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的 要素及互动模式研究

2019-12-17 08:13杨东升孙江涛
大陆桥视野·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亚欧大陆桥走廊载体

杨东升 孙江涛

所谓知识走廊,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按照知识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按照一定的模式将区域知识空间要素有機配置,以实现知识资源要素的互通共享,最终达到区域知识效益整体提升的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延伸,新亚欧大陆桥横贯我国东中西三部,经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俄罗斯抵达中东欧,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经济圈的核心通道,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我国将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放在六大经济走廊之首。就我国境内新亚欧大陆桥而言,实现区域良好互动合作,践行“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的“一带一路”发展繁荣主旨,实现知识、技术、信息和人的融合发展,进行以知识和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知识走廊”体系建设不失为一条科学探索之路。

一、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的要素分析

(一)资源要素

1.知识要素。知识是知识走廊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知识转移、知识表示等是知识得以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知识走廊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沿和核心区域,更是需要知识的存储和流通,需要在知识生产和集散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和资本升值。我国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和交流过程也是知识的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过程,该区域具有个性化地域知识与共性化知识并存的特征,故既要做好个性化知识的整理遴选、编码解码、传承传播等工作,也要重视共性知识的区域开放流通、生产创新、吸收反馈等工作。

2.信息要素。信息是知识走廊的资源要素。在知识社会中,信息是知识资本得以体现和升值的基础支撑,信息大众化、网络化、共享化、层次化是信息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基于社会系统理论,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各区域的合作共赢包括了信息流通和共享,是不同空间系统信息吸收、反馈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通过知识的推动,各种信息的内部效益得以溢出,外部效益得以扩散。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效地加速“一带一路”沿线的信息集散,从而实现不同区域信息的量质接收和产出。

3.载体要素。知识载体是知识走廊的环境要素。知识载体主要包括软性载体和硬性载体,软性载体主要是指掌握知识的人,该载体所承载的隐性知识主导了社会群体的生存方式及思维模式,具有地域性和个体性等特点。硬性载体主要是指除人之外的物质环境,既包括自然要素,也包括知识载体人文要素,其承载多为显性知识,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知识载体的空间布局和网络链接建设是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通过知识源载体的生产和辐射,知识和信息得以创新和共享,通过知识网络载体的搭建,知识和信息得以双向流通和转化,通过知识终端载体的升级,知识和信息得以实现其高附加值所带来的服务效益。

(二)空间要素

1.知识城市。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空间实体,也是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指向标。知识城市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佳载体,在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建设中承担着核心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知识城市是该城市知识创新、流通和共享的空间平台,决定着其所覆盖的区域知识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推进效率。第二,知识城市是知识走廊建设的知识源载体,在沿线知识网络构建中发挥着知识创新、辐射和再循环的功能。第三,知识城市群决定了知识走廊不同地带知识和信息的特性,进而决定了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的整体个性化特征,不同知识城市的打造以及知识城市群的科学合理配置将会极大地发挥知识走廊不同区域城市的功能,并促进该经济带不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知识扩散带。知识扩散带是以知识城市为中心的环状相邻地带,该地带受到知识城市的直接影响,且被影响的程度随着距离城市渐远而减弱。知识扩散带的知识和信息来源相对简单,某一知识城市对其的作用占据核心地位,故知识扩散带的知识和信息往往具有单一性和指向性。相对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而言,知识扩散带的功能定位如下:第一,知识走廊网络体系的承接和服务经济的践行功能。在接收来自知识城市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高附加值动力源,从而在本区域各领域建设中得以应用。第二,知识表示和知识转移的空间载体培育功能。知识扩散带不仅承担着知识和信息传递和描述等功能,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和信息的转移及表示,还必须负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相应的知识载体。第三,知识和信息应用的反馈功能。知识扩散带是相应知识源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附着区域,是知识和信息的价值试金石,故该区域还需承担知识和信息的回流改造和再循环功能。

3.知识交叉带。知识交叉带是两个以上知识扩散带的重叠区域,该地带受到多个知识城市的影响,其知识和信息的配置具有多元化特点,故知识交叉带的知识和信息往往具有多维性和整合性。相对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而言,知识交叉带的功能定位如下:第一,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功能。知识交叉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空间系统,流入的知识和信息种类及数量具有多重性,故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交叉带来说,积极的整合效率远远高于被动的整合。第二,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功能。在知识交叉带,多种知识和信息交汇,并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内容及形式,并以该区域为策源地再次进行扩散和传播,故知识交叉带承担着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功能。

