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浦东水环境与绿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2019-12-17 08:07熊玉清
商情 2019年52期
关键词:浦东林地河道

熊玉清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中小河道整治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是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重要举措。

浦东要加快构建大民生格局,在上海要致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一些发展短板问题,本文从浦东水环境的长效治理、生态绿化建设的难点和对策方面进行分析。

一、浦东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水环境现状与问题

浦东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包括黄浦江以东到长江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陆域面积1210平方公里,现有河道12365条段,总长约7476公里,其中骨干河道105条段,规划河面率10.56%,现状河面率与规划持平。新区共有泵闸18座,雨、污水泵站171个,水资源调度方式为川杨河以北地区东引西排,川杨河以南、大治河以北地区西引东、南排,大治河以南地区北引南排、西引东排。水质情况:水质类别为劣V类断面占比56.4%,V类断面占比28.2%,Ⅳ类断面占比15.4%。2016年排查出污染河道752条段。2017年,结合市水务局航拍和现场检测,新增污染河道276条,以上合计1028条,约1110公里。其中重污染河道为555条。这555条中,有2条国考、68条市考。

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

1、沿河违章建筑和工厂企业污水直排,建成区城中村、厂中村污水直排。

2、农业禽畜牧场粪便直排河道,农药、化肥、农业种植废弃物等面源污染。

3、老旧小区、各种企事业单位的雨污混接。

4、部分区域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无法纳管。

5、河道水系不通、缺乏疏浚等影响河道水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极易伴生各类环境管理顽疾。在河道水系周边,小规模的无证企业、落后产能企业,在缺乏内在自律意识和外部管理压力的情况下,拦河搭建,堆放垃圾,直排污水,成为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头。特别在城郊区域水系密布,河网发达,沿河企业众多,排污管控困难,如何确保河道水系环境质量,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一大考验。

(二)生态绿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浦东现状:截至2017年3月,新区林地面积20512公顷(其中公益林16329公顷、经济果林2551公顷、其他1632公顷),森林面积为1808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94%, 全市为16.21%。根据市区目标责任书,至“十三五”末,浦东森林覆盖率达到18%。为达此目标,浦东新区需净增森林面积7.08万亩。

存在问题:

1、新区林业建设存在的最大瓶颈,就是适合造林的土地资源稀缺,面临“无地可造林”的窘境。林业用地涉及环保、规划、土地、农业、水务、绿化林业、建设、发改、财政等部门以及各街镇等,目前,各条线和各镇政府对林地建设和管理重视程度不一,对各项计划指标统筹尚未形成合力。浦东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北片区域,实施大规模造林空间有限,南片区域主要承担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新区每年要落实1万多亩的造林土地任务艰巨。

2、政策引导需进一步加强。一是造林前期费用,在规划林地控制区域内,涉及鱼塘、工矿企业、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约9220亩,在我区尚无动迁腾地操作政策,青苗等前期费补偿由各镇自行落实,各镇在腾地中资金压力较大。二是经济果林补贴政策,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引导,浦东经济果林近三年减少约2万亩,成为近年来森林资源减量的主要部分,亟待研究稳定政策。三是林业养护政策,林地后续养护经费尚未完全落实,导致已建林地出现“重建轻养”的现象,部分林地失管失养问题严重,全区公益林总体养护水平差、标准低,造成林分总体质量不高、林相差。四是历史遗留问题矛盾凸显,当年浦东生态林采用“以林养林”,南汇生态片林采用“以房养林”苗林一体等政策建设后又缺乏后续相关政策支持,导致后续管理中政府、农民与企业矛盾突出,历年来农民要求征地动迁等诉求不断。

3、林业资源减量难以控制。据统计,由于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林地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2014-2017年全区林地减量达7.24万亩。减少原因主要为:经济果林、苗林一体等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约3.54万亩(占49%),大居、道路、轨交、市政配套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减少约1.43万面(占20%);商业、旅游开发等经营性项目建设减少约1.19万亩(占16%);自然灾害和区划因素减少约1.08万亩(占15%)。同时,配合和支持国家、市重大项目建设的需要,如沪通铁路、机场联络线、越江通道等,林地减量同样无法避免。

二、推进浦东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當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当务之急是要提升保障民生发展的制度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补齐民生短板。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效能,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发展的获得感、满意度。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科学的生态文化观

思想观念创新是社会实践创新的前提,理论上的坚定是行动上坚定的前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树立生态文化观念,使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1、树立生态文化观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崇尚天人和谐的文化,它以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广泛渗透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绿色技术观、绿色营销观等。树立生态文化观念,一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要增强生态资源观念,优化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三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四要转变消费行为习惯,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2、实施生态文化教育

生态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公益广告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水环境、绿化、垃圾分类等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担负起引导大众、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学校特别是幼儿园、小学要增加环境教育的普及推广,真正做到生态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社会组织是生态文化教育的推动力量,要努力让生态文化教育深入人心,做到大众化、普及化。

