出。通过这次拜访,我也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对戏曲事业的那份敬业和奉献精神。
郭宗民
感谢马仲清伯伯将又一部《朝外南下坡》赠送给我。我看到这本书,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爷爷。
朝外南下坡,书名中的地名“南下坡”,位于北京朝阳门外,是我爷爷及祖辈三代人共同生活过的地方。爷爷何广恩,1927 年生于河北燕郊,1940 年至1942 年就读于通州私立潞河中学;1943 年至1946 年在北平市第二十一中学上学,毕业后考入了北平大学农学院,也就是现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1951 年毕业后分配到了察哈尔省的察北牧场工作,从事农业科研及农业机械生产研究工作。他是一位离休老干部,曾在张家口市地委任职,后来又到张家口农机局任职,并在农机局离休。
爷爷好学,诲人不倦。每年都要买本更新的汉字易错字赏析一书,这其中可以看出爷爷对学问及文化的认真态度。爷爷家后身就是张家口最好的高中,张家口第一中学,在阳台便可以听到老师的教书声,可以说临近爷爷楼底下的那几个班级的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有些许的压力,因为他们头顶上有个老学究,爷爷总会站到阳台上旁听,甚至有次他因为一位年轻教师的疏忽而专门找到学校去和人家理论。
在家里我们习惯管爷爷叫“老教授”,作为总高工的爷爷,他深爱着自己的专业,张家口特别是坝上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农业生产以土豆为主,而其他农作物产量低下。为此,爷爷亲自带队组织手下精英强手研究农业生产新能源,在节省人力的同时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他做事总是一丝不苟,而这种倔强的性格同样带到了生活中。记得小时候,我们都不愿去爷爷家,因为家里除了书籍就是他老人家养殖的各种盆花,稍有不慎我们就会被他一顿教训,特别是书籍,可以说爷爷是嗜书如命,任何人不经他同意都不能随便翻动,光书籍就有将近一万五千册,毫不夸张地说,爷爷的家就是一个家庭图书馆,甚至他小学的课本、笔记本都保存得连个折角都没有。
何琦
新中国70 华诞期间,我们老两口和从上海来京度假的弟弟和弟媳一行4 人在首都几大公园游览,欣赏美景,放飞心情,度过了愉快甜蜜的假期。 辛述光
在距离家最近的紫竹院公园门口的合影。
在碧波荡漾的北海公园乘莲花小船别有一番滋味。
背景是颐和园的佛香阁
北海公园五龙亭留影
颐和园内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