(三)城市一体化知识平台要素分析

1.知识机构。知识机构是以知识生产、扩散和运用为主要活动的知识基础设施,是知识一体化平台的主体要素。在平台系统中,知识机构所生产、扩散的知识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系统可持续运行状态。针对目前新亚欧大陆桥各城市知识机构数量有限,且布局不均衡等现状,进行知识机构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知识机构的投入比例。对知识机构数量不足的城市,增大机构设置数量,整体提升机构层次及科教研究水平,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精品化知识机构。对实力较强的相应城市进行知识机构专门化提升,合理配置多层次人才,扩大其知识容量,激发隐性知识载体的创造性和知识传播的能动意识。三是加强知识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加强知识源的知识生产聚集效应,通过联合研发实现知识存量的扩大和知识循环创新和应用。

2.知识中转站。所谓知识中转站,是指一体化知识平台系统的传输连接单位,即知识互动网络的节点。通常这种节点单位同时掌握了多条知识互动通道,拥有链接不同知识机构和知识教育群体和个人的能力和资源,中转站通过知识中转站单位既可以公众群体、个人、联合体平台来承担,也可以由知识机构来承担,甚至在各种模式运行发展中还可以引进专业化外包组织来承担。知识平台系统应充分发挥中转站的作用,达到知识的充分流动与利用,故建议如下:一是平台系统可以定期对知识中转站所涉及的个人和单位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增强其知识资源利用和通道链接的技术和能力。二是加强知识中转站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中转站之间的信息平台,以便于他们及时获知相应信息,进行通道链接。三是平台系统应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以推动中转站发挥作用,活跃知识网络系统。政府应加强对中转站的监管,通过制度化约束来限制其滥用通道,造成知识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

3.知识翻译站。在知识平台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知识信息的导入和甄选,但随着体系化建设的深入,海量信息传输量会让知识机构、联合体平台应接不暇,导致知识互动中的诸多解读和处理障碍。通过知识翻译站的运作,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所谓知识翻译站是指知识平台体系中知识内容的解码单位,当知识信息传输至此,其会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以便于加大知识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度。知识翻译站一般由不同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和具有一定知识传播能力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组成,他们对于知识的解码和解读能力相对较强,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将公众终端回馈的知识信息归纳组码以及与个人或公众团队合作进行理论的创新。知识平台系统在知识翻译站的组合引入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知识翻译站解码和组码的多样性和专业性。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解码方式,适当的图文处理和视频展示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要关注知识内容解析的通俗化和简单化。二是关注知识翻译站知识加工处理的精细化和准确性,可以通过翻译站成员的不同组合完成相应的任务,减少知识处理的个人解读失误状况,注意知识处理的时效性。三是知识翻译站人员队伍的梯队建设,常态化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优化用人环境,减少人才流失,保持知识翻译站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二、我國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要素的互动模式

(一)空间互动模式

1.层级模式。所谓层级模式,是指在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区域范围内建设不同层级的知识城市、知识扩散带、知识交叉带,通过不同规模的知识网络布局实现整个知识走廊知识和信息的流通和共享。首先,以某个知识城市为最高层级,该城市作为整个知识走廊的核心知识源,承担着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创新、发散、循环等任务。在相应区位选择第二层级城市,根据其知识资源禀赋,打造个性化知识城市,让其成为所覆盖区域的核心知识源,其承担的任务有二:第一,接收最高层级知识城市所传输的知识和信息,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相应诠释和编码后再进行区域扩散。第二,将本市个性化知识和信息进行区域传输,并针对推广性较强的知识和信息通过与最高层级城市的传输网络通道进行传递,最高层级知识城市对这些个性化知识和信息进行科学专业分析和组码后,再传输到知识走廊的其他二级知识城市网络中,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当然,根据区域范围和知识城市的空间布局情况,还可以设置三级、四级甚至更低的知识源的分支。目前,比较适合承担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最高层级城市的主要有西安、成都、郑州等。