3、宣传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将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比如,浦东水环境整治做的好的张家浜环境教育基地、垃圾分类做的好的小区、垃圾利用做的好的企业等都有大量经验值得总结、宣传,要让它们家喻户晓,把它们的经验推广到全区。

(二)加强中小河道整治的长效化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对于水环境的长效治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坚持标本兼治的理念,实现源头治理

入河污染源无法彻底根除,是造成目前中小河道水质无法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就浦东而言,工业污水已经基本纳入城市污水管网,但面广量大的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却一直无法得到很好解决。要保证中小河道整治的效果,必须在整治时下大力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对镇村河道实施有效治理。同时,注意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消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防止河道水质的恶化。

2、河道治理,打造河道两岸优美环境

河道整治,需要政府从长远考虑,法律程序、操作规范、后续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要提前做好预案。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部分河道两岸合法非法建筑的拆除和断头河整治工程,应该加强各部门工作协调性、统一性,严格执行项目审批优化流程,提高前期审批效率,加快推进有关项目前期审批、证照办理、招投标等相关工作流程,严格依法、依照程序办理。

水环境治理,不能满足于消除黑臭河水,还要打通河道两岸的走廊。所有单位、小区无条件让出河道两岸道路,将河道两岸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和跑步道,将河道两岸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区域。

3、坚持建管并举的理念,落实长效管护机制

在推进水环境整治重点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各级河长的作用,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各级河长要定期巡河查河、真正治河管河,齐心协力把上海的水环境治理好。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积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河道存在什么问题,整治的关键在哪里,整治后有哪些效果,如何长久保护河道整洁,最有话语权的是当地群众。他们时时关注身边河道的变化,第一时间反映河道整治的问题,更在于随时监督那些不作为、慢作为的官方河长,让广大群众成为河道的真正主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是一场惠及民生的持久战,需要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发动志愿者广泛参与,形成整治合力,促进河道长效管理,创建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新局面。

4、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养护机制

浦东中小河道整治基本消除了黑臭河道、水质有效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要达到长效治理,政府需要出台专门文件,完善河道管理养护体系。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养护机制,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中小河道长效管理,实现中小河道管理养护正常化、规范化。

(三)植树造林,提高浦东绿化率

1、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造林空间

为了明确落实“十三五”森林覆盖率18%建设空间,除确保粮食功能区和蔬菜保护区外其他农田均可种林,涉及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农林复合用地方式,加快造林进度。通过实地调查摸底,科学设计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用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落实造林空间。

根据《浦东新区绿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新区需净增森林面积7.08万亩,重点通过郊野公园、生态廊道、楔形绿地、外环绿带、生态公益林等项目实现森林资源增长,预计可新增森林面积约7.42万亩,但需要全力以赴,并且严格控制森林减量。目前,新区大型绿化项目包括9条市级生态廊道、5大楔形绿地和老港、合庆2大郊野公园,相应造林项目均已启动。除了大块的土地造林外,还可以利用浦东37座现有公园升级改造增加森林面积;利用零星地块增加绿化,增加小区绿化,推进街道、新建道路绿化,营造城在林中的效果;各部门齐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

2、加大政策扶持,調动造林积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中,设计与制度安排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能有效解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激励,使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目标的一致   。 植树造林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具有公共品的特性,政府应该起到主要供给者的作用。在土地供给方面,加快减量化地块的生态修复和利用工作,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土地指标等程序;在财政扶持方面,深入研究林地建设前期补偿、造林土地流转费、经济果林建设补贴、林地养护管理、经济果林生态补偿政策的可行性,对现行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加大补贴力度,充分调动造林积极性。

3、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森林资源减量

植树造林既要广开源头,又要严格堵漏。用最严厉的手段和措施严禁毁绿伐林,从管理上从执法上必须下定决心,采取严厉措施。

新区2014-2017年森林资源减量达7.24万亩,其中经济果林减量2万亩,急需采取稳定措施有效控制林地减量。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于经济果林减少可以通过加强经济果林指导,通过相关政策引导有效控制减量;对于征地占用林地,在规划编制、项目选址之前尽量考虑避让现有林地资源,无法避让的要依法办理林地审核手续,按照“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原则落实好补建绿林地地块,并签订限期还绿还林的承诺书;针对林地建设“重建轻养”,导致部分林地失管失养,造成林地质量不高的现象,要加大林地管控力度,科学划定林地保护等级,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同时,还应加强林业站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林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基层管理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浦东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区布局优化、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走上了健康协调发展之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必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浦东。

猜你喜欢
浦东林地河道
弯道之妙
浦东从先行者到引领区
浦东开放,三十年激荡中国活力
Summer Is Coming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浦东开发开放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