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毅飞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开始打小行星的主意。近年来,各国科学家提出了开发小行星资源的方案,例如让探测器登陆小行星进行开采、把一颗小行星抓回月球轨道开采,等等。奥地利科学家提出的设想,为五花八门的小行星开采攻略谱写了新的篇章。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报道,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专家托马斯·迈因德尔及团队提出:人类可以将空间站设置在一个自转的小行星内,从“内部”开采小行星资源。该研究发表在美国阿奇夫论文预印本网站上。
对于这一开发热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认为,目前看不到这样的需求。
在小行星内部建站?只能防辐射而已
虽然目前开采小行星的设想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想法都是将探测器发射到小行星上,开采资源后带回地球,或直接将资源太空建设。
托马斯·迈因德尔的团队却认为这种方式无法实现。因为大多数小行星重力很弱,常规挖掘的撞击力足以将设备反推到太空中。按照他们的想法,如果将空间站模拟成圆柱体,建在一个自转的小行星内部,就会产生人造重力,以便进行开采,同时可以保护采矿平台及航天员免受辐射等环境危害。
不过,怎样将空间站“植入”小行星内部?如果是通过挖坑,岂非與直接开采一样会面临微重力的尴尬?记者的这些疑问,在外国的报道中没有找到答案。
抛开工程问题不谈,杨宇光认为,该设想确实有一点好处。他说,无论是登陆月球还是火星,都会用土壤填埋基础舱以抵御辐射。如果要长期在小行星上进行开采,进入其内部相当于得到了一层辐射屏障,但其意义仅此而已。“我认为这件事还非常长远。”他表示。
托马斯·迈因德尔说:“科学研究和科幻小说之间的界限在这里有些模糊。我认为对小行星资源进行真正的开采,至少还要等20年左右。”
想靠开采小行星发家致富?目前没有此需求
除了漫长的等待,也许开采小行星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美好。首先要面临的是距离问题。
杨宇光说,即使是近地小行星,距离地球最近时通常也有数百万公里,人类访问一次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如果没有稳定的货运补给,航天员的生活会有很大困难。“毕竟现在人类重返月球都很难,登陆小行星虽然比登陆火星难度小,但要长期驻留,也是规模很大的工程。”他预估未来20年内人类都不会登陆小行星。
另一个问题是,开采小行星资源能带来多大效益?以耗资巨大的阿波罗计划为例,多次无人、载人登月活动带回的月壤,总共才382公斤而已。杨宇光认为,在小行星上开采资源带回地球,从经济角度来说毫无意义。“没有什么元素或矿物是地球上发现不了的。即使是地球上很稀有的矿物,开采成本肯定也比去小行星上开采的成本要低得多。”他说,除非是基于科学考察目的,带回少量样本进行研究,否则开采小行星上的资源效益不大。
要说到利用小行星资源,杨宇光认为原位利用才有价值:“例如从小行星岩石中提取可以制作推进剂的物质,或是可用的材料,直接在现场生产制造,这比带回地球实用得多。”
综上所述,想靠开采小行星发家致富的小伙伴们可以醒醒了。杨宇光表示,无论是科学探索还是原位资源利用,都是很长远的事。至少在人类登陆火星以前,基本看不到这样的需求。
(选自《科学日报》)