2.多米诺模式。所谓多米诺模式,是指在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区域范围内选择多个城市,根据其母体类型和资源禀赋,进行知识城市的打造,建立不同类型的知识城市系统,将相同类型的知识城市连接成“多米诺骨牌”并在不同类型的知识城市系统间建立互动通道,以实现知识与信息的互通和共享。不同系统的知识城市链接方式可以采取直线型链接。基于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的条带状空间结构,将横贯东中西部,区位相邻的知识城市通过网络通达进行链接,彼此之间分享知识和信息,最终达到整个知识走廊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知识交叉带的作用,建立知识传输基站,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流失。同一系统内知识城市的链接可以采用伞状链接方式。由于城市发展具有地域性特征,往往区位相近的城市,知识城市母体类型相似,适合同一类型的知识城市打造,而这些城市的发展实力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知识城市网络链接中更适合伞状模式,即以一定区域实力最强的城市为中心,其他城市与其建立发散状网络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知识和信息互动交流,有利于高质量知识和信息的集中及向其他系统的传输。中心城市的选择应注重其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周边城市的选择布局需要考虑其区域比较优势。

3.拉手模式。所谓拉手模式,是指在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知识走廊区域范围内根据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状况和比较优势,发展多个功能交叉的知识城市,相邻城市以同质要素抱团发展为合作契机,以异质要素互通往来取长补短,共同实现覆盖区域的综合性发展。我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城市的知识与信息的“拉手”方式建议有三:第一,领域合作。选择相邻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中的同质要素,进行知识和信息共享,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第二,团队合作。根据区域发展的共同目标,建立专业发展团队,进行专业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和创新。第三,项目合作。以相邻区域相同的建设项目为依托平台,进行与该项目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共享。

(二)知识一体化知识平台互动模式

1.伞状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某一类知识机构为主体,建立不同范围的局域网,通过信息化平台开放其所拥有的知识存量,包括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知识基础设施。同时与开放区域的各单位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以便于知识的传递、吸收、回馈及创新。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维度的联系对知识平台的运行进行管理和完善,对系统中的知识流向和相关人员进行适时监测和分析。这种模式的操作适合以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为知识机构的单位,这些单位的知识存量和高素质人才相对较多,涉及知识领域也相对广泛。对于这种模式的运作应考虑到:第一,知识机构所依托的知识城市需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区位优势。第二,知识机构应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努力进行组团式发展和建设。第三,知识的扩散和传输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故知识机构能力建设也需不断提升。

2.网状模式。这种模式是将知识走廊内的所有知识机构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串联,各知识机构以互惠互利为原则,通过相互间的双向信息通道进行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网状模式既可以建立公共共享区域,由各省市决定知识的区域配置和开放程度,也会分设不同的资源通道,以便于个人或机构开展不同的知识互动,也有利于知识的专门化和保密性。目前,各省市内部信息平台主要以这种模式为主,这对于城市和局域知识平台的搭建可以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这种模式的运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知识机构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不同知识机构需要合理分工及协助。第二,资源通道建设要体现应用性、专门化和可操作性。第三,公共共享区域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要具体明确,充分体现知识翻译站的功能和作用。

3.沙漏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首先要建立各省市之间的知识联合体平台,所有的知识机构将各种知识交由知识联合体平台来管理和传输,即知识联合体平台作为沙漏的腰部起到知识收集和进一步传输的功能。这种模式便于知识的专业化管理,也为各知识机构节省了时间和管理成本。知识联合体平台可以将各知识源提供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监测,并根据公众终端对知识的共享情况调整各类知识的传输形式和频率,同时还可以将公众的知识认知情况及时反馈到各知识机构,以便于各知识机构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创新性生产。

综上所述,我国新亚欧大陆桥不仅存在着适合建设知识走廊的要素条件,而且在我国对该地带定位和发展中也在不断体现地区高质量合作交流的要求。对知识走廊各区域量身定制适合自身的互动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知识走廊网络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合作的知识品质,这无疑对我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带可持续发展将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哲学与社会学学会)

猜你喜欢
亚欧大陆桥走廊载体
神奇的走廊
科创走廊“乘风起”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工程物流行业在亚欧大陆桥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走廊行